黄 霞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江苏 苏州 215000)
在医院内,急诊科为重点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对的病情都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产后出血患者是在分娩期发生的并发症,为了给予严格处理,引进可行的管理办法,能够规避产后出血风险,也能更好的维护母婴安全。本文就收治的60例产后出血患者做出具体探讨。
我院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收治产后出血患者60例,予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
对照组:产妇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5岁,平均年龄(24.34±2.3)岁。其中,初产妇为15例,经产妇为15例。
观察组:产妇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37岁,平均年龄(25.24±2.2)岁。其中,初产妇为17例,经产妇为13例。
经过两组产妇资料对比分析,发现组间差异不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主要帮助产妇进行产前检查,按照医嘱对其护理。分娩后,要对产妇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
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具体执行方法为:
第一,风险意识的强化。对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理论培训,通过讲座、法律条例的学习方式学习。还要定期开展护理安全会议,基于临床案例情况,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1]。
第二,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基于产科内的相关评分表,对多产、多孕、出血史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比如:使用肌注宫素来预防产后出血,产后2小时进行观察,每30分钟对阴道出血情况进行检查,以达到隐患的有效预防[2]。
第三,工作方式的转变。夜间急诊产妇较多,所以,夜间护理人员数量要增加,保证护理人员在2名以上。还需要促进高危患者交接班工作的完成,减少责任较差的人员。加大力度对用药、并发症方面和新生儿操作等方面的管理,避免发生护理差错,保证护理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
第四,给予抢救物品管理和风险的科学处置。专业人员需要对急救设备仪器、药品管理,定期对其消毒,当发生故障后,要及时检修,保证设备的充分应用。结合具体的处理和预防标准,对护士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护理工作更及时。
在本次研究的60例产后出血患者患者分析中,采用了SPSS17.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评分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以t数值检验数值判定标准为P<0.05,统计学的意义存在。
观察组护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析(分)
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评分对比分析(分)
分娩期作为严重的并发症为产后出血,如果未给予及时处理,将带来失血性休克,无法保证产妇的身体健康[3]。所以,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确保人员高风险管理理念的增强,将减少医疗纠纷作为重点,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在实践工作中给出合理的防范措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发生,也能达到事件的优化处理。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在产后出血急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提出有效的应急方案,当发生产后出血情况的时候,需要及时作出反应,护理人员发挥主动能动性,保证抢救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实施。产后出血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增强,也能获得更高的护理质量,保证救治效率的提升[4]。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室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急救能力会不断提升,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增强产后出血救助效率。也能降低医患纠纷,促使患者满意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