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高跃蓓
(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妇科,安徽 马鞍山 243031)
JCI是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nal,JCI)。JCI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代表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1]。JCI认证注重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从员工角度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良好工作环境,实现人文化的服务和管理[2]。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指出一次性输液钢针的装置只可用于单剂量给药。大多数输液治疗可考虑使用20-24G的外周静脉导管。也有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保护患者血管的同时减轻患者痛苦,使输液更加方便,减轻护士工作量[3]。而我院妇科病房留置针使用率低,护士及病人接受留置针比率低。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对护士一系列行为干预,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在妇科住院患者中的使用率,进一步提升输液治疗护理的质量。
本调查纳入科室中所有符合条件的,自愿参加调查的护士。纳入标准: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一年以上的注册护士;排除标准:非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包括主班、治疗班护士);非注册护士及工作未满一年的注册护士(包括实习、轮转护士以及临床一线岗位工作未满一年的护士)。
1.1.1 调查方法
(1)调查工具
采用作者在参阅文献并与护士交流后,自行设计的《临床护士对静脉留置针使用的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由3部分组成: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层级、岗位6个项目;②留置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表,包括留置针理论、操作考核成绩;③护士对留置针的认知与需求的调查表,包括情感层面、沟通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四个维度组成。
(2)资料收集方法
发放问卷进行填写。质量控制方法:①问卷调查前就留置针的使用为主题开展交流会;②专人负责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回收时间为一周;③由质控护士负责督促护士真实、认真地填写问卷。本次调查回收问卷8份,有效问卷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导入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描述。
1.1.2 调查结果
(1)护士的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有科室8名护士完成。被调查护士中,学历为专科和本科各占50%;岗位分为责任班(固定白班25%)、轮班(需上夜班75%);职称分别为护士(37.5%)、护师(37.5%)和主管护师(25%);护士层级已N3为主(50%);工作年限以3-10年为主(75%);年龄以26—35岁青年为主(62.5%);无行政职务均为临床一线护士,符合调查要求。见表1。
表1 护士的一般资料(n=8)
(2)护士留置针专业能力的现状
分别对参与调查的护士进行留置针的理论与操作考核,达85分者为合格;9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通过考核,理论能力达合格标准者占68.5%,达良好标准者占25%,达优秀标准者占12.5%;操作能力达合格标准者占25%,达良好标准者占50%,达优秀标准者占25%。见表2。
表2 护士的留置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表(n=8)
(3)护士对留置针认知与需求的调查表
问卷调查设置前提是患者血管条件良好符合留置针穿刺要求,护士首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的占25%,两位责任班护士首选了留置针。不愿意首选的因素包括与患者沟通不畅、留置针相关并发症、操作繁琐耗时、穿刺技术难度、留置针的种类及相关用品不全和其他六项条目,每项条目赋值1分,每人选择三项,累计得分。调查显示没有首选留置针为输液工具的护士占75%。其影响因素依次为护士与患者沟通不畅(6分),对留置针产生的并发症感到担忧(5分),操作繁琐、耗时(4分),对一次性穿刺成功没有信心(2分),留置针品种少、相关产品不全或取用不便如肝素帽等(1分)。见表3。
表3 护士对留置针感知与需求的调查表(n=8)
1.2.1 干预对策实施
(1)成立静疗小组,进行留置针专项培训。科室总带教护士任组长,与护士长一起负责留置针培训计划制定、实施与考核。基于2016年版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外周静脉留置针的适用人群、穿刺部位、冲封管技术、并发症预防等以循证为基础,提供具体标准与细节要求。对护士实施留置针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自行阅读文献,参加医院静疗小组培训等多种渠道的学习提高护士留置针护理的专业能力。
(2)建立专组微信群,加强交流的有效性与时效性。把工作实践中钢针输液出现的具体弊端及时在微信中图文并茂的反馈。与留置针的特点进行比较,随时讨论、交流并解决相关问题。使护士之间的增加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核查表调查留置针使用现状,鱼骨图分析要因,头脑风暴寻找对策,建立留置针输液治疗规范护理的质量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解决诸多影响留置针使用的相关困惑,而且可以提高护士更多素养。
(4)加强留置针使用的宣传力度。有研究表明,62%的患者认为留置针置管前需要指导;置管后感到担心的患者占28%,其问题分别是疼痛、感染、出血;59.2%的患者认为对日常活动有影响,以洗澡最多占47.9%,更衣占25.7%[4]。找到患者的需求,并切入宣教恰当的时机。置管前进行留置针优势宣教,也可邀请同病房患者交流经验;置管后进行注意事项的观察指导,学会日常护理,在不同时段给患者相应健康宣教。将常见问题如洗澡、穿衣等处理技巧制作成图文宣传卡片挂于床边,增强患者安全感及依从性。通过黑板报、工休会等向患者宣传更多留置针的信息,消除误区;邀请患者参加以药物外渗为核心内容的应急演练,使宣传内容更规范,宣传效果更立体,营造良好的留置针使用氛围。
(5)改善管理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相对固定责班的护士更愿意首选留置针,因此调整各班的工作内容,将输液治疗安排相对固定人员执行。针对女病人血管较细,疼痛敏感度高等特点,科室分别备用22—26不同型号留置针,以便于护士更多选择。并且将肝素帽、三通等相关用品准备齐全,放置在方便取用的地方。完善交接班中对留置针的关注度,更有效管理留置针护理流程。
1.2.2 评价指标
从护士和患者两方面来评价干预效果。具体包括护士采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工具的首选率;护士留置针专业素养评价包括理论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妇科住院患者留置针使用率、意外拔管率及满意度。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采用连续校正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选择2017年11月1日—12月31日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妇科住院患者留置针使用情况及护士留置针使用主动意识和专业能力来评价干预结果。干预前对照组留置针使用率16.9%,非计划意外拔管拔管率34.7%,患者满意度91.2%;干预后实验组留置针使用率67.2%,非计划意外拔管率5.1%,患者满意度98.5%。见表4。干预前护士留置针的首选率25%,专项理论考核优秀率12.5%,操作考核优秀率25%。干预后护士留置针的首选率87.5%,专项理论考核优秀率62.5%,操作考核优秀率75%。见表5。各项评价指标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留置针使用状况比较
表5 护士对留置针使用的主动意识和专业能力比较
JCI宗旨是站在患者安全、员工安全的立场上提出管理标准,确保“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护理管理者需要关注护士对留置针的感受,明确护士拒绝留置针的原因。为他们提供理论、技能、环境、物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本调查显示患者对留置针的认识存在误区,临床护士的沟通技巧与时间成本不足,造成留置针使用的阻力较大。完善宣教方式、扑捉宣教时机、规划宣教内容,增强宣教效果。沟通不仅能满足患者需求,增加依从性,同时良好的护患关系能有效缓解护士进行留置针相关管理活动时的心理压力,能够最大化发挥留置针的优势。
输液治疗是护士最基本、最常用的操作技能。通过调查发现,护士往往注重穿刺的成功率,停留在操作层面进行执业行为,而忽略输液治疗的变革,没有系统的思考如何管理患者血管的使用。对留置针和钢针的适应症没有转变观念;对留置针的相关发展没有关注和学习。本期QCC活动中,护士在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尤其在对留置针的并发症分析与处理方面遇到困难。最终通过查找文献、阅读指南,不断询证寻找对策,改变以往基于经验的模式,激发科研培训需求。护理管理者应认清影响护士科研能力的因素,让一部分护士进行护理科研活动,解决临床中的问题,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科研水平和相关技能[5]。
输液工具的变革,护理管理者需要带领护理团队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静脉输液治疗的应用与管理方式。从专项能力培训、质量标准制定、质控方式实施以及流程细节把控等,规范留置针使用与管理,保障患者输液安全。
静脉留置针已成为临床主要的输液治疗工具,能有效减少输液外渗和穿刺次数,保护患者血管并减轻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6]。通过干预该项技术实施的主体护士的行为,能有效提高留置针的使用率。护理管理者需关注护士对留置针的认知与感受,培训专业素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的提供各种继续教育和支持,提高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