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琪
(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 432000)
在临床上银屑病为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红斑浸润、鳞屑。该病发生后容易反复发作,多与患者的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况相关。在10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治疗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下文进行了相关探讨,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000例,予以数字随机表法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500)和观察组(n=500)。排除标准:精神病者、内分泌疾病者和自身免疫性者。
对照组:男性270例,女性230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50.31±11.23)岁。其中,本科学历为127例,专科以下学科为123例,高中学历250例
观察组:男性260例,女性240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9,平均(50.31±11.24)岁。其中,本科学历为150例,专科以下学科为150例,高中学历200例
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指标分析中,发现P>0.05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为:
第一,心理疏导。由于患者心理状态不稳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无法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引导患者了解银屑病并不是传染的,尽管还无法给予根治,但在治疗和心理方面的疏导,能加强病情的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银屑病患者都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和家属保持联系,为其讲解治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保证心理障碍的有效克服,促使其积极配合。
第二,行为指导。如果一些患者的皮损伤处于头部或者是四肢的裸露位置,需要和患者沟通,保证患者能自愿剪头发,穿长袖长衣服等。还要给予适当的肌肉锻炼,加强患者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以免带来严重的孤独感[1]。
第三,争取社会与家庭的支持[2]。护理人员和家属之间也需要沟通,将银屑病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知识全面讲解,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环境,确保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减少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第四,转移患者注意力。家属在充分掌握患者具体情况下,保证患者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患者自信。
在本次研究的10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护理分析中,采用了SPSS17.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数值判定标准为P<0.05,证明统计学的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为80%,对照组患者治疗效率为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两组差异化为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
银屑病病情发作反复,无法对其彻底根治,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3]。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表现的较为消极、抑郁,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皮肤会感觉神经肽,增加病情的发生。所以,引进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加强银屑病的积极治疗,将促使其作用的发挥。其中,要对患者面对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因为导致其因素多是悲观心理造成的,尤其是在病情反复发作、延期将达不到治愈效果。银屑病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无法对其根治,同时患者的意志力也不强,常常表现的抑郁、焦虑[4]。对于其中的皮损位置,银屑病皮损位置的发生多为体表位置,无法保证患者皮肤的美观性,患者面对这种情况较自卑,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并且,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在较长的治疗周期内,银屑病发病反复,无法对其治愈,患者长期服用药物,会面对严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患者家属对疾病也不够了解,面对明显的恐惧感,导致患者心理负担严重。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银屑病的发生多是在头面、四肢等裸露的位置皮损,人们对该疾病不够了解,碰到银屑病患者后产生躲闪行为,导致患者面对严重的心理压力,自信心降低。在以上这些情况下,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行为指导以及为其提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保证治疗效果的充分获取[5]。
综上所述,在银屑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工作,能促使患者治愈率的提升,降低银屑病的发病几率,增强患者护理满意度。所以,在临床上应用针对性护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适合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