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江苏 泰州 225300)
受麻醉情况、手术方式、药品耐受等种种因素影响,恶心呕吐是全麻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将近30%左右。一旦发生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患者术后无法正常进食,营养不良,既造成患者身体的痛苦,也不利于术后康复,因此全麻术后如何防治患者恶心呕吐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本次研究应用双侧合谷穴和内关穴揿针埋针疗法,效果显著,现报道结果如下。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行全麻手术患者58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40~73岁,平均(52.9±12.6)岁;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42~78岁,平均(53.6±1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进行全麻手术,无严重术后并发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患者,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患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防治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情况。观察组给予揿针埋针疗法防治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情况,具体做法如下:选用中研太和0.25mm×1.30mm的无菌揿针,对双侧合谷穴和内关穴进行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之后,持小镊子夹取针柄处,取下胶布,垂直刺入穴位,用适量的力度按压揿针部位,以局部感到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每天患者自行按压2~3次,每次2分钟,埋针3-4天,观察局部皮肤是否有不良反应。
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WHO(世界卫生组织)化疗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级标准[2]将恶心、呕吐反应程度分为五级:最严重的是四级,每次呕吐次数超过6次,表现为难以控制呕吐,无法进食;三级每天呕吐次数4~5次,表现为需治疗呕吐,给生活和饮食带来明显影响;二级每天呕吐次数2~3次,表现为暂时性呕吐,对生活和饮食有一定影响;一级表现为恶心,呕吐次数只有1次或未发生。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无恶心呕吐情况,恢复正常饮食;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每天呕吐次数少于3次,食欲减退;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且有加重现象。(显效+有效)/例数*100%=总有效率。
文中所涉及数据均在SPSS22.0中展开统计,计数资料总有效率用(%)描述,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不良反应或严重不良事故,无差异(P>0.05)。
恶心呕吐是全麻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受麻醉情况、手术方式、药品耐受等种种因素影响的。一旦发生恶心呕吐情况,不仅造成患者营养不良影响康复,也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对于防治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情况至关重要[3]。常规的西药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学认为,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是由于外邪入侵、耗伤整齐、脾胃受损失和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中医学上有內治和外治两种方法。內治是口服止呕汤剂,但是对于患者来说,其本身已进食困难,对于味苦的中药汤剂更加难以下咽,因此临床上往往采用外治法[4]。外治法中针灸治疗较为常用,但是有部分患者出于对针刺疼痛的恐惧,甚至出现晕针情况。揿针埋针疗法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揿针针体短细,规格是0.25mm×1.3mm,既不会刺及到痛觉神经末梢令患者觉得疼痛,也不会危及內治及深部组织,十分安全可靠。且埋针时间作用较长,埋针时随着运动增加了血液循环及机体的平衡,促进针灸对穴位的作用,使揿针疗法获得最大限度的效果。合谷穴是大肠腧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可治疗胃肠道疾病,对双侧合谷穴揿针,可调节脾胃,安和脏腑,恢复肠胃功能,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是临床止呕的重要穴位,对内关穴揿针,可宁神安心、和胃降逆,两个穴位联合揿针,可达到药物无法达到的功效[5]。
综上所述,双侧合谷穴、内关穴揿针埋针疗法可明显改善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