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玉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聊城 252000)
在临床上,脑卒中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70%-80%,且首位临床长期致残且严重的疾病[1]。针对此类患者,在恢复期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康复干预是主要手段,而及早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不仅利于减少并发症,减轻残障程度,还能这极大的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即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做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各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43-75岁,平均为(53.6±4.2)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44-74岁,平均为(54.5±3.7)岁。两组临床基础信息对比无明显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基于此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具体为:(1)超早期护理。即患者发病24h内对其提供适当护理干预。即协助其摆放良肢位,以减少和预防肢体后遗症。可采取的体位为健侧、患侧卧位、仰卧位等,体位更换1次/2h,体位摆放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注意摆放的良肢位必须到位,并采用合适的体位垫。同时对其有无高危因素如坠床、跌倒、压疮等进行评估,并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2)早期护理。即在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的1w内,协助其完成被动肢体活动,即活动足趾、踝、膝、髋、手指、腕、肘、肩等,运动15min/次,2-3次/d,注意运动力度适当。同时给予患者用药、饮食、治疗指导,并综合评估其病情和吞咽功能,评估其肌张力、肌力等情况,告知患者早期康复目的,以提升其配合度。(3)稳定期护理。即入院后1-2w,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训练行走、站立、起坐、作为等,30min/次,2-3次/d。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3]评估,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及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t值用于文中计量资料检验,卡方用于文中计数资料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NIHSS评分方面,干预前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且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情况对比(±s,分)
表1 两组NIHSS评分情况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7.5±3.4 3.1±0.2*对照组 40 7.6±3.1 5.2±0.3
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5.0%较对照组82.5%明显较高,且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情况对比[例(%)]
对于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发病后前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内实施康复护理,对于恢复期肢体功能尤为关键。而及早实施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各种并发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尤为重要[4]。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主要涉及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一系列措施,其可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早期康复护理还可避免各种并发症,如肢体挛缩,从而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患者而言,早期康复护理的作用机制为:患者发病后早期其神经元尽管受损,但可进行修复和再生,此时加强护理,不仅可逆转已经受损的神经,还能促进患者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并能降低足外翻、足下垂、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急性、肌肉萎缩等一系列并发症[5]。本文的研究中,在NIHSS评分方面,干预前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且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P<0.05。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5.0%较对照组82.5%明显较高,且P<0.05。因此可见,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综上所述,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效果显著,即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利于其预后康复,且患者满意度普遍较高,因此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