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临床治疗多采用静脉输入化疗药物,而这些化疗药物有着较强的刺激性,加上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及药液外渗,进而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输液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然而,对于白血病化疗患者而言,长期将PICC置于患者体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各类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本文为了分析白血病化疗运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于护理措施 ,特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行PICC的白血病化疗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58例行PICC的白血病化疗患者做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化疗治疗指征;理解并签署该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口腔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9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43.34±11.23)岁。对照组:29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5.67±13.4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科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白血病化疗患者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缺乏基本了解,对其治疗产生抵抗心理,极易出现焦虑及烦躁情绪。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应增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患者解释PICC的置管方法及意义,并向其宣讲PICC操作的简单性,缓解心理压力,增加采用PICC治疗自信心,从而积极配合置管。倾听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措施。(2)PICC并发症预防。A、感染。在置管时,可能未进行无菌操作,或者敷料不干净,进而导致创口发生感染,形成脓肿。对此,护理人员应在置管后24小时换药,且每2周进行1次换药,嘱咐患者不要随意撕开置管贴膜,保持穿刺部位整洁。若患者出汗较多或者穿刺部位有红肿现象,应增加换药次数。在换药时可将少量抗生素药膏涂抹在穿刺部位,于化疗结束后拔掉置管,对细菌进行培养。若患者出现感染现象,应拔出导管,采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每日更换药物,直至脓肿消失。B、静脉炎。PICC穿刺后,穿刺部位会出现变红及肿痛感,可能是由于穿刺时损伤了血管内膜,应正确评估患者血管,选择合适大小的导管给予穿刺,动作适宜轻柔,以免损伤血管。并嘱咐患者少进行剧烈活动,最大限度减少血管壁与导管间的摩擦,从而预防静脉炎的发生[2]。C、透明贴过敏。临床中多表现为红点及瘙痒感,由于透明贴透气性较差,加上患者出汗较多,进而刺激皮肤而出现过敏现象。对此,护理人员应更换透气性好的透明贴,缩短更换敷贴的时间及其换药的时间。D、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PICC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患者输液速度,若输液速度较慢,可考虑为堵管堵塞,及时找出原因,排除其他外源性因素。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掌握药液间的配伍禁忌,避免由于药物作用导致的导管堵塞。固定导管,嘱咐患者适度翻身,活动适宜缓慢。对于应脱掉的导管,切勿再送回,重新给予穿刺。若患者需要连续3日内输液,应确保导管顺畅。若患者不需要连续输液,可每周冲洗导管,及时更换肝素帽。E、血管损伤。由于患者穿衣或者运动导致置管破裂及其折断,更换药物时操作不当均可损伤血管[3]。对此,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减少穿刺手臂进行大幅度活动,并禁止穿刺手臂受压,从而预防血管损伤。
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并发症包括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及血管损伤等。
临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并发症2例,占6.70%;对照组并发症7例,占2 4.1 4%,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各类血液疾病发病率的日益增加,部分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原因,而无法耐受刺激性药物注射或者反复输液带来的并发症。PICC导管不仅方便患者及家属,而且还能够定期维护,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白血病肿瘤患者有着较长的治疗周期,且较长的带管时间,进而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白血病化疗期间PICC导管发生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血管损伤等,除了给予对应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外,还应规范护理人员操作流程,并向患者宣传及家属宣讲PICC置管的重要性。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白血病化疗期间PICC置管时采用针对性预防护理,可有效预防各项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