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庆,叶桂荣,贺 丹,雷 芬,游丽娟
(广东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移植科,广东 广州 510515)
肾移植术后免疫及非免疫因素引起的移植肾损伤,临床典型指标是蛋白尿。肾移植术后1年蛋白尿发生率在11%-45%之间,远期发生率更高[1]。本研究分析我院检查发现的76例肾移植术后蛋白尿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选取2013年7月-2017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查发现的肾移植术后蛋白尿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43.55±6.72)岁。所有患者无认知精神障碍,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将7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移植时间、免疫抑制剂使用及合并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措施及门诊复查,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心理护理干预。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3名高年资护士组成的心理护理小组,具体措施如下:(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实施心理干预的专职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当面会谈,互相记录联系方式,协助患者填写焦虑、抑郁调查问卷,询问患者需求,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2)让患者掌握放松技术。专职护士指导患者体验肌肉松弛的感觉,教授患者腹式呼吸,建议患者在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时采用呼吸法调节,恢复平稳心态。(3)微信延续心理干预。患者出院或门诊随访返家后,通过建立的微信平台定期向患者推送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信息,及时给患者答疑解惑,心理护理干预护士采用安慰、解释、鼓励等方式,引导患者消除精神压力。
观察时间点为检查发现蛋白尿并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及心理护理干预后3个月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患者负面情绪。两量表由Zung编制,与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相关系数高,具有较高的检测效度。SAS总标准分<50分为正常,SDS总标准分<53分为正常,分值高则焦虑抑郁程度重。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简化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从情感、健康、生活及社会指数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标准分值为100分,分值增高表明生活质量提升。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经正态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比较,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见表1。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改善,但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见表2。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分,±s )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分,±s )
SAS评分SD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研究组(38例) 59.27±6.34 41.44±4.28 14.37 <0.001 58.03±5.90 43.33±4.95 11.77 <0.001对照组(38例) 58.36±6.22 53.17±5.14 3.97 <0.05 57.56±6.09 53.98±5.71 2.64 <0.05 t值 0.63 10.81 0.34 8.69 P值 0.53 <0.001 0.73 <0.001
表2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情感指数 健康指数 生活指数 社会指数研究组(38例) 111.38±12.57 104.56±10.49 117.44±14.38 120.55±14.59对照组(38例) 89.54±10.07 86.30±9.38 91.08±10.93 92.78±10.14 t值 8.36 7.99 8.99 9.63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蛋白尿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引起蛋白尿的常见病因为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新发或复发性肾病等,高血压、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供体因素等也可引发移植肾蛋白尿[2]。发现蛋白尿需根据病因及早开始治疗,常用的治疗措施有:住院激素冲击治疗、门诊更换免疫抑制剂、加用雷公藤多甙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蛋白尿是肾移植术后预后的重要风险因子,蛋白尿定量水平是移植肾功能的预测标志[3]。与无蛋白尿的患者相比,蛋白尿患者长期人/肾存活时间降低。由于蛋白尿危害巨大,当肾移植术后患者检测发现蛋白尿时,势必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恐慌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治疗。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患者心理行为的关注愈发受到重视[4]。心理护理是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放松身心、纠正认知、改善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状态,有助于疾病治疗顺利开展[5]。这种护理模式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干预后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较前有改善,可能是随着常规医疗护理措施及门诊随访的进行,患者的负面情绪有下降,但SAS评分为(53.17±5.14)、SDS评分为(53.98±5.71),仍不正常。而加用了心理护理的研究组干预后,SAS评分为(41.44±4.28)、SDS评分为(43.33±4.95),大幅降低到正常值,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与常规护理法相比,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负面情绪。可能原因:良好互信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主动地表达担忧,有助于护士针对性地做好疏导、解释工作,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放松技巧的掌握使患者能快速调节焦虑、恐惧等情绪[6];协助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及亲友支持,积极面对疾病。有研究表明,在亲体肾移植受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将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更好地配合治疗[7]。
通过3个月的干预,本研究表明,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常规的护理模式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依然在正常值以下。我国肾移植患者总体上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我们应该从心理上关心、关爱、关怀患者,消除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干预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