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媚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新生儿黄疸是十分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血清中的胆红素出现异常升高所引起的,而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的情况下,还会使患儿损害患儿的神经系统,如未接受有效的治疗,可对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对此本文对新生儿黄疸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作如下探究分析与总结。
此次研究所随机选择的92例调查对象均为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黄疸治疗的新生儿。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入选患儿分为各46例的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平均出生时间(3.49±0.81)d;观察组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出生时间(3.51±0.67)d。比较两组各项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接受预防感染护理,做好保暖及湿度措施,常规五官护理以及合理喂养,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早期干预护理。
①游泳护理:在出生后第二天安排新生儿游泳,利用脐贴做好脐部保护措施,在游泳过程中协助患儿进行肢体伸展活动,并同时给予轻柔的肢体抚触,并在做好体温检测,每日两次,每次10-20min。
②抚触护理:对患儿头部、胸部、腹部、背部、臀部以及四肢实施按摩抚触,每次15-20min,每日两次,对腹部进行按摩抚触时,避免压迫脐部,可对胆俞穴、涌泉穴、阳陵泉穴以及太冲穴等穴位进行按摩,并给予适当压力。
③喂养护理:尽早实施母乳喂养,并注意实施足量喂养,在母乳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增加配方奶粉,每日喂养次数在8次以上,喂养后需竖抱患儿并进行拍背,以侧卧位放在婴儿床内。
④促排护理:定时变换新生儿体位,遵循少食多餐的喂养原则,以肚脐为中心对腹部实施顺时针匀速按摩,并适当给予一定压力,5-10min/次,3-4次/d。可利用食指及拇指对肛门进行轻柔按摩,每次10min,若仍未排便,则可遵医嘱使用适量开塞露。
⑤加强血清胆红素水平监测:出生后即对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并于出生24h内接受阳光照射,每天30min,若24h后仍未出现排便则可按摩肛门、刺激括约肌;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超标的情况下,需要增加水分补充,合理安排补液,并增加喂奶次数,及时纠正酸中毒。
比较两组护理后的黄疸消失时间、胎便初排时间以及血清胆红素水平。
观察组黄疸消失、胎便初排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并且观察组护理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远低于参照组,且两组各指标间存在的差异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黄疸消失、胎便初排、胎便转黄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病因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进而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通常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在短时间就能够自行消退,但是病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较长,如不及时采取合理治疗,容易引发胆红素脑病,损伤患儿神经系统,甚至会影响患儿智力及生长发育。
而本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新生儿黄疸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患儿黄疸消失、胎便初排以及胎便转黄时间均明显短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患儿,而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也远低于参照组。主要是因为早期护理干预通过对先生而采取早期足量喂养,不仅可有效保证新生儿的营养需求,有利于增强患儿抵抗力,而且能够对新生儿肠道发挥一定的刺激作用,还可减少肠肝循环所产生的胆红素,对胃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发挥诱导作用,有利于胎便排出。并通过实施促排护理,利用腹部按摩的方式引起新生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胃泌素分泌量,进而可对患儿胃肠道形成一定的机械刺激,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新生儿排便,进而可减轻机体负担,降低胆红素水平[2]。通过加强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监测,可及时发现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出现的异常升高情况,便于及时采取补液、增加进水量及喂养次数等措施,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3]。而在新生儿出生后接受阳光照射,阳光中所存在的蓝光有助于新生儿将机体内的胆红素进行氧化,有利于新生儿通过尿液、胆汁将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有利于黄疸消退。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黄疸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护理服务可获取更高的满意度评价,极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