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艳,董 莉,杨 鑫,张 煊,李 嫚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本文将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早产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对照组:患儿30例,胎龄26-33周,平均(30.2±2.2)周;体重780-1340g,平均(1056.6±50.5)g;观察组:患儿30例,胎龄26-34周,平均(31.1±2.1)周;体重820-1410g,平均(1155.3±51.2)g;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比较不明显,P>0.05。
1.2.1 对照组
以经口管饲奶进行营养供给,在未进行全肠道营养前配合UVC或PICC给予静脉营养。
1.2.2 观察组
以十二指肠喂养技术进行营养供给,在未进行全肠道营养前配合UVC或PICC给予静脉营养。
(1)患儿呈仰卧位,下肢伸展,测量鼻尖至踝部距离来估计进管长度并做好标记。(2)选用江苏华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Fr6号一次性使用硅橡胶胃管,用无菌石蜡油湿润插管前端,经口进管,插至胃内。(3)将患儿转至右侧卧位,用手指轻柔腹部,促使导管随胃蠕动波进入十二指肠。同时缓慢送管,直到标记处到达口角处,用胶布将管子固定在面颊。(4)验证方法:可从导管抽取消化液,用试纸测定PH值。若PH>5,则证明导管已在十二指肠内。若导管内抽不出液体,可向导管内注入1~2ml温开水再回抽。也可通过腹部X线平片来确定插管是否成功。导管顶端的正确位置应在第1腰椎至第3腰椎之间,即过幽门2cm左右。(5)插管成功后,可用持续输注法经幽门进行饲喂。每4~6小时回抽1次导管内液体复查PH值。若回抽的残留液较多,或者液体PH值变为≤5,说明导管已退入胃内,这时需要重新插管。(6)导管应每周更换1次。
护理方法:首先,护理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损伤,管饲奶时,定期为患儿更换一次性的无菌注射器,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护理,每周更换一次喂养管;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果患儿出现了反流、呕吐等症状,应判断十二指肠胃管是否在十二指肠内,最后,注意患儿排便,如果不能正常排便,需要给予腹部按摩,做好患儿的通便工作。当十二指肠喂养量到达8-10ml,过渡至口饲奶。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体重增长、住院时间及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统计不良反应(胃潴留、呕吐、返流、腹胀)情况。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d,±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d,±s)
组别 恢复出生体重时间(d) 胃管留置时间(d) 体重增长(g) 住院时间(d) 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d)观察组(n=30) 9.5±1.4 13.6±2.5 18.6±2.1 31.5±3.2 12.63±2.42对照组(n=30) 14.6±2.1 20.3±4.4 13.2±2.6 39.5±4.2 17.89±3.26 t 4.37 5.73 4.28 4.02 4.55 P<0.05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胃潴留、呕吐、返流、腹胀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研究显示[1-2],活产婴儿中早产儿的发生率在5%左右。一般情况下,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同时,吸吮、吞咽及胃肠蠕动功能均比较差,因此,经口喂养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满足患儿生长发育。传统的经口管饲喂养,如出血、胆汁淤积等,对患儿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十二指肠喂养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多采取的喂养方式,不经过胃的肠内营养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早期营养问题,保证营养供给,促进患儿身体和胃肠道发育,同时减少了静脉营养的使用,提高生存质量[4]。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体重增长、、住院时间及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此结果说明,对于早产儿采取十二指肠喂养技术行肠内营养,能够保证其营养供给,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于早产儿采取十二指肠喂养技术行肠内营养,并结合护理干预,可保持患儿的营养供给,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