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木锐
(德宏州人民医院儿科,云南 德宏 678400)
高危新生儿是指存在高危因素或者已出现危急症状的新生儿,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不仅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与经济负担[1]。因此,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康复护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主要观察了高危新生儿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随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24例高危新生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2例。观察组男37例,女25例;年龄4-30d,平均年龄(21.4±4.6)d。对照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5-29d,平均年龄(21.0±4.3)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对照组给予病情监测、保暖、抗感染以及呼吸道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随访:(1)健康教育:在早期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关于新生儿喂养与生长发育等康复护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方法、意义以及注意事项等。(2)功能训练:待患儿病情稳定之后,便开展视觉、听觉及触觉等方面的功能训练,①视觉训练:用颜色丰富的图画或玩具在患儿眼前轻轻地摆动,每次5min左右,每天2次;②听觉训练:为患儿播放儿童音乐或轻音乐,每次10min左右,每天2次;③触觉训练:轻轻抚触患儿手部、足部、胸部、面部及腹部等部位皮肤,每次10min左右,每天2次。(3)随访:在出院前为患儿建立随访卡, 并指导家属在患儿出院后开展家庭康复护理,通常在出院2周后为患儿开展语言、行为、认知训练,每天15min左右,每天2次;护理人员电话随访频率为每周1次,随访内容为患儿恢复情况、家庭护理开展情况等;上门随访频率为每半个月1次,随访内容为患儿视觉、听觉、触觉以及体格发育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
比较两组干预后15d、30d时的视觉、听觉、触觉能力以及随访1年后患儿的发育指标。①视觉、听觉、触觉能力: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量表(NBNA)进行评定,评分越高,代表视觉、听觉、触觉能力越强;②发育指标:身高、头围及体质量。
应用SPSS 18.0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干预后15d相比,干预后30d时两组各项NBNA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更多,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NBNA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NBNA评分比较(±s,分)
注:与干预后15d相比,①P<0.05
组别 视觉 听觉 触觉干预后15d 干预后30d 干预后15d 干预后30d 干预后15d 干预后30d对照组(n=62) 1.2±0.5 1.4±0.4① 0.9±0.3 1.6±0.5① 1.3±0.4 1.7±0.6①观察组(n=62) 1.1±0.6 1.8±0.4① 0.9±0.4 1.9±0.6① 1.2±0.6 2.0±0.6①t 1.008 5.568 0.000 3.025 1.092 2.78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随访1年后,观察组身高、头围及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发育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发育指标比较(±s)
组别 身高(cm) 头围(cm) 体质量(kg)对照组(n=62) 63.6±15.3 36.8±2.3 7.2±1.4观察组(n=62) 79.3±13.0 42.2±2.6 8.3±1.3 t 6.157 12.249 4.534 P<0.05 <0.05 <0.05
据国内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生儿人数超过2000万,其中高危新生儿占据比例高达20%左右[2]。虽近年来临床对高危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不断上升,但部分存活患儿会出现脑性瘫痪或智力障碍等一系列后遗症。因此,为了降低高危新生儿后遗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给予高危新生儿开展有效的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观察组62例患儿开展康复护理早期干预过程中,首先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对康复护理的了解程度,有助于出院后在家中自行开展康复护理,对于促进患儿机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患儿的病情与发育情况,开展视觉、听觉及触觉等方面的康复护理,以促进患儿视觉、听觉及触觉功能的恢复[3]。此外,在患儿出院前,指导家属在家中为患儿开展康复护理,并定期电话与上门随访,可让患儿在出院后依然可接受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患儿机体功能恢复与生长发育[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干预后15d相比,干预后30d时两组各项NBNA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更多;随访1年后,观察组身高、头围及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对高危新生儿开展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并随访可有效促进患儿机体功能恢复与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