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婷
(武汉市优抚医院精神科,湖北 武汉 430000)
精神分裂症多发群体以青壮年为主,目前病因不明,属重性精神病的一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包括个体心理易感素质、外部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有关。发病后患者临床症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包括出现幻觉、幻听、幻视等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意志及行为障碍改变、记忆、学习能力等认知功能障碍等[1-2]。发病后患者精神活动叫复杂,日常大部分时间患者为清醒状态,但随着病程不断进展, 病情逐渐恶化,可能会损害患者认知能力,影响智力,最终引起患者出现精神残疾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目前临床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而同时重视为患者提供心理及术后干预治疗措施也十分必要。文章选择我院于2017.1月-2018.3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析施行心理行为护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于2017.1月-2018.3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25-46岁,平均为(34.9±4.3)岁,病程时间在2-7年,平均为(4.6±1.0)年。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在23-48岁,平均为(35.5±4.2)岁,病程时间在2-7年,平均为(5.0±0.9)年。两组患者疾病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⑴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士向家属了解患者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帮助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自身症状等,告知患者如何预防病情恶化,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主动参与护理过程。护士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提供科学指导,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心态,了解患者潜在的负性思绪,及时疏导,不断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源。鼓励家属及亲朋好友探视,带领患者共同参与社交活动,为患者回归社会提前做好准备。⑵行为干预: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行为现状,为患者细化每日时间,合理安排生活行为任务,监督患者在指定时间段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换衣、洗澡、刷牙、洗脸、整理床铺等。适当为患者安排娱乐活动,如下棋、看电视等[4]。对于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可监督患者参与户外活动,如散步、跳舞等。重视患者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奖励与激励性语言,鼓励患者积极与他人沟通,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
对照组:常规用药监督、健康指导、生活协助等。
采用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干预前后患者认知功能[5],观察项目包括视结构技能、注意与集中、语言、执行功能、记忆、计算和定向、抽象思维;评分标准:总分30分,得分较低表示认知功能较差,得分较高表示认知功能较好。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院时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n=50,分)
精神分裂症病程较长,且预后效果不良,复发风险较高,反复入院治疗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损害,对家庭经济均造成负担。临床首选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而在用药治疗期间配合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精神症状、认知状态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果表明实施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发现,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行为护理干预,护士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提供健康教育不断纠正患者对自身病情错误认知,正确引导患者面对疾病,增强患者对疾病发生、发展、预防等知识掌握度,不断提高其治疗信心。通过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及时对表现优异的患者给予奖励,让患者产生愉悦及满足感,提高治疗依从性[6]。护士坚持以人为本护理原则,尊重患者,结合心理与行为护理,提高患者内心安全感,构建和谐护患关系,通过音乐、户外活动等帮助患者不断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认知功能。
综上所述,护士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可积极改善患者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