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发毅
(北京按摩医院,北京 100035)
颈椎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近年来受工作压力增大、长期低头写作业及玩手机等因素影响,其发病率持续增高[1-2]。相关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与韧带及其他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劳损,以致颈椎关节紊乱及肌张力减弱,造成颈曲变小及变直,严重者可发生反张成角,致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头晕头痛、肌肉僵硬与颈肩背疼痛[3-4]。手法治疗为颈椎病患者常用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我院颈椎病患者76例,探讨手法治疗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颈椎病患者76例(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研究组(n=38)。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33-57岁,平均(45.03±6.03)岁。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1-58岁,平均(44.79±5.78)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
纳入:(1)年龄<60岁;(2)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1)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2)存在先天性颈椎畸形者;(3)合并骨折、骨质疏松、风湿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5)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者;(6)机体耐受性差,难以耐受手法治疗者。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牵引干预,经颈椎牵引仪实施颌吊带牵引干预,颈椎前屈约15°,设定重量约5-7 kg,牵引20 min/次,1次/2 d。
1.3.2 研究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手法干预,指导患者取坐位,揉按颈椎双侧,点按捏拿阿是穴,使局部肌肉放松,(1)上颈段病变者,患者颈部左偏35°、前屈35°,右侧旋转45°,左手拇指触及偏移横突固定,其余四指放于右侧颞部或头枕处,右手扶持左侧面部,右手朝右上旋瞬间,以左手拇指向左侧轻推横突;(2)中颈段病变者,左手拇指触及偏移棘突固定,右手拇指和四指相对放于下颌,颈部略前倾,颈部左侧屈约30°,右手拇指和四指用时用力旋转向上方,左手拇指略用力推按向左下;(3)下颈段病变者,患者颈部略前屈,医师右手拇指触及其颈部棘突右侧后固定,左手扶持其下颌,使患者头向左侧转45°,左手朝上轻轻提牵,右手拇指快速推向左侧,拇指有轻微向下移动感,3次/周。两组均干预2周。
统计两组干预前后颈椎曲度与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从枢椎齿突后上缘至C7椎体后下缘作直线作A线,顺颈椎各个椎体后缘作弧线作B线,于A、B线间间距最大垂直横交线作C线,该连线即颈椎生理曲度;疼痛程度依据VAS量表评估,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5]。
干预前两组颈椎生理曲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颈椎生理曲度较干预前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比较(±s,mm)
干预前两组VAS分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VAS分值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分值比较(±s,分)
正常颈椎应为生理性前凸,其生理曲度可满足力学传导,并维持结构稳定性及功能活动灵活性,但若发生颈椎病,则会造成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结构及生物应力学系统均发生改变,甚至可造成颈肩痛、肌肉僵硬、功能受限等,并压迫血管及神经[6-7]。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颈椎病实施干预,恢复其生理曲度极为必要,且对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及生活质量等均具有积极意义。手法治疗为颈椎病重要干预措施,其中松解采取不同适宜按压力实施操作,可使局部软组织放松,减轻肌肉疼痛及僵硬,并能活血化瘀、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手法治疗中旋转复位手法能恢复肌肉及关节正常解剖形态,纠正异常力线,消除紧张状态及应力,对生物力学平衡予以重建。临床大量研究表明,手法治疗可标本兼治,不仅能提升椎体和椎间盘、相连韧带间稳定性,并可调节肌肉等活动功能,减轻组织肿胀、肌肉疼痛及痉挛,松解或避免神经根和周边组织粘连,利于缓解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8-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颈椎生理曲度及VAS分值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手法治疗,可更有效恢复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且利于缓解其疼痛感。
综上所述,常规干预基础上采取手法治疗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减轻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