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忍、宽、乐”— 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精彩人生

2019-07-22 07:02文/玲
中老年保健 2019年8期
关键词:养父京剧

文/玲 珑

1918年的上海大世界游乐场舞台上,有一位杂耍魔术艺人,他登台时穿一件宽大的长袍,两腿中间藏好一个布袋,所有的道具都在里面。他在台上表演翻跟头,翻一个跟头手里多出一个鱼缸,再翻一个跟头鱼缸里有了水,又一个跟头装满水的鱼缸里变出了不停游动的金鱼。这还不算完,最后翻一个跟头,居然变出一个小孩儿,这小孩儿站在台上就咿咿呀呀,似模似样地唱起京剧来。这个小孩儿就是日后大红大紫的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而变戏法儿的正是她的养父骆彩武。

自幼学艺

骆玉笙生于1914年,2002年辞世,享年88岁高龄。据她回忆,十几岁时养父母才告诉她,她是不到半岁的时候被抱养的,只知道她大概出生在上海郊区某地,具体地点不详。养父骆彩武是天津人,会变戏法儿、拉京胡,还会说相声,是恩绪的徒弟(恩绪是马三立先生的外祖父)。4岁开始,骆玉笙就作为养父戏法节目的“道具”,开始登台。她自幼嗓音独特,没有一般的童音,反而有点像成年男性的“大嗓”。7岁时,已随养父母从上海来到汉口的骆玉笙开始正式学习京剧,9岁时已开始登台演出,曾与红极一时的女老生孟小冬同台,还得到了孟小冬的认可夸赞。12岁那年,骆彩武一家又流落到南京,正是在这里,骆玉笙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北方曲艺表演形式,其中就有后来伴随她一生的京韵大鼓。从小跟着养父出入各种演出后台,对于各种戏曲、曲艺形式耳濡目染,这也为她日后独创一派打下了基础。据骆玉笙晚年回忆:“我就是唱着长大的。”

虽然京剧唱得不错,但由于骆玉笙个子比较矮,能搭戏的青衣演员不好找。同时骆玉笙性格比较刚强,在演出场所不擅与观众“应酬”,逐渐失去了很多演出机会。要“吃饭”,要寻找安身立命的出路的她毅然决然放弃京剧,改唱大鼓。1931年,骆玉笙的养父去世之后,她正式改唱京韵大鼓,并在1934年拜一代鼓王刘宝全的弦师“三弦圣手”韩永禄为师,学习刘(刘宝全)派大鼓曲目,并开始用艺名“小彩舞”登台。

大鼓生涯

骆玉笙(1914~2002)

骆玉笙天生嗓音高亮,在名师的指点下,加上自己下功夫,很快就唱红了,被誉为“金嗓歌王”。1936年,骆玉笙来到天津,恰巧这时刘宝全没在天津,有人就把她请到小梨园演唱,不想一炮而红。此后,刘宝全在大观园演唱,骆玉笙在小梨园演唱,大观园客满,小梨园也满座。作为晚辈的骆玉笙竟与鼓曲大师刘宝全平分秋色,令人惊奇。

已经跻身鼓曲名家行列的骆玉笙,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1939年,她在北平期间,又向相熟的京剧名家梅兰芳、马连良等人学习。将鼓曲《击鼓骂曹》中的单手击鼓改为双手击鼓,这段著名曲目在她手中又添异彩,《击鼓骂曹》也成了骆派的保留曲目。骆玉笙在继承刘(刘宝全)派京韵大鼓的基础上,融白(白云鹏)派、少白(白凤鸣)派之长,创立了字正腔圆、委婉含蓄、韵味醇厚,独具特色的“骆派”京韵大鼓,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达到高峰。

1985年,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推出了老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时年已过70岁高龄的骆玉笙为该剧演唱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一时间,电视剧播出时万人空巷,而激昂婉转的主题曲则传遍大街小巷、众人之口,让已离开舞台多时的骆玉笙再次回到“听户”们的视野中,好评一片。

忍辱宽仁

骆玉笙生于乱世,年少随养父母四处漂泊谋生;成名以后虽表面光鲜但也有很多老艺人共同的苦衷;新中国成立后,虽获得艺术新生,十年动乱又耽误了宝贵的演出生涯。但她面对种种苦难总能泰然处之,还健康地活到88岁,她的人生观念与养生之道值得学习。

骆玉笙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就是三个字,“忍、宽、乐”。她说:“凡事不要冲动,心胸要宽大,尽量多找些生活的乐趣,别跟自己犯别扭。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高兴和不顺心的事情,要是耿耿于怀,放不下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越想心里越不痛快,愁云不散自然不会有好心情,当然也就对自己的身体不利。”

十年浩劫中,骆玉笙也受到了冲击。1969年,55岁的她与大家一起背着行李步行六十里到天津郊区宝坻下乡劳动。挑水、割麦子,什么活儿都干,十分劳累,但心里上想通了的她反而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

1971年,骆玉笙又被调回天津市,要求她招学员,教授曲艺。那个时代的学员们积极性不高,有的唱一会儿就说累了,多唱两句就说嗓子疼。更有甚者看骆玉笙是被批判的典型,不服气。可面对这些困境,她依然认真对待,每天都是赶第一趟公共汽车,不管刮风下雨,总是第一个到单位。一开始没有教学经验,就自己摸索,自编教材,总结一点教一点。每天带着学生们喊嗓练唱,虽然没有演出的机会,但骆玉笙的嗓音、功夫一点没耽误。

1976年底,骆玉笙重回舞台,她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为观众们的表演中。1979年一年之中,已近古稀之年的她竟然演出达到130多场,被团里同行戏称为“铁老太太”。在困境中,她靠着自己宽厚的胸怀,忍辱负重,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终于重获新生。

四乐养生

骆玉笙总结的忍、宽、乐,重点就在“乐”上。这个乐又可细化为“四乐”:自得其乐、苦中求乐、助人为乐和知足常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重返舞台的骆玉笙很忙,一方面排演新曲目,一方面恢复整理传统曲目,整天嘴里总叨念着唱词。一次她去北京缸瓦市看一个朋友,上了公共汽车,售票员问她去哪儿,心里正默词的她顺口就说:“上瓦岗寨。”骆玉笙嗓门大,这一句“上瓦岗寨”车上人都听见了,哄堂大笑。骆玉笙仿佛知道自己说错了,纠正道:“不对,我是上‘日内瓦’。”这下大伙儿更乐了,也有人认出来了:“这不是唱京韵大鼓的那位老太太吗!”骆玉笙的风趣幽默可见一斑。

骆玉笙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处逆境,一度被列为批判典型。但她很会调剂自己的情绪。每次回到家,她默默地背诵唱本,通过自己精神的寄托、艺术的追求暂时忘却苦恼,苦中求乐。

生活中的骆玉笙乐于助人,社会上搞赈灾、助学、兴办公益事业,她总是积极参与演出,慷慨解囊,捐资扶助。她说:“一个人只有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多一分爱心,整个社会风气也就会好起来。”对待自己的学生,她更是关爱有加。有一年冬天下大雪,骆玉笙出门不小心滑倒崴了脚,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教学进度,她把学生叫到家里,躺在床上听学生练唱,进行指点。

骆玉笙成名早,红得久,但她把金钱和名誉看得都很淡。她认为无止境地追求名利活着太累,只有淡泊名利,安于清贫,对生活知足、满足才能一身轻松。她把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欢笑和掌声,观众的肯定和支持看成最大的追求、最大的快乐。

作为从旧社会走来的民间艺人,骆玉笙行端履正,德艺双馨,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等重要职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宽厚的胸怀,乐观的态度造就了这样一位健康长寿的艺术家。

猜你喜欢
养父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不事张扬的爱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我给养父唱首歌
一个女博士的自述:遇见你,是我人生不幸中的大幸
一个女博士的自述:遇见你,是我人生不幸中的大幸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