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宋国职官考释
——以《左传》为据

2019-07-22 01:59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宋国司徒周礼

朱 凤 祥

(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官制大体一致。司徒、司马、司空是西周诸侯国的三卿,此外还有司土、司工等官职,皆由周王亲自任命,即《礼记·王制》所谓“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杜预注:“命于天子者,天子选用之,如今诏书除吏矣。”[1]350大夫以下,则由各国君主任命。进入春秋以后,列国为了适应对外争霸、对内稳定局势的需要,在官制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官制日渐衰微。但是,各诸侯国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又不尽相同。大体而言,鲁、卫、郑、宋是一个系统,晋是一个系统,楚是一个系统,齐是一个系统。其中,晋、楚、齐三国变革较大,鲁、卫、郑、宋系统,相对说来较为保守,基本因循周制,任用公族执政,由强宗大族擅权。但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有异,鲁、卫、郑、宋等国的世族政治、职官设置和执掌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与之言,弗应,从之及寝门,弗应而入。康子辞于朝而入见,曰:‘肥也不得闻命,无乃罪乎?’曰:‘子弗闻乎: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职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寝门之内,妇人治其业焉。上下同之。夫外朝,子将业君之官职焉,内朝,子将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2]192-193文伯之母认为,外朝是季康子事奉国君履行职责的场所,内朝是季康子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这都不是她与季康子交谈的场合。这一记载说明,周代无论天子还是诸侯、卿大夫都设有内、外朝,内朝处理的是“神事”“家事”,属于家族内部事务;外朝处理的是“民事”“官事”,属于公共行政事务。内、外两朝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国家的两重属性:内朝体现其家族的、血缘的、宗法的特性;外朝体现其国家的、地缘的、政治的特性。[3]当然,无论是在周王室还是在诸侯,内朝官与外朝官的职能区别都是相对的,内朝官并不是不能插手公共事务,外朝官也未必不能涉及家族事务,但“重大政事仍须由外朝讨论决定”[4]104。

从官职的执掌相对而言,宋国的官职亦可大致分为外朝官和内朝官两大系统。兹以《左传》文本及注疏为据,参以其他相关史籍,对春秋时期宋国职官进行互证考释。

一、宋公室外朝官

宋公室的外朝官包括卿官和卿以下的辅佐官。

据《左传》,宋国卿官设六人,称为“六卿”,即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韩连琪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央官制及其演变》一文中总结宋国的“六卿”说:“宋国也有司马、司徒、司城(即司空),唯三司上尚有右师、左师,下尚有司寇,合称‘六卿’。”[5]

宋六卿首次出现于《左传·文公七年》:“于是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鳞矔为司徒,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6]556排序为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左传·文公十六年》所叙次序同:“于是,华元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华耦为司马,鳞为司徒,荡意诸为司城,公子朝为司寇。”[6]620-621又《左传·成公十五年》:“于是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华喜为司徒,公孙师为司城,向为人为大司寇,鳞朱为少司寇,向带为大宰,鱼府为少宰。”[6]874这里所叙次序亦与上相同,只是司寇分为大司寇和少司寇,又有大宰、少宰。又据《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载:“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城,仲几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乐輓为大司寇,以靖国人。”[6]1434则时六卿序为大司马、大司徒、司城、左师、右师、大司寇。又《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为大司寇。”[6]1729时六卿又以右师、大司马、司徒、左师、司城、大司寇为序。宋国六卿排序前后有所不同,说明执政卿不独一职所司,正如杨伯峻所说:“盖因时世不同,六卿之轻重遂因之而移易。”[6]556六卿之中,通常以右师为执政卿,如公子成、华元、华亥、乐大心、皇瑗、皇缓等。殇公以前皆以大司马执政,华督以太宰执政。宋襄之世,左师居右师上。

右师:宋执政卿,掌国政。在不同时期地位职权高低不同。在华元、华阅执政期间,宋以右师为执政官。《左传·成公十五年》:“秋八月,葬宋共公,于是华元为右师……荡泽弱公室,杀公子肥。华元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晋。”[6]874掌“君臣之训”,可知右师乃行使君臣训令的执政官。此外,右师还同左师一起分掌国都不同区域。《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二师命四乡正敬享。”杜预注:“二师,左、右师也。乡正,乡大夫。”孔颖达疏:“此传言二师命之者,上文右师讨右,左师讨左,则宋国之法,二师分掌其方。左右各掌其二乡,并言其事,故云‘二师命四乡正’也。”[7]865

左师:与右师同为宋执政卿,掌管国政。在不同时期地位职权高低不同。据《左传·僖公九年》,宋襄公嗣位后,“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6]331。则此时左师为执政官。宋昭公以后,《左传》叙左师皆次于右师之后,说明左师地位有所下降。宋共公卒后,华元以右师听政,宋国发生内乱,华元“使向戌为左师”以靖国人。可知,此时左师是执政官右师直接任命的辅佐官。此外,如前,左师还同右师一起分掌国都不同区域。

司马:即大司马,又称司武,掌军政。《左传·襄公六年》:“子荡怒,以弓梏华弱于朝。平公见之,曰:‘司武而梏于朝,难以胜矣!’遂逐之。”杜预注:“司武,司马。言其懦弱不足以胜敌。”[7]847杨伯峻注:“司武即司马,武马古同音,且宋国司马之职掌武事。据成十五年《传》,老佐为司马,又据成十八年《传》,老佐以围彭城之役死,其时华弱或代之……宋平公之意谓以国家主管军事之长官而被人在朝廷中梏桎,而欲使其取胜他国,更不易矣。”[6]946《说文》“马”部云:“马,武也。”司马称司武或因此。司马除掌军政外,也主管车马、甲兵之类军需物品。《左传·襄公九年》:“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孔颖达疏:“服虔云:‘皇郧,皇父充石之后,十世东乡,为人之子,大司马椒也。’车马甲兵,司马之职。使皇郧掌此事,皇郧必是司马也。校正主马,于《周礼》为校人,是司马之属官也。”[7]864

司徒:即大司徒,掌赋税及徒役。《左传·襄公九年》:“春,宋灾。……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杜预注:“正徒,役徒也,司徒之所主也。”孔颖达疏:“言‘具正徒’,司里所使,遂正所纳,皆是临时调民而役之,若今之夫役也。司徒所具正徒者,掌共官役,若今之正丁也。”[7]861-86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云:“《周礼》大司徒掌徒庶之政令,小司徒凡用众庶则掌其政教。凡国之大事致民,是司徒掌徒役也。言具正徒,司里所使,隧正所纳,皆是临时调民而役之。若今之夫役。司徒所具正徒者,常供官役,若今之正丁也。”[8]1040杨伯峻进一步注谓:“华臣,华元之子,为司徒。《周礼》,大司徒掌徒庶之政令;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此皆司徒掌徒役之证。或是首都郊区中供常役之徒,据《周礼·小司徒》,‘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此即正徒之义。”[6]962

司城:掌工程营建,即周王室和其他列国之“司空”。宋国无“司空”,改称为“司城”。《左传·桓公六年》:“宋以武公废司空。”杜预注曰:“武公名司空,废为司城。”[7]183《公羊传·文公八年》:“宋司城来奔。”何休注云:“宋变司空为司城者,辟先君武公名也。”[9]291宋武公名司空,为避其名讳,故改司空为司城。且司空掌工程,以筑城为主职,改“空”为“城”恰合其义。春秋前期司城地位不甚高,在六卿中仅高于司寇。《左传·襄公九年》:“乐喜为司城以为政。”杜预注:“乐喜,子罕也,为政卿。”[7]861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曰:“此《传》有以为政为救火之政。但历检《传》文,郑人讨贼,宋人献玉,扶筑台之讴,削向戌之赏,皆是政卿之任,故言为政卿也。”[8]1057《战国策·周策》云:“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10]14子罕本为执政(相),为代宋君受过而改任司城(司空)。大概因此之故,子罕虽仅担任司城,依然大权在握,故自子罕以后,宋国长期以司城为执政官。子罕亦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称司城姓。

司寇:即大司寇,各诸侯国均置此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左传·襄公九年》:“使乐遄庀刑器,亦如之。”杜预注:“乐遄,司寇。刑器,刑书。”孔颖达疏:“此人掌具刑器,知其为司寇也。恐其为火所焚,当是国之所重,必非刑人之器,故以为刑书也。”[7]863杨伯峻注:“乐遄为司寇,是刑官。具备刑具,于大火中必有为非犯禁之人,所以刑之。亦如之,各尽其职责。”[6]962这是《左传》关于宋司寇职掌的唯一一条记载。据前引《左传》文公七年、文公十六年、成公十五年、昭公二十二年、哀公二十六年诸《传》文,司寇在宋六卿中居于末位。但有时地位也相当于执政,如《左传·文公十八年》:“公子朝卒,使乐吕为司寇,以靖国人。”[6]643

从以上宋国“六卿”之职司及实践操作来看,右师、左师官最为尊贵,实掌国政,相当于郑国之“当国”“为政”。但宋国为政之卿官,并不完全限于右师、左师。比如,《隐公三年》“传”载:“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杨伯峻注:“属,今嘱托之‘嘱’字。”[6]28可知,孔父当时以大司马为政;又前引襄公九年,乐喜为司城以为政;又桓公二年《传》载宋大宰华督“已杀孔父而弑殇公……遂相宋公”[6]85,《韩非子·说林下》:“宋太宰贵而主断。”[11]187华督是时盖以太宰为政。章炳麟在《春秋左传读》中取《白虎通·上爵篇》引《王度记》云:“《王度记》所云,实取于宋制耳。有权即为贵,不必卿也。督为大宰,遂相宋公,主断即相也。”[12]11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宋六卿自殇公以前,则大司马执政。督杀司马孔父,遂以太宰相。襄公即位,子鱼以左师听政,而《传》文始终称司马子鱼,疑是时始立左、右二师,而子鱼以司马兼左师,后遂为专官也。然春秋官皆尚右,《传》叙宋六卿皆先右师,是宋卿以右师为长。”[8]1127-1128

宋国除六卿外,卿以下的外朝辅佐官尚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少司马、少司寇、少司徒、校正、工正、封人、褚师、府人、乡正、隧正、司里、郊保、帅甸、迹人、门尹、舆人、行人、圉人、舞师等。

少司徒:大司徒之佐。前引《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据此按:“则此宋又有少司徒。”[8]1041顾栋高以宋国有大司徒,推知亦当有少司徒。但据《左传》等文献,宋职官无载“少司徒”者,故顾说可存疑。

校正:司马属官,又称校人,掌管国之马政。《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杜预注:“校正主马,工正主车,使各备其官。”[7]864杨伯峻注:“校正,司马属官,主马,《周礼》谓之校人。”[6]962按《周礼·夏官司马》:“校人掌王马之政。”[13]859

工正:司马属官,掌管国之车服。《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杜预注:“校正主马,工正主车,使各备其官。”孔颖达疏:“巾车、车仆,职皆掌车,乃为宗伯之属,昭四年传云:‘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是诸侯之官,司马之属,有工正主车也。”[7]86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曰:“《周礼》司马之属,无主车之官,巾车、车仆职皆掌车,乃为宗伯之属。昭四年《传》云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是诸侯之官,司马之属有工正主车也。”[8]1095杨伯峻注:“工正亦司马属官,昭四年《传》可证,《周礼》掌车之官属宗伯,与此不同。”[6]962齐、楚等国亦设置工正,不过楚称“工尹”,掌百工之事。

封人:掌封疆边邑之事。《左传·文公十四年》:“宋高哀为萧封人,以为卿。”杨伯峻注谓:“萧,宋邑,见庄十二年《传》并注。封人,镇守边疆之地方官。高哀由萧邑大夫而升为卿也。”[6]606又《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干犨御吕封人华豹,张匄为右。”[6]1429按郑国亦设封人官,执掌与宋同,如《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杜预注:“封人,典封疆者。”孔颖达疏:“《周礼·封人》‘掌为畿封而树之’,郑玄云‘畿上有封,若今时界也’。天子封人职典封疆,知诸侯封人亦然也。传言祭仲足为祭封人,宋高哀为萧封人,《论语》有仪封人,此言颍谷封人,皆以地名封人。盖封人职典封疆,居在边邑。颍谷、仪、祭,皆是国之边邑也。”[7]55

褚师:司徒属官,主市场管理等事务。春秋宋、郑、卫等国,管理市场的官吏均称为“褚师”。《左传·昭公二年》载有“请以印为褚师”,杜预注:“褚师,市官。”[7]1177《左传·襄公二十年》载:“季武子如宋,报向戌之聘也。褚师段逆之以受享……”杜预注:“段,共公子子石也。逆以入国,受享礼。”[7]965杨伯峻注:“褚师,官名,此以官为氏。”[6]1054依春秋礼仪,季武子在鲁国为上卿,作为郊迎的宋国官员,按照对等之礼,爵位也应相当于卿。由此可见,褚师段虽然只是管理市场之官,但地位相当高。而能够“以官为氏”,则说明段(子石)担任“褚师”之职时间长且为人熟知。《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宋共公子子石为褚师,因氏焉。又有褚师子服。”[14]149此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国对工商市场管理之重视。

府人:掌国君之货藏。《左传·文公八年》:“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杨伯峻注引胡匡衷《仪礼释官》云:“还其节于府人而后出奔。春秋诸国有府人而无大府、玉府、内府、外府之官,则诸侯府人兼彼数职可知矣。”[6]567又《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杨伯峻注云:“府人盖掌管鲁侯货藏之官。”[6]1519推之宋国,亦当如是。

乡正:司徒属官,又称乡大夫,掌乡之行政。《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二师令四乡正敬享。”杜预注:“乡正,乡大夫。”孔颖达疏:“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天子六乡,即以卿为之长。……则乡正当属司徒。”[7]865杨伯峻注:“盖宋都有四乡,每乡一乡正,即乡大夫。……据《周礼·大祝》,国有天灾,偏祀社稷及一切应祭之神。此敬享自是祭祀群神。”[6]963

隧正:司徒属官,掌隧之政务。《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杜预注:“隧正,官名也。五县为隧。纳聚郊野保守之民,使随火所起,往救之。”[7]863杨伯峻注:“隧正,一隧之长,疑即《周礼》之隧人。国都城区之外曰郊,郊外曰隧,隧犹今之远郊区。”[6]96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周礼》每隧中大夫一人,各掌其隧之政令。又《隧人职》曰:‘掌邦之野,若起野役,则令各帅其所治之民而至。’七年《疏》云当《周礼》之隧人,而此云当隧大夫者,各因其所主言之。诸侯兼官,或仅设隧正也。”[8]1103-1104

司里:司空属官,又称里宰,掌管城内街巷及民众。《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杜预注:“伯氏,宋大夫。司里,里宰。”孔颖达疏:“《周礼》,五邻为里。以五邻必同居,故以里为名。里长谓之宰。《周礼·里宰》,每甲里下士一人。谓六遂之内,二十五家之长也。此言司里,谓司城内之民,若今城内之坊里也。里必有长,不知其官之名。《周礼》有里宰,故以宰言之,非是郊外之民二十五家之长也。使伯氏司此城内诸里之长,令各率里内之民,表火道以来,皆使此伯氏率里民为之。”[7]861杨伯峻注:“司里非官名。里即里巷,城内居民点。司里者,管辖城内街巷。”[6]961杨伯峻认为,“司里”并非官职名称,而是一动宾词组,乃管辖城内街巷之意。综合以上杜注、孔疏,考之其他记载,杨注不确。司里作为官职,不独宋国有,鲁国等亦置此官,如《国语·鲁语上》载有“先臣惠伯以命于司里”,韦昭注:“言先臣惠伯受命于司里,居此宅也。”徐元诰注引胡匡衷曰:“司里为司空之属,故又掌授民居。”[2]163

郊保:守卫郊外小城堡的徒卒。《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杜预注:“隧正,官名也。五县为隧。纳聚郊野保守之民,使随火所起,往救之。”孔颖达疏:“然则诸侯之有乡遂,亦以郊内、郊外别之也。郊内属乡者,近于国都,司徒自率之,以入城矣。郊外属遂者,是郊野保守之民,不可全离所守,司徒令遂正量其多少,纳之于国,随火所起,而奔往救之。”[7]863杜注、孔疏均释“郊保”为“郊野保守之民”,而不以官注,可知郊保乃守卫郊外小城堡之徒卒。

帅甸:即公邑大夫。《左传·文公十六年》:“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杜预注:“帅甸,郊甸之帅。”孔颖达疏:“诸侯之与天子竟虽不同,亦当近国为郊,郊外为甸。天子之甸为公邑之田,则诸侯之甸亦公邑也。帅甸者,甸地之帅,当是公邑之大夫也。独言帅甸,无以相明,故举类言之,云郊甸之帅。其实正是甸地之帅,非郊地之帅也。”[7]568杨伯峻注从沈钦韩说,谓“帅甸为”乃为《周礼·天官》之“甸师”[6]622。按《周礼·天官》:“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以时入之,以共齐盛。祭祀,共萧茅,共野果蓏之荐。丧事,代王受眚灾。”[13]96-99据此,杨注恐不确。

迹人:地官之属,掌管田猎之禁令,如守护围场、防止盗猎、探寻踪迹等。《左传·哀公十四年》:“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麇焉。’”杜预注:“主迹禽兽者。”孔颖达疏:“《周礼·地官》‘迹人掌邦田之地政。凡田猎者受令焉’。郑玄云:‘迹之言迹知禽兽之处也。’”[7]1680杨伯峻注:“《周礼·夏官》有迹人,掌管田猎足迹,知禽兽之处。《尔雅·释兽》亦言各种兽迹不同。”[6]1687考之《周礼·夏官》,并无“迹人”,“迹人”实在地官之属,杨伯峻误注于夏官之属。按《周礼·地官》:“迹人,掌邦田之地政,为之厉禁而守之。凡田猎者受令焉。禁麛卵者与其毒矢射者。”[13]419

门尹:司徒属官,相当于《周礼》之司门,掌国门事宜。宋之“门尹”首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杜预注:“门尹般,宋大夫。”[7]44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国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门尹除门,《周礼》地官之属,司门下大夫二人,司关上士二人,中士四人。郑司农以司关为关尹,则门尹当即《周礼》之司门也。”[8]1099门尹又见《左传·哀公二十六年》“门尹得”。门尹一职,为宋国所独有,故顾炎武《日知录》云:“春秋时列国官名,若晋之中行,宋之门尹,郑之马师,秦之不更、庶长,皆他国所无。”[15]254

舆人:承担筑城劳役、贵族丧葬等杂务之吏卒。《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宋景曹卒。季康子使冉有吊,且送葬,曰:‘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有职竞焉,是以不得助执绋,使求从舆人。’”杜预注:“舆,众也。”[7]1705杜预释“舆人”为众人而不称官,可知舆人乃职位极低微之吏卒。杨伯峻注:“杨树达先生《读左传》谓即昭七年《传》‘皁臣舆,舆臣隶’之‘舆’。舆或舆人皆贱役,僖公二十五年《传》‘隈人而系舆人’,则秦军之执杂役者;二十八年《传》‘栾使使舆曳柴而伪遁’,则晋军之执杂役者;‘听舆人之谋’,‘听舆人之诵’,皆此等人。”[6]1720

行人:礼官,掌管通使诸侯之礼。宋之“行人”首见于《春秋》定公六年:“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杜预注:“称‘行人’,言非其罪。”[7]1564时乐祁犁本职为司城,此行人为兼职。《周礼》“秋官”之属有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13]992;又有小行人,职位低于大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13]1010。行人乃春秋战国时各国普遍设置之官,至秦,设“典客”,以接待远方的宾客,类同行人。

圉人:司马属官,掌管养马放牧等事,亦以泛称养马之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左师见夫人之步马者,问之……圉人归,以告夫人。”杜预注:“步马,习马。”[7]1042习马即练马,这位练马者即后文所说“圉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使圉人驾,寺人御而出。”杜预注:“圉人,养马者。”[7]1067-1068《周礼·夏官·司马》:“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圉师。”[13]868

舞师:礼官之属,掌管乐舞。《左传·襄公十年》:“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杜预注:“舞,帅也。”孔颖达疏:“舞师,乐人之帅,主陈设乐事者也。”[7]884-886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周礼·春官》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凡舞事皆属焉。其下有籥师,掌教国于舞羽吹籥,祭祀则鼓羽籥之舞,宾客飨食则亦如之;司干掌舞器。此舞师当即籥师、司干之类,而非地官之舞师也。”[8]1072-1073《周礼·地官·司徒》:“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13]319

二、宋公室内朝官

据不完全统计,大致可归于宋公室内朝官的官职主要有:大宰、少宰、司宫、巷伯、寺人、内师、御士、司星、宗、祝、门官等。

大宰:宋公家务总管并辅助宋公治国。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左传·桓公二年》:“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督)已杀孔父而轼疡公,……故遂相宋公。”[7]137-138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据此按:“太宰在六官之下,而此《传》云遂相宋公,盖非常制。”[8]1034据《左传》,诸侯各国均设有“大宰”一职,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鲁事云:“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杜预注:“大宰,官名。”孔颖达疏:“《周礼》:天子六卿,天官为大宰。诸侯则并六为三而兼职焉。”[7]129-130相对于宋,其他诸侯国之大宰如楚国不似宋大宰位高权重,“楚以令尹、司马为要职,太宰之官非楚所重”[8]1033-1034。

少宰:大宰辅官,佐大宰管理宋君家政。如前引《左传·成公十五年》载:“于是华元为右师,……鱼府为少宰。”据《左传》,楚国亦设有“少宰”一职,为宫廷事务官,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少宰如晋师。”[7]645如上所述,楚国之大宰不如宋大宰位高权重,但既设“少宰”为其副职,可知其职权亦不会太轻。

司宫、巷伯:宋国内官,掌管宫内之事。《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令司宫、巷伯儆官。”杜预注:“司官,奄臣。巷伯,寺人。皆掌宫内之事。”[7]86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曰:“《周礼》无司宫、巷伯之官,惟有内小臣奄上士四人,郑玄云奄称士者,异其贤也。奄人之官,此最为长,则司宫当天子之内小臣也。《周礼》又云寺人主之正内五人。郑云正内,路寝也。王肃云今后宫称永巷。是巷者,宫内道也;伯,长也。是宫内门巷之长,故知巷伯是寺人也。”[8]1121-1122杨伯峻注:“司宫即《周礼》之内小臣,为宫内奄人之长。……巷伯亦奄人,盖主管官中巷寝门户。”[6]962-963

寺人:又作侍人,内官,掌管宫内戒令。《周礼·天官冢宰》曰:“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相道其出入之事而纠之。”郑玄注:“内人,女御也。女宫,刑女之在宫中者。”[13]190宋国“寺人”首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寺人惠墙伊戾”,又见《昭公六年》《昭公十年》“寺人柳”。“侍人”见《昭公二十一年》:“公惧,使侍人召司马之侍人宜僚,饮之酒,而使告司马。”[6]1425

内师:太子宫内宦官之长,亦属寺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寺人惠墙伊戾为大子内师而无宠。”孔颖达疏:“内师者,身为寺人之官,公使之监知太子内事,为在内人之长也。”[7]1041杨伯峻注:“内师,盖太子官内宦官之长,故为寺人。”[6]1118

司星:主管占候星象之官,负责观测天象以预测吉凶。《史记·宋微子世家》:“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16]1631考之《周礼》,无“司星”一职,其他诸侯国亦无载。则司星官为宋国所独有,可能因为宋君喜“事鬼敬神”,故特设此官。按:“司星”一职,《左传》无载。《周礼·春官宗伯》:“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13]704则“保章氏”之执掌与司星相类。

宗:即宗人,掌宗庙、祭祀之事。《左传·襄公九年》:“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杜注预:“享,祀也。祝,大祝。宗,宗人。墉,城也,用马祭于四城以禳火。”[7]865顾栋高按:“宋虽立六卿,而无宗伯。《周礼》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大灾及执事祷祠于上下神示。郑《注》曰:‘执事,大祝及男巫、女巫也。’‘小宗伯与执事共祷祠。’春秋时多祝、宗并称,则诸侯之宗人当《周礼》小宗伯之职也。”[8]1042-1043《周礼·春官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13]487

祝:即诅祝,掌国之祭祀、盟诅之载辞事。《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大尹)使祝为载书。六子在唐盂,将盟之。祝襄以载书告皇非我。”[7]171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按:“《周礼》诅祝掌盟诅,作盟诅之载辞。郑司农引此《传》为证。”[8]1068杨伯峻注引惠栋《补注》云:“《周礼·诅祝》,作盟诅之载辞。”[6]1731《周礼·春官宗伯》:“诅祝掌盟、诅、类、造、攻、说、禬、禜之祝号。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郑玄注:“载辞,为辞而载之于策。”[13]686-687

门官:守门之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杜预注:“门官,守门者,师行则在君左右。”孔颖达疏:“此门官,盖亦天子虎贲氏之类,故在国,则守门;师行,则在君左右。”[7]40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官制表》引《正义》曰:“《周礼》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此门官盖亦天子虎贲氏之类,故在国守门,师行则在君左右。”[8]1101-1102

以上就是宋国职官的大致架构。可以看出,宋国官制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重要官职一般皆设复职,即分为主职与副职,区别以大与小(或少)、右与左等,如上所述之大司马、少司马,大司冠、少司寇,大宰、少宰,右师、左师等。复职的设置,可以使正副职之间的权力彼此制约和相互牵制,防止个人权力过分强大,进而威胁到公室的利益。整个春秋时期,宋国执政不拘一官,孔父以大司马、华督以太宰、华元以右师、向戌以左师、乐喜以司城等皆操一时国柄。这种执政官职可以经常变换的体制,消除了执政官长期执政、势力膨胀进而专权的隐患,对维护君权起到了一定作用。宋国官制的另外一突出特点是恪守周礼,官制因循旧规,宋公之下,六卿轮流执政,六卿皆为公族,公族均为国君之后,异姓贵族很难挤入。春秋时期,宋国和鲁、卫、郑等国的官僚体系大致相同,属于变革力度较小的保守派。但是宋国君权比鲁、卫、郑等国较为强固,这在当时是为人们所公认的,楚国太宰曾评论宋国说:“诸侯唯宋事其君。”[6]1430国君依赖公族而又善于制约,从而两者形成一种紧密牢固的关系,这在当时,确是别具特色的。

此外,在地方官职的设置上,宋国亦基本上因循周制。西周的行政治理采取国、都、鄙、野制,城市分国、都、邑三级,邑之外即为“野”。野又划分为郊、乡、遂。周制“距国百里为郊”,郊内又设六乡,置乡大夫管理一方政务,《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征令。”[13]275都城百里之外则称为“遂”,其官长名为遂师,《周礼·地官·遂师》载:“遂师,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以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施舍与其可任者。经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周知其数而任之,以征财征。”[13]396入春秋以后,西周的这种地方官制在晋、楚、齐、秦等国很早便被打破了,而代之以县制[17],唯在宋国长期完好地保存着,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沿袭了国都鄙野、乡遂分治的制度,只不过把官名换成了郊保、乡正、遂正而已[18]。

春秋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宋国的官制虽然也在变革之中,但只是对旧制度修修补补,始终未能冲出周礼的框框。在宋国,宗法制度稳固,君权强而公族盛,这在事实上阻碍了它的前进。因为旧的国家机器愈是完备,新的秩序和制度愈难产生。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春秋一世,宋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虽然很活跃,但始终未能跻身强国之列,恐与此不无关系。

猜你喜欢
宋国司徒周礼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鞭长莫及
一半功
鞭长莫及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颜氏家训千古传
"等离女"的春天
朝三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