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生成 促进有效教学

2019-07-22 03:47
物理之友 2019年6期
关键词:红外线电磁波遥控器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二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0)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针对有效教学,总结了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或接近学生行为,否则可能会使教学处于一种低效状态。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对话来实现的,而在对话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呈现。教师要重视和合理应对师生对话的生成性话题,推进有效教学。本文展示的三个课堂生成案例,分别涉及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培养。

1 将“错”进行到底,以错纠错

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物理观念是基础,在教学中应重视概念、规律的建构,重视其理解的完整性。

在初三物理复习课中,学生对电磁波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意识到红外线也是一种电磁波。

生1:用书本挡住电视遥控器,还能遥控电视吗?

师:其他同学尝试过没有,能不能遥控呢?

生2:我试过,不能,红外线的穿透力有限,不能穿透书本或其他不透明物体。

生1:那为什么我在家使用汽车遥控器,把门关上,隔了一道门,还能继续遥控汽车呢?

生2:汽车遥控器根本不是利用红外线遥控,而是利用电磁波,虽然都是遥控器,但是一个是电磁波,另一个是红外线。

生2的反驳回答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响应,纷纷表示赞同。

从两个学生对话形成课堂生成的话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概念的错误认识已经呈现出来。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利用这段生成对话,把它转变为一个有效的纠错环节,进一步梳理电磁波的概念,纠正理解上的错误。

于是,教师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

师:这位同学认为,电视遥控器用的是红外线,而汽车遥控器用的是电磁波,那么红外线是不是电磁波呢?

通过设问、答疑、解惑,教师顺利完成了后面的概念教学环节,学生们通过冷静的思考,也豁然开朗,明白了红外线也是电磁波,因为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的频率、波长不同,所以导致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通过这次意外的课堂生成,教师抓住了师生高度关注的教学点,把课堂生成转化为有效教学,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纠错的有力工具。

2 尊重学生质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的培养要求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和品质。教师在过程中,要呵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同时要敢于反思自我教学,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思法,实现共同提升。

在物理试题中,有许多题目取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取某个知识点作为考查内容。学生接触本类型题目时,尽管没有做题经验,但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会有许多不同的思考和发现。

例1:生活中常用的玻璃热水瓶,其外壁采用镀银的双层玻璃,并将中间抽成真空,目的是为了。(参考答案:减少热传递。)

生:老师,我的答案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而损坏热水瓶,可以吗?

师:你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

生1:当水温较高时,玻璃会膨胀,由于双层玻璃会挤压内部空间,气体体积变小就会产生反作用力,阻碍玻璃的膨胀,玻璃可能破碎。所以,双层玻璃中间抽成真空,可以防止热胀冷缩造成的危害。

师:你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生2:我有不同意见,表面镀银是为了增加反射光的能力,可以减少热传递;但抽成真空就能阻止热传递吗?热量经常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递,红外线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啊,所以抽成真空,阻挡不了红外线通过。

教师也一下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生成,突然让教师感到骑虎难下。

师:你利用以前的知识确实说明了真空更有利于电磁波的传播,但是对热量来说,真空和空气谁的隔热性能更好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笔者立刻意识到学生的疑问就是最佳教学切入点,于是布置了一次小组合作研究的微课题:生活中的热水瓶保温的原理是什么?

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各组学生的相互补充,最后总结如下:热传递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生活中的玻璃保温瓶利用镀层玻璃把大部分的热辐射反射回去,基本阻断热辐射;而真空环境中无空气存在,无法形成热对流和热传导。因此真空玻璃瓶基本阻断了这三种热传递的方式。

学生们经历了质疑、探究、重新建构的过程,并把这种学习体会用“学进去,讲出来”的方式展现给学习的伙伴,提升了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学生体现了敢于质疑的品质,促进了学生从质疑到解惑的能力提升。

3 深度思考,及时拓展

实验探究是基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教师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深度思考。

以下是一道相对简单的题目,但是学生的提问又一次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例2:如图1所示,用手将一方形铁块压在竖直的水泥墙壁上,铁块处于静止状态。当压力减少一半时,铁块恰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此时铁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原来相比。(参考答案:不变。)

图1

生:老师,我不太明白。原来静止的时候,二力平衡,所以重力等于摩擦力,现在沿墙壁匀速向下运动了,还是二力平衡,重力等于摩擦力,那这个物体是如何从静止变为运动的呢?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必然受到非平衡力,应该是重力和摩擦力不相等才对。请问老师,它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呢?

听到这里,我很佩服这位学生的思考能力,当场表扬了他,并认可他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段课堂生成显示学生在思考题目中故意隐去的内容。对初中生来说,把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到加速运动再变为匀速运动的整个过程,都分析清楚,这的确有难度。教师如果忽略不讲,一带而过,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感兴趣,那就趁机仔细分析给学生听,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分析物理运动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

进一步分析,实现物体从静止状态变化到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时,当压力保持不变,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时二力平衡,重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第二阶段:当压力逐渐减小到某个特定值时,摩擦力开始变小,此时重力大于摩擦力,物体开始加速下滑;

第三阶段:在物体加速下滑过程中时,再逐渐增大压力,从而增大滑动摩擦力,当滑动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时,此时物体重回平衡状态,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从命题者的角度,选用了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部分,隐去了第二阶段的变化,显然只是想通过静止和匀速运动两种平衡状态来让学生分析受力情况,重点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在初中阶段,一般不去探究非平衡力对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能回避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以及二力平衡结合应用,一直以来都是难点,一旦学生深入思考,必然会对答案产生歧义。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作适度调整,并及时引导。对于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哪怕学生的思路有偏差,也不能轻视,因为这是推动有效教学的力量。一线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不同的生成话题,如果教师不加以回应和利用,很可能就会错失教学良机。实际上,每一个课堂生成都能成为营造有效课堂的良好契机。让我们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运用好应对课堂生成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猜你喜欢
红外线电磁波遥控器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仪设备在蓄电池充电站中的应用
基于PM算法的涡旋电磁波引信超分辨测向方法
聚焦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我是“糊涂虫”
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考点解读
时间遥控器
爸妈有个“遥控器”
行走的飞行遥控器
神奇的电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