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芊
明人宋懋澄曾云自己年岁渐长,见识日增,但人品日减,这并非他真正损了人品,只是他在经历风雨之后,对一些事不再循规蹈矩,看得更开。所以才有了今人这一说:“见识越广,计较越少;经历越多,抱怨越少。”一个人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就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不同于自己的地方,能学会包容,求同存异;一个人经历过大风大浪,心智见长,自然无暇抱怨太多琐碎之事。
年岁渐长,看到更多的东西,经历更多的人和事,我們大多会选择摒弃自己的“完美主义”,而学会接受“瑕璧之美”。《芈月传》中,芈月的儿子秦昭襄王为使年老多病的母亲愉悦,遣人找来了当时有名的美玉——“和氏璧”。而芈月在看到蔺相如呈上来的这块玉后,断言这是赝品,因为其通体光泽透亮,无一处瑕疵,完美无缺,而真正的和氏璧是有瑕疵的。尽管这是一种篡改了历史的艺术创作,但也告诉了众人,完美有时不一定好,要学会接受这种瑕璧的美。
作为一个人,我们更多是社会中的人,不能不与人打交道。此时是否接受“瑕璧之美”会彰显这个人的心智成熟与否。演员陈楚河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三+多岁了怎么还没结婚,他回答:“我觉得我不够成熟。”主持人感到惊讶,为什么一个人三十多岁了还说自己不成熟。他很坦然:“因为我还不能接受不完美的东西。”的确,一个完美主义者,一定是因为他从小很少接触不完美的事物,从而导致他将事物的界限划分成了完美和不完美。其实这种界限是相对的,他看到的完美并不是事物的全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完美主义者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片面看待事物的人罢了。也许,陈楚河的本意是,他还没有学会如何完整地去了解一个人。
“瑕璧之美”并非缺陷,这恰恰是一种“完美”。我们总喜欢将人分界,这是个好人,这是个坏人,如此云云。可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存在瑕疵的。缺了双臂的维纳斯,“刀枪不入”却被刺中脚踝而死的战神阿喀琉斯,又或是《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他年轻时勤勤恳恳,可在经历了大变故后一蹶不振,变成了一个只知道混日子的人。人物是立体的,所以要全面地认识,不能仅凭一个点就下结论。
总有大人说“不能空长了年岁”,人的成长即是一个接受不完美的过程,但为人处世仍要谨慎,做到“已识乾坤,犹怜草木”。在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拓宽了视野之后,学会接受瑕疵的存在,这即是一种宽容之美。
占评
正如作者所言,“人的成长即是一个接受不完美的过程”,小时候或许幻想过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大了认识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能接纳甚至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本就是一种成长。本文立论有一定深度。本文另一个优点是结构上首尾呼应,中间过程用例丰富多样,并且能通过分析很好地将例子与论点结合起来。如第二段用了《芈月传》中和氏璧的例子,作者通过“尽管这是一种篡改了历史的艺术创作,但也告诉了众人,完美有时不一定好,要学会接受这种瑕璧的美”一句,既体现了思维的严谨性,也将此例与要论述的接受瑕疵的观点连接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