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痛”是什么?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是人类也是其他動物的一种难受的生理感觉。但这种感觉究竟用什么汉字写出来呢?无法象形。只好形声。篆书写成。《说文解字》说:“痛,病也。从广,甬声。”科学地说,“痛”并不是病本身,而是病症。“广”,本是人躺在床上的样子,指生病;“甬”,是声旁,其实也跟“广”合起来会意,是“病”之“甬甬然”,即疾病勃发的样子。
人生病,当然会痛,所以往往只能卧床。痛是一种必然的生理反应。我们往往怕痛,但“痛”其实也是一种身体健康状况的预警,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感觉哪个部位疼痛了,就是哪个部位出问题了,就要去看医生治病。病治好了,就不痛了。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多么简洁的表述,却道出中医推拿的理论。你哪个地方痛,就表示哪个地方经络不通,经络通了就不会痛了。记得十多年前我初次接受中医按摩时是这样的:有一天突然觉得脖子转不动了。痛得难受。好像是经谁提醒还是怎么的,反正就去了中医按摩医院,一位盲医给做了1小时推拿,推拿中渐渐就觉得轻松多了。他说要连续治疗三天,可没想到,这一次就解决问题了,不吃药,不打针,再也不痛了。这才发现,原来中医竟有这样打通经络治病止痛的妙招!
有一种“痛”,不在于难受的生理感觉,而在于难受的心理感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就把这种痛写到了极致。想想吧,他本是大宋忠臣,“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出使北元却遭扣留,九死一生得以逃脱,这等经历,焉得不痛?国事难为。无可奈何,焉得不痛?这样的痛,无药可洽,徒有最后的解脱,所以留下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千古绝唱。去年热映的《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被国人追捧,不是因为我们的泪点太低,而是因为它触到了老百姓即整个中国社会的“痛”——对生存下去的渴求的“痛”,对现行医药制度反思的“痛”。好在,这样的痛,我们总可以慢慢找到洽疗方案。
曾经有位学生推荐我读《平面国》,说是用数学写成的书,很“诡异”,也很有意思。我用几天时间捧书而读,没有“痛感”,却觉得是在几近窒息中度过,这其实是最大的“痛”;好像是憋着一口气读完了,感觉到一种痛快无比的幸福,因为终于从最单调最乏味的“平面国”里解脱了出来。平面国里,所有人都是平面的,从三角形到六边形到圆形,女性和有学问的教士才配拥有圆形——这还是从别人俯视的角度来看才是这样。在平面国的国人看来,大家都只是长长短短的“线段”。而现实世界里。虽然美善的旁边往往住着丑恶,痛快的旁边往往伴着痛苦,但毕竟是这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凭这一点,这样的世界就值得好好地过活。难怪七仙女也要下凡来,找一个人间的小伙,过人间的生活。酸甜苦辣都有,这样才有滋有味。
原来。作为人,像模像样的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宁可有点痛。而最怕“无痛”的单调与无感乃至于窒息。
痛是一种哲学。“痛定思痛”,有些肯定是痛彻心扉,但有些也许能启迪人,让你反思过往的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谛。也感受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确实,我们怕痛,我们不想要痛的生活,可是有些痛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只有去面对或者接受。在痛里走过,才能如白岩松所说的,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