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
【摘要】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将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巨大购买效应转变为价值构建效应,成为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问题。对此,我们不仅要增强精品意识,打造中国文化的精神高地,还要多元融合,进一步发掘中国电影及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全球话语权构建能力。
【关键词】中国电影 文化软实力 精品意识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电影传播是一个过程,有其内在规律。电影传播的过程,也是文化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故事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然而,一直以来,外界对中国的种种误解并没有完全消除,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十分重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战略上,我们还习惯于以西方的文化立场与观点决定传播取向,较少表现出自己的文化立场与特色。
在内容上,我们更多地强调接轨与迎合,忽视了对独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发现、再发掘。
在电影传播手段上,我们习惯了“送出去”与“灌输”,对利用新科技手段、市场机制、产品消费机制进行体验式传播不够熟悉,研究深度不够。
在电影传播语言上,我们更多地强调让对方看得懂的共性的发掘,缺乏对民族独特个性与精神特质的挖掘,让人难以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独特的创造力与精神高度。
总之,我们目前尚未很好地把握传播的内在特质及规律,尚未建构起更为强大的文化体系,尚未开辟出在交流中消除误解的解决之道。
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发展既处于集中挑战期,同时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将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巨大票房效应转变为价值构建效应,成为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问题。
我们一直认为,要在积极探索与努力中形成一种促动机制,从而推动社会聚合力量的形成,使之能够充分认识电影文化的发展规律,利用市场机制,创造国际文化交流的新模式,通过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机构与组织在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要通过科技支撑、市场化机制与消费机制的培育,把国家战略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作为突破口,从电影消费到电影创造,从电影创意到电影产品,逐步延伸成为文化产业链,利用市场机制与产业机制,形成一个寻找、发现、挖掘、培育与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及价值的长效机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电影产业在发展的国际化、规模化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文化价值取向,意义极为重要。
文化精神的核心凝聚力往往决定了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能够伫立多久,同样,这种凝聚力也将决定一种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大视野中究竟能够走多远。
对于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而言,精品意识是其中的一大重要体现,不断提升打造文化精品的能力,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没有电影精品,文化精神的培育极有可能找不到支点。产出电影精品需要具备相应的实力,不仅要有拿出好东西的能力、稳固的支撑实力、资源的聚合能力及自主调试能力等,更需要有融合科技进步、市场机制与时代精神的文化创新意识与广阔胸怀。
在全球化视野下,我们要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建立电影艺术发展的共识,利用市场机制整合全球性资源,塑造民族电影艺术的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艺术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探寻民族电影艺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民族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文化自觉是争取文化发展空间与文化生存权利的重要标识,因此,我们应沿着文化的坐标,主动而又自觉地向着文化精神的高地前行,避免在技术与现实的丛林中迷失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围绕电影精品,电影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也会不断地进行下去。
在中国电影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在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完成由把文化“送出去”,到把文化“卖出去”,再到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将电影文化“整合出去”的嬗变,是中国电影人承担的重要使命。
我们要打破仅仅通过学习来体验和认知文化资源价值的传统格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创新路径,从而进一步发掘中国电影及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创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一是要通过内容数字化和传播互联网化,使电影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迅速,进一步降低获取电影文化资源的门槛与瓶颈,减少创新与融合发展的成本。二是要通过科技化的手段丰富审美体验。在文化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努力使电影的内容更富感染力,展现出独特的风貌,避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事实上,新科技的运用与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并不对立,特别是新科技融合技术、声光电技术及媒介融合技术等,不仅可以使传统电影文化焕发生命力,更能促进新业态的发展。三是电影文化产品的消费、交易与使用,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电影文化产品的消费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体验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传播形式,特别是借助市场、产业等机制,通过消费式的体验来传播文化,是一个时代大课题。四是世界范围内不同电影文化的体验交流,是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对此,我们应当重视对国际间电影文化交流方式方法的创新,在体验交流中有所精进。同时,国际交流也为我国电影文化资源的生产与输出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础。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电影文化的交流、传播、输出,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过程,更不是一个衰减的过程,而是一个交流、学习、生发、融合与创新的过程,这是由文化资源的复用性与使用传播的增值性所决定的。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软实力就成为这个国家继续发展的重要内在力量。因此,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话语权,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尤其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年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内化为文化软实力的大比拼。在这一背景下,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就更为重大,其不仅是中国构建文化话语权的坚强后盾,也关系到中华文化在世界中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艺创作的持续繁荣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快速成长。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大中华文化圈正在不断形成与发展,其中显现出的创造力,更是印证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逐步增强。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电影文化及其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主导的中心定价原则。消费市场固然在我国本土,但定价权、话语权却不在我们手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仍旧以西方标准为标准,更显示出中国电影文化的不够自信与不够自主。
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这不仅需要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更加全球化的战略眼光,也需要知识结构全面的人才和良好的文化发展大环境,以强劲的正能量推动文化自信不断彰显,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作者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李晓灵、王晓梅:《建构和想象: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