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转型中的社会主体不够完善造成了我国道德的危机。道德是调节和协调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发展的利器,如何重塑社会主义道德在多元价值观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道德重建;多元价值观;防御
一、中国古今道德观
道德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的,它是对于社会中人们自身行为标准和生活准则的规范,它在社会生活中起到认识社会、调节矛盾、评价辨别的作用,它体现的是社会积极价值取向。中国的道德观念旨在培养每个人道德修养的意识及道德实践的水平,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对于人的总体评价,往往更看重人的德行而非才能,古人有云:“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①,由此可窥见古人“道德为才能之首”的观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而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德和礼仪,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很多但是无不例外的表达了对于道德的重视,在儒家学派中道德学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现代社会如何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往往是看他是否具有同情心即我们所说的善观、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道德思维逻辑判断能力、与人沟通协调能力、是否有良好的习惯等。道德修养关系到学业,健康,孝道,事业,人际关系,人生幸福感,社会正义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关于道德的误区
(l)从“子贡赎人”说起
鲁国有一条法律规定,如若在他国遇同胞遭遇了不幸,沦为他国奴隶,只要能够把他们赎回,国家就会给予救助者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在他国遇到受困同胞,并将其赎回,但子贡垫付赎金后却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原以为这次的义举会得到孔子赞许,可相反的是孔子并不赞同他这一做法,当然孔子不赞同的并不是子贡赎的义举,他否定的是在大环境下不应该因为私德而去拔高公德标准的短视行为,因为孔子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是没有子贡那样的财力的,如果有人花赎金救人又不要国家的补偿,那么那些救而索偿的人是否会觉得有损初心和颜面,那么很多人就会在财力与道德的矛盾中对救人这件事进行重新的考量,显然这不利于德行的推广。
从古到今中国都是崇尚道德的国家,而如今中国对于道德的宣传依然会陷入到“道德高标”的叫嚣中,中国当今的道德滑坡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除了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思想上的辨析不明,还有就是无形中被拔高的道德观给人们心理造成的无法企及的距离感,而真正的道德应该是寻常的,是具有普遍认识的合理行为,每个人都可以是道德的践行者,也都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道德的高标准可能会成为道德推广的绊脚石,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拥有“道德的偶像”,却没能形成“道德的风气”。
(2)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宣传方式和限度问题
随着多元化的意识观念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政府开始在主流价值观上加大宣传力度,但不适当的力度容易使人们产生超限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来源于强度过于集中而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影响民众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内化效果。我国在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方式上有时会存在宣传手段和宣传限度上的问题,宣传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形式上以口号化的形式居多,宣传方式较空洞,以此给群众形成一种“假大空”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推进将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宣传上有时会回避掉一些问题,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这种宣传方式只是教于形,而没有教于心,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更加渴望认识的完整性,厌恶断章之义,而那些回避掉的矛盾恰恰触及到了人们的认知域,只有真实才有力量,问题要正视才能得到解决,一味的回避矛盾并不能在大众群体中突显出主流价值的意义和重要性。
(3)把握”德”与”法”的分寸
依法治国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但在肯定这种治理方式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对于法治作用的夸大与法治认识上的极端主义,因为法律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它规定的是人们普遍的行为原则,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社会发展的速度法律是具有时滞性的,所以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内很难保证让所有的正义得到昭彰,让所有的恶行得到惩处,同时法治的运行也需要有分寸感,既要坚持违法必究,也要防止矫枉过正,守护公序良俗,实现社会的善治。
“德”与“法”要合理配置,把握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特点,“法”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会随着最终文明的到来而消失,而“德”则会更为长久的存在,“德”的存在弥补了“法”的时滞性,进步的法律和永恒的道德才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文明的基石。
三、多元价值观下的危险因素
(1)西方意识形态高论调下的虚伪
多元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基调,“多元”所代表的自由、解放、自主对应着“一元”所代表的的专制、统一、封闭,西方国家借着”多元化”的东风加强自身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使我们的生活灌注了太多的西方的思维和语言,并在还没有辨明的情况下盲目追赶和崇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的特征,其本身与西方文化中所强调的个体意识,个人主义,个人享乐以及开放外露以及娱乐化相契合,使中国人民更容易接受西方外输的“思想自由”和“意识形态多元”的说辞,但实际上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实行的是“双标”化的建构模式,对外通过鼓吹自由、解放、多元来达到将西方的思维灌输到世界其他国家以达到控制国际
话语权的目的,而对内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加强国家信仰,回避其他意识形态国家本身的战略意图,以有色的政治眼光取读他国的发展,使别国在西方的文化渗透中掉入意识形态的陷阱,这些西方国家以“多元”意识形态为幌子,实则进行“一元化”的统治和控制。
(2)多元价值观下中国精神文化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中國精神文化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其出现原因是对西方文化认识上的偏颇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不自信所致。价值观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取向的正确性,如果正确的价值观无法立于主导地位,那么那些错误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就会占据优势,当这种优势达到一定程度时正确的价值观将无法在社会群体中生根,最终被野蛮生长的非主流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所取代,这种价值观上的“驱逐”所带来的将是整个社会思想上的混乱。
面对多元的价值观念,我们要立足中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思想理念,维护自身优秀文化价值。中国社会在文化传播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弥漫着一种“弱势文化”现象,文化传播中没有突出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反而在西方文化的传播下势微,造成了自身的道德文化价值观的弱化,并且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文化氛围即对于本国爱国主义的宣传总是带着挑剔和偏见,而对于西方的英雄主义,民族主义却全盘接受,这点在影视化上表现的比较明显。其中的原因除了我国宣传手段和教育方式上的传统单一外更多的是来自人们心理上的“奴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维护国家自身的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并积极传播优秀的道德文化理念。
(3)价值观中的”消费异化”的心理
“消费异化”简而言之就是出离了理性的消费观即为了消费而消费的心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外来消费文化的不断浸淫,使得人们开始对物质顶礼膜拜,这些错误的观念致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人们把无节制的消费习惯、奢靡无度消遣方式当作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和极致幸福的终极想象。这种“消费文化”的泛滥有悖于人类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具有很强的负面性,它的存在和蔓延不仅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较大的消极作用。这种消费异化现象产生的很大程度上由于中国现在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时期,而这一时期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巨大的优化空间,而思想的变化先于制度和教育的完善,加之市场的规则导致了消费能力代替了生产能力成为证明人的价值的标准.最终导致了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
四、社会主义道德观重塑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在充斥多元价值观的当今社会,道德作为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有引导和指向的功能,它让人们认识自身,以及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以让人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利用道德本身的这种价值属性来预防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冲击是一条重要并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重新塑造对于处于多元价值观大环境下的中国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道德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如一只无形的手,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去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提高人们精神境界、促使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内在动力。在西方道德的作用同样很重要,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一整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思想和道德建设的思想,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德行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强调“正义”和“同情心”,强调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道德规范和精神价值的尊重。随着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该顺应潮流,博众家所长,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中国特色的道德观,并积极开展道德完善和德育理念的宣传。
五、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重塑
首先,形成合理的道德标准,将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相结合,形成既有利于社会终极价值的实现,也有利于个人幸福的实现的合理道德标准,其次,进行道德立法,法律性对于人们的认识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是滞后的,道德观作为一种无间断存在的意识形态很好的弥补了法律在某些时间、空间内的缺乏,但是道德相对于法律来说它并不具备强制性的,靠的是自我修养和社会舆论,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如何守住道德的底线,这就需要我们将对道德的监督和控制纳入到法律中去,以此提高道德的权威性,加强道德管理的有效性。再次,强化德育教育,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之间连贯性的缺失,在道德培养上依然存在着不足,面临这种现状我们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教育与评价体系,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体制中去,提高学校各阶段的德育考核标准,并把这种标准推广到全民道德教育的体系中。最后,政党要发挥带头作用,基于党政干部处岗位和职责以及对民众的示范作用,因此需要培养与从严治党相符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基础,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去不断的提高自身思想觉悟.使我党始终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道德观在当下所体现的重要的防御意义,我们必须认清道德发展现状,肃清我们在道德观上混乱的认识,重新塑造道德在我们心中的重要位置,提升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力,以及规避道德观中的不实和夸大,重新塑造社会主义道德观。
[注释]
①司马迁《资治通鉴》001周记一
[参考文献]
[1]张远山.寓言的密码: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探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程广云.应对全球化的跨文化战略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11,(4).
[3]翟振邦,陈纯.自由概念与道德相对主义[J].哲學研究,2014,(1):76 -83.
[4]孙士杰.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意义和路径[J].理论前沿,2009,(4):38 -39.
[5]茅于轼.中国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6]邓晓芒.中国人道德的底线[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