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首含
摘要:标志属于意象独特的象征性传播符号,除了能够针对信息进行巧妙以及形象的表达之外,还能使得人们利用感官形成一定的认知,将想要告知人们的信息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标志有着很强的信息传达能力,尤其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表达能力甚至比语言文字还要强,有着简单性的优势,外观的美感很高,被应用在社会的诸多领域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现代标志作用,应将其与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处理,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中国现代标志设计;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
受到历史方面各类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标志的设计时间很晚,对于企业以及品牌而言,标志对其形象产生直接影响,但是,目前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忽视自身标志的设计,经常会出现与国际化标志趋同的问题,缺乏一定的特色。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应重视现代标志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使得企业的形象与品牌在国际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标志设计分析
对于现代标志设计而言,其属于视觉传达体系当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主要是将事物元素、事件元素、场景元素、抽象元素等有机整合,利用特殊图形的方式将其理念与精神展现出来。当人们看到标志的时候,就会形成较为自然的联想,对品牌产生一定的认同感。现代标志也可以更好地传递企业形象,在出现频率提升并且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人们记忆。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著名现代标志都有着简洁的特点,不仅外形美感很高,还涵括着企业乃至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代精神很突出,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良好作用。在现代标志设计工作中,将传统文化元素整合其中,可以通过汉字元素、图案元素、哲学元素的支持,设计出不同风格、代表着企业品牌的不同标志,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而目前多数企业在品牌标志设计的时候,只重视起利润度与商业价值,未能意识到文化底蕴的重要性,经常会出现文化缺失的现象。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化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1.充分地借鉴汉字元素
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古老文字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在逐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现代标志设计的工作中,融入汉字元素,可以充分借鉴甲骨文、大小篆体元素,通过形象的符号语言,将人们的思想与文明信息表达出来,可以与民族的审美观相互契合。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社会也开始进步,信息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时汉字属于具备代表性特点的新兴设计元素,可以应用在现代标志设计中,通过汉字元素的应用,有助于创建有特色、风格独立的标志。在此过程中,应全面掌握与理解汉字元素中的精华所在,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
2.充分地借鉴印章篆刻相关元素
对于篆刻而言,属于汉字从本质方面的升华成果,也是文艺方面的提升表现,有着很多年的历史,主要是于较为特殊的材质上面,利用篆书将其雕刻成为印章,而印章又是我国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浓缩,能够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精髓体现出来。例如: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会徽的设计就借鉴了篆刻元素与书法元素,设计工作者将印章文化与书法文化相互整合,将会徽设计成为走跑形态、跳舞形态的标志,除了能够将奥林匹克的主题内容完美地体现出来之外,还利用简体的“京”字进行了设计,可以更好地凸显出民族传统文化的迎宾观念、宽怀理念等等。与此同时,在应用印章元素的过程中,其基本颜色是中国红,可以凸显出热烈以及庆祝的含义。在布局设计与雕刻设计方面,有着一定的规范,将轻度、重度、虚化、实体等有机整合在一起,看似很矛盾的雕刻方式,但是将其合理地调和,能够提升标志设计的美感与文化内涵。
3.充分借鉴我国的传统图案元素
对于传统图案而言,其有着寓意深刻的特点,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能够将很多信息都融合在相关的图案中。例如:古代人利用牡丹图案与如意图案等,展现出不同的情感与信息,在此过程中,现代标志设计者可以将此类图案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元素的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在对标志进行开发与设计的工作中,已经开始重视创新性,对人们视觉感官的冲击提出要求。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视觉冲击特点的图案,已经成为了标志设计中不可以替代的角色,除了能够散发较为浓郁的国家传统文化与特色之外,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弘扬,更好地将审美观念展现出来。所以,在现代标志设计工作中,设计者应先分析与了解传统文化元素,在掌握各方面元素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相关设计工作,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中,提升整体创新设计水平。
4.充分借鉴传统的哲学思想元素
在远古时代人们以渔猎为生的阶段中,就开始重视天文以及地理的观察,对宇宙的意义以及生命的價值有着很深的思考。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以及道家等流派就开始重视阐述自身的世界见解、人生哲理、伦理道法思想等。在时代的洗礼以及沉淀过程中,已经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形成了关于国家哲学思想方面的基石。例如:在神州区域的水上乐园设计过程中,利用太极图作为基础,针对标志进行了设计,在相关框架中,添加了水纹的造型元素,有助于将公园当中“水”的主题凸显出来,展示其形态的变化特征。其对于形式美的动感特征与和谐特征有着一定的强调,涵括了变化统一的哲学理念,且收放自如的内涵有所凸显,有助于将道家的动静观内涵与时空观内涵全面地凸显出来。再如:在中国银行标志的设计中,就已经将我国传统哲学元素融入其中,主要是“天圆地方”的相关宇宙观念,且在造型方面,也借助了相关的汉字演化进程中的构成手法、传统的钱币形状等进行设计,在中间区域设计了方孔,利用中心线的贯穿,能够将流通内涵与相互联系的内涵凸显出来,而外圆部分可以将中国银行面向国际的发展趋势展现出来,有助于将银行的相关行业特点以及文化情结良好地体现出来。
三、现代标志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在现代标志设计工作中,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优势较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作为设计工作的后盾
在人们实际生活以及设计期间,设计者与传统文化元素相关内容接触的时候,会将其记录下来,作为设计的素材,结合现代标志设计特点与要求等,将各类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更好地开展设计工作。与此同时,设计者在探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期间,可以循序渐进地形成正确认知,提升思想的深度与层次,形成属于自身的良好设计特色,除了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融入到设计中,还能更好地传承文化艺术叫。
2.传统文化元素属于设计工作的素材来源
在相关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一些完整的传说故事以及设计图案,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更多的素材。传统文化的历史很悠久,是我国民族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文化的集成,与以往的民族文化相较,具有丰富性的优势与特点,可以为设计者提供很多素材。与此同时,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在设计方面已经受到了一定的认可,很多设计师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添加了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现代标志设计人员可以对此类作品内容与设计形式进行全面的分析、调查,积极借鉴先进的设计方式,取长补短,不仅可以总结丰富的经验,还能为现代标志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21。
3.有助于形成品牌的象征意义
对于标志而言,属于企业以及品牌的象征符号,其中涵括企业特征与团体特点,还有信誉元素以及文化元素,能够将品牌价值全面凸显出来。优秀的现代标志,不仅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还在消费者心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可见品牌的价值对于企业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在此过程中,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标志的设计中,能够形成品牌象征意义,例如:在凤凰电视台标志设计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元素,经过专业的机构进行评估,可以发现其标志价值为200多亿元。可见在标志设计的工作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应予以一定重视,创建科学化与多元化的工作模式。目前在部分企业设计品牌标志的时候,一味地重视商业价值,未能考虑到个性化以及创意化,对深层的文化内涵也不重视,长此以往会导致自身的品牌标志缺乏竞争力,甚至被市场其他品牌所淹没。这就需要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正确认知品牌标志的设计工作,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融入其中,利用正确的标志设计方式进行协调控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遵循与时俱进、科学化的工作原则,以此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之下,更好地针对品牌标志进行设计。
在东方国家中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崛起与文化复兴,很多思想家与设计专家都提出,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可以促使各个品牌向着永恒性的方向发展,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品牌標志设计中,能够凸显出智慧性、神秘性,有着一定的创造价值。在此情况下,我国的各个企业针对品牌标志进行设计,应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找准切入点,合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以此形成良好的标志设计模式与品牌开发创建体系,除了可以提升整体设计工作效果与水平之外,还能促使各方面工作的正确实施与发展,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创建新时期背景之下的优良设计成果。
结语
目前很多企业在对标志进行设计的工作中,过于重视品牌标志的价值、利润,忽视其文化内涵与意蕴,虽然在短期之内可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长远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力与文化底蕴,难以更好地提升自身品牌标志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在现代标志设计的过程中,总结丰富经验,全面分析与调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相互之间的有机整合,使得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精神等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得以发挥,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元素、图案元素以及汉字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利用正确的方式与方法开展各方面的标志设计活动,以此形成专业化的设计模式,增加品牌标志的文化底蕴与创造力,提升长远的竞争能力,促使各项工作合理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红秀.论现代标志设计与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融合[J].艺术品鉴,2018(09):202-203.
[2]鲍仕莲浅谈标志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大众文艺,2017,3(13):10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