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诚, 邹亚超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 四川成都 610000)
山地城市不同于平原城市,由于地形复杂,在用地、道路的规划设计中与平原城市不同,不能简单从平面空间布局考虑,还必须通过竖向规划研究竖向空间对布局的影响[1]。竖向规划不是平整土地、改造地形的简单过程,而是为了使各项用地、各条道路在高程上协调,平面上和谐,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文通过对攀枝花市两个城市片区的竖向规划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一套针对深山槽谷型山地城市的竖向规划方法,并以金江片区的竖向规划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对地形、相似的其他城市在竖向规划上有一定参考作用。
金江片区与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柳沙坡片区地形、极为相似,三者均一面临金沙江一面临高山,是深山槽谷地形,整个城市空间沿河道跌宕起伏,呈狭长谷状,两侧高峻、中部低深,呈“V”字形,坡度较大。攀密片区为已建成区,流沙坡片区已编制完成控规,因此以这两个片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地形下的竖向空间组织方式(图1)。
(a)平面结构
(b)立面结构图1 深山槽谷地形结构示意
攀密片区内现状建设用地约占90 %,形成五级大台阶,300多级小台地,层层向上,形成分台建设的整体格局,体现山地城市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特色。海拔较低处用地条件较好,单个台地面积占比较大,宜布置工业仓储等用地面积需求大的功能,随着海拔升高,单个台地面积减小,宜布置居住、商业等对单个台地面积要求较低的功能[2]。
攀密片区现状主干路跨越五级大台阶,局部坡度接近CJJ 37-201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坡度极限值[3];次干路和支路从主干路引出,呈鱼骨状道路系统,断头路多,通达性差,且交通流量集中在仅有的一条主干路,路网较脆弱,承载力差(图2)。
(a)分台建设格局
(b)鱼骨状路网结构图2 攀密片区分格局和路网示意
流沙坡片区现状建设量少,根据规划形成四级大台阶的分台建设格局,同样在海拔较低处建设用地面积占较大(图3)。
图3 流沙坡片区分台结构示意
流沙坡规划形成三条平行于等高线的主干路,跨山峦处考虑设置桥梁,间距400~500 m,最大坡度6.53 %;次干路和支路与地形、用地性质有机结合,随坡就势串联三条主干路,构成网状道路系统,路网通达性好,间距100~200 m,坡度普遍大于4 %,但小于8 %[4](图4)。
(a)流沙坡片区主干路与等高线关系
(b)流沙坡片区路网结构图4 流沙坡片区路网结构示意
在构建竖向格局上,应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充分利用现状台地,“因势利导、分台布置、层层递升”,延续“大台阶,小台地”建设模式;二是尽量利用海拔较低处相对平整、开发难度较小的用地进行城市建设;三是通过竖向设计尽量减少挖填方量,节省工程造价。
在构建道路骨架网上,应坚持五大原则:
(1)充分利用并结合现状道路进行规划。
(2)沿等高线布置快速路或主干路,间距400~500 m。
(3)三是次干路和支路随坡就势,串联快速路和主干路,间距100~200 m。
(4)形成通达性良好的路网体系,避免断头路。
(5)主干路和快速路优化线型,避免坡度取极限值,次干路和支路坡度可较大,但不超过8 %。
根据构建竖向格局原则和构建道路骨架网原则,形成一套构建山地城市竖向规划“五步走”的规划方法,即:树分台格局-构道路骨架-细路网系统-定台地标高-算挖填方量。
金江片区背山面水,区内高差达369 m,是典型的深山槽谷,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场地平整难度较大,对金江片区采用“五步走”的竖向规划方法进行竖向规划设计。
依循山势,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按30~40 m划分一级大台阶,延续现有城市发展格局,形成“四级大台阶”的分台格局。计算挖填方总量,初步方案挖方量约110×104m3(图5)。
图5 流沙坡片区路网结构示意
平行于水体沿山体等高线布局骨架路网,在每两级台地之间规划一条结构性道路,南北向贯穿整个规划区,联系各部分功能,同时也是片区向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图6)。
图6 流沙坡片区路网结构示意
在细路网规划中,对现状道路、骨架道路、物流区域道路和居住区域道路四种不同类型道路,针对各自的功能及通行车辆的特点,提出针对性处理方式,构建道路路网系统(表1)。
(1)对于金沙江大道、等现状道路,采用提升改造的方法,保障现有道路通过改造在质量、宽度、线型等方面都能满足相关要求。
(2)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骨架干网,道路走向尽量平行于等高线,一方面避免对自然地形过度改造,另一方面减少工程量。
(3)对物流用地周边的道路,在坡度、坡长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减少弯道,方便大型货运车辆通行,道路走向斜切等高线。
(4)对居住生活区的道路,遵循随坡就势的原则,沿等高线布设或斜切等高线。
根据细化的道路路网,将分台格局确定的四级大台阶进一步细分,形成六级大台阶。每个大台阶内部,根据路网划分形成多个小台地,结合细化的道路路网高程,在保障地块与道路交通联系顺畅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小台地的场地标高(图7)。
图7 台底标高确实示意
在确定各小台地场地竖向标高的基础上,精细化计算规划范围内的填挖方量。经计算,沿江地块多为填方,靠山地块多为挖方,最终挖填方量为挖方59×104m3,比初步方案减少51×104m3。
深山槽谷型山地城市作为山地城市的一种重要形态,在地形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通过“五步走”的竖向规划方法层层递进,构建出符合其地形特征的场地竖向规划和道路竖向规划,使竖向规划与平面规划有机融合,从而发挥竖向规划在城市功能中的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