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国田 斌刘克禄王佐伟
(1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 甘肃绿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兰州 730070)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重要的蔬菜作物,我国每年辣椒的种植面积在130 万~150 万hm2,占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的10%左右,其种植规模和经济地位居蔬菜作物之首(耿三省 等,2015;王立浩 等,2016)。近年来,我国的辣椒种植业得到快速发展,市场需求量猛增,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辣椒种植的形式及茬口安排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各地为了提高蔬菜种植业综合效益,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优势,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反季节栽培模式,辣椒种植的形式及茬口安排不再仅限于日光温室秋延后越冬长茬、深冬长茬、早春茬、春大棚、露地栽培等传统形式,日光温室秋延后越冬二茬(一短茬加一长茬)、塑料大棚复种茬(接前茬)、塑料大棚春秋长季节、塑料大棚秋延后一短茬栽培等多种形式纷纷兴起,对辣椒品种及育种提出了新要求。甘肃省渭河流域的武山、甘谷县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塑料大棚1年3 茬接茬(复种)栽培,即春萝卜—辣椒—芹菜(或甘蓝、莴笋)是当地主要的蔬菜栽培模式,需要生育期较短、结果期集中、产量高、商品性符合市场要求的辣椒品种做技术支撑,目前市场上的早熟、中早熟辣椒品种在保护地中普遍长势较旺,节间长,易徒长倒伏,并且结果时期长,坐果不集中,接茬复种栽培产量不高;而当地老品种七寸红虽然商品性符合市场要求,但熟性较晚,产量低,在接茬复种栽培中没有突出优势。针对这一需求,笔者开展了品种选育工作,经过多年试验最终选育出极早熟辣椒新品种甘科4 号。
母本P921 是从北京羊角椒中经5 代单株和混合选择选育而成的稳定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对原始材料进行了耐低温弱光逆境胁迫驯化选择。2005~2007 年,在育苗期(11 月至翌年1 月)进行80~90 d(天)漫长低温和短日照弱光环境下的胁迫驯化,选择长势强、叶片大、叶色深的若干优良单株组成群体,群体总数不小于100 株。8~9叶期,对入选的群体辅以低温处理,在-1~0 ℃条件下处理3~5 min(分)进行破坏性选择,选择强度为40%~50%致死率,经冷处理后存活的优良单株在3 月底定植于塑料大棚内进行正常栽培管理,开花至果实成熟期结合考种结果进行早熟性、结果性、商品性、产量、抗病性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单株选择,入选的优良单株进行单株留种,供下一年再行试验,如此循环3 个育种周期,性状稳定的优良株系混合留种形成自交系P921。植株长势较强,株高70 cm,开展度65 cm。早熟,10 片叶现蕾,结果性强,单株结果25 个,平均单果质量65 g。果实羊角形,果长22~25 cm,果肩宽3.5 cm,果肉厚0.3 cm。叶片绿色。中抗TMV,耐辣椒疫病,品质好,丰产性好,一般配合力高。
父本P926 是从当地农家品种嘎老汉群体中经5 代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选育而成的稳定自交系。前期植株长势较弱,中后期渐强,株高55 cm,开展度55 cm。早熟,叶片深绿色,第10~11 片叶现蕾,分枝性强,花密生,结果性强,单株结果30~35 个,平均单果质量40 g。果实长羊角形,辣味中等,品质优。抗病毒病,耐辣椒疫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一般配合力高。
2008 年配制杂交组合,2009~2010 年进行杂种优势测定,在组合比较试验中因P921×P926 早熟性好、产量高、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而中选。2011~2012 年完成品种比较试验,2012~2013 年在甘肃省平凉、天水、张掖、武威、兰州、临洮等地完成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4 年开始在甘肃省内进行示范推广,累计种植面积约3 000 hm2。2018 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GPD 辣椒(2018)620762。
2011~2012 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试验地塑料大棚内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以陇椒2 号和七寸红作对照。1 月上旬温室育苗,4 月中旬定植于塑料大棚,地膜覆盖高垄栽培,垄间距1.1 m,每垄定植2 行,每穴双株定植,穴距45 cm,每品种定植2 垄,小区面积7.6 m2。观察记载生育期、植物学性状,果实达到商品成熟时采收测产,采收时随机抽样10 个果实考察记载果实性状,统计分析小区产量。
2.1.1 产量 由表1 可知,春塑料大棚栽培时,甘科4 号平均前期产量为1 863 kg · (667 m2)-1,比对照陇椒2 号增产23.3%,比对照七寸红增产28.7%;甘科4 号总产量为3 900 kg · (667 m2)-1,比对照陇椒2 号增产3.0%,比对照七寸红增产18.0%。调查结果还表明,甘科4 号单株结果数为28 个,单果质量为48 g。
2.1.2 生育期 甘科4 号从定植到采收40 d(天)左右,采收期比对照陇椒2 号提早5 d(天),比对照七寸红提早8 d(天),表现为极早熟。
2012~2013 年在甘肃省兰州、平凉、天水、武威、张掖等地进行多点区域试验,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面积160~350 m2不等,不设重复,以陇椒2 号和七寸红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表2),甘科4 号前期产量在10 个点次均表现增产,比对照陇椒2 号提高19.4%~25.8%,比对照七寸红提高17.8%~29.5%。除了2012 年武威试点以外,甘科4 号总产量比对照陇椒2 号增产0.5%~10.7%,比对照七寸红增产12.6%~20.6%。甘科4 号在各点均表现极早熟,植株矮生紧凑,开花结果早,挂果多,结果期集中,产量高,商品性好,抗病性强。
2012~2013 年在甘肃省兰州市、平凉市、凉州区、甘州区、甘谷县、临洮县等地进行生产试验,栽培季节和茬口依据当地辣椒栽培季节适时安排。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面积333~466 m2不等,不设重复,以陇椒2 号和七寸红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表3),甘科4 号在各地均比对照前期产量高,采收上市早,其中大部分点次增产效果明显。甘科4 号前期产量比对照陇椒2 号增产19.1%~25.7%,比对照七寸红增产23.0%~33.1%;甘科4 号总产量比对照陇椒2 号增产5.0%~11.5%,比对照七寸红增产14.2%~23.0%。甘科4 号在生产试验中普遍表现早熟,不徒长,挂果多,结果期集中,产量高,商品性好,抗病性强等优势,既可鲜食又可 制干。
表2 甘科4 号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表3 甘科4 号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甘科4 号果实羊角形,深绿色,果面皱褶较多,商品性符合当地市场需要。果长22~25 cm,果肩宽3 cm,果肉厚0.3 cm,单果质量45~50 g。果条顺直,畸形果少,商品性好。辣味较强,口感好,深受市场欢迎。2017 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测试分析,甘科4 号商品椒(鲜椒)的干物质含量8.01%,VC 790 mg · kg-1,辣椒素 870 mg · kg-1。
2015 年8 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大柳乡辣椒种植基地(重茬地)进行辣椒疫病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表明,甘科4 号疫病发病株率为31.4%,病情指数32.8;对照陇椒2 号的疫病发病株率为36.4%,病情指数36.8;对照七寸红的疫病发病株率为65.8%,病情指数58.3。甘科4 号对辣椒疫病的抗性水平与对照陇椒2 号相当,明显高于七寸红。辣椒病毒病田间抗性调查结果表明,甘科4 号病情指数20.50,对照陇椒2 号病情指数19.60,对照七寸红病情指数23.40,甘科4 号对病毒病的抗性水平与2 个对照相当。
甘科4 号为辣椒一代杂种,接茬(复种)专用。极早熟,始花节位为第10~11 节,生育期较短,结果集中,丰产性好。植株长势中等,株高65~70 cm,开展度60 cm。叶片深绿色,分枝性强。果实羊角形,深绿色,皱褶多。果长22~25 cm,果肩宽3 cm,果肉厚0.3 cm,单果质量45~50 g。辣味浓,口感好,品质优良,耐运输。田间对辣椒疫病的抗性与对照陇椒2 号相当,且明显强于对照七寸红;田间对辣椒病毒病的抗性与2 个对照相当。一般产量4 000 kg · (667 m2)-1左右,适宜甘肃省及同类生态区保护地接茬(复 种)栽培。
育苗移栽,甘肃省日光温室早春茬栽培,在10 月中旬至11 月上旬进行温室育苗,翌年1 月中下旬定植,苗龄70~80 d(天)。保护地秋延后栽 培,7 月上中旬播种育苗,8 月下旬定植,苗龄45~50 d(天),开花结果期安排在10~11 月。早春塑料大棚栽培,1 月上中旬育苗,3 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精细整地,重施基肥。每667 m2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5 000 kg、油渣300 kg、磷酸二铵复合肥(N-P2O5-K2O 含量18-46-0)50 kg、硫酸钾(K2O 含量50%)20 kg。高垄栽培,每667 m2保苗2 800~3 000 穴(双株),行距50~55 cm,穴距40~45 cm。适当密植。结果期加强水肥管理,全生育期内注意加强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