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7-20 03:36宋立丹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术校企协同

宋立丹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普通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招生数350.74万,毕业生数351.64万,在校生总数1104.95万,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40.1%,几乎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方向性路径,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协同理念作为发展导向,突破内外部存在的一些壁垒,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优化院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通过改革释放办学活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学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一、优化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从所处区域和合作企业的重大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工科优势,高效整合创新资源,完成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设计,完善学术、行政等权力规范运行的体系,逐渐形成了一套“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创新机制。

1.学术权力:完善学术事务决策机制

(1)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学术职能

在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提出,“完善院校治理结构,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相关职能,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学术委员会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评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下设学术道德、专业建设、课题成果评审及职称评审等4个专业委员会。完善学术事务决策机制,着重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优化学术委员会成员结构,保证一线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过半;二是明晰职责和权限,强化学术委员会在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和教学科研成果奖励等工作中的权力,在专业建设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审议的权力;三是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保障决策的科学合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研机制改革,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统筹组织协调产学研合作工作,负责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过程管理,承担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职能。制定《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支持各二级单位将相关科研创新平台向市场和企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鼓励与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学校开展包括项目研究、人才交流、平台共建等在内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支持校内教师在岗离岗创业;提高科研团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的收益。

2.行政权力: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组织结构体系

以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结构体系、提高“行政权力”效率为出发点,整合优化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相关行政职能。成立科技处,负责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校企合作等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学术委员会的秘书机构。调整总务处职能,成立后勤保障处,承担后勤管理工作;成立设备处,负责招标采购及仪器设备的管理。设置高职教务研究室,主要职能是结合高职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院校发展,就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发展建设、改革实践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报告,实施建议或改进措施,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3.内外协同:理顺校内外协同关系

协同,有齐心协力、相互合作之意。它是协调两个以上的不同个体和资源,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和能力。只有处理好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重要的协同关系,才能有效发挥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功能。

(1)对外协同

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形成协同关系,统筹组织协调产学研工作,负责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技术开发与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协同工作。

(2)内部协同

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理顺七种重要的协同关系:一是科研处与作为学术委员会的秘书机构进行协同;二是教务处与作为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的办公室进行协同;三是人事处与作为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秘书机构进行协同;四是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二级单位(系、部)的协同;五是各二级单位内部协同,专业、课程、基地实行负责人制;六是设备处与各类实验实训基地中心的协同;七是机电技术服务中心和校办工厂两个实体间的协同,校办工厂作为企业法人承担机电服务中心对外的法律和市场行为,机电技术服务中心作为校办工厂的支撑,为其提供技术、人才的保障。

二、构建纵横贯通、互惠多赢和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是“高等教育系统组织中各结构要素之间以及与系统运行紧密相关的其他人、财、物等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总称,在组织中起引导和制约作用。”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和氛围,确定协同方向,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协同管理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1.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构建研究创新中心

依托央财支持建设的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创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设立制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心业务机构由中心办公室、各技术研究室、成果孵化部、社会服务部、培训部等部门组成。初步形成制造工程材料团队、三维设计与制造团队、节能技术团队、环保技术团队、互联网及软件开发团队、工业控制与物联网团队六个研究团队。在管理目标上,突出知识管理和协同管理的“知识协同,整体运作”思想,通过资源、人员、组织、环节之间的关系协调以达到协同各方、优化环节和综合过程的目的。在运行模式上,以项目作为合作协同载体,以对外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合作与订单培养等为合作基石,集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实施全过程成本管理与控制,对管理者进行期权激励,并将产学研的人、财、物进行整合等。(如图1所示)该中心与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承办地方和企业的系列培训项目。

图1 研究开发创新中心管理及功能结构图

2.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载体,构建育人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等相比,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育人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通过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的融通,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1)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从2012年开始,学校与宝钢集团湛江钢铁基地等企业开启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多次承办企业内部员工转岗培训班。2015年,又与韶关钢铁有限公司联合承担两个专业的省级现代学徒制两年制试点,并承担相应专业的省级专业教学标准研制项目,2017年新增数控技术等三个省级现代学徒制专业三年制试点。

(2)激发校企合作内生动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是指在校企合作系统内部各主体(学校、企业)对合作产生的原发动力。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壁炉现象”突出,职业院校一方“热”,而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因此,实现互利共赢、激发企业主动合作的动力是双方持久合作的前提,这是市场机制的必然要求。

首先,融通职业教育课程与企业培训,开发模块化及组合式课程。将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省级标准的职业能力与合作企业学习地图的岗位能力对接,职业教育课程模块与企业培训模块对接,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与教学实施计划对接,并编写多本校企合作课程教材。

其次,开发“校企合作管理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指导校企协同运作、资源共享、对学徒管理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对接。

最后,建立统一管理和课程等值认证的“学分银行”管理平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发〔2018〕6号)中提出,“职业院校开展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可以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银行进行学历认证。”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弹性学制,通过“学分银行”管理平台,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学时学分与企业培训模块学时学分的置换与对接,实现学徒学习成果的有效对接。

3.以内部协同为突破口,局部试点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1)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产教融合,成立机电技术服务中心

该中心由机械系与电气系两个二级单位组成,跨越内部组织边界,突破壁垒,联合成立机电技术服务中心,如图2所示。

图2 机电技术服务中心功能体系图

中心加强与其他二级单位、合作企业、市和省四个层次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条件共享,找准切入点,明确合作的方向,打破协同壁垒,探索产教融合管理模式,搭建机电技术服务中心合作圈。建设完善机电技术服务中心的综合资源管理、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服务、对校内外技术服务、专业群建设功能七大功能体系。目前基本形成了面与面的校企合作框架,以核心合作企业为纽带形成企业俱乐部,扩大企业脉络,以技术服务中心为纽带,与各兄弟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公司形成技术协作团队,形成企业俱乐部与技术协作团队间的面与面的合作交流。

(2)改革实习工厂,重构工厂的管理与运行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要更加突出其社会服务的职能,增强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改革实习工厂管理模式,以“共研共产共赢”为突破口,拓展、开创实习工厂平台的功能,实现产教的无缝对接。实习工厂与多个重点骨干制造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范围涵盖应用技术研究、员工培训等方面,逐步深化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如图3所示。实习工厂不断创新产品呈现形式,以联合研发为切入点,创新工厂发展新模式,将单一的工件产品生产,转变成以工艺和技术为载体,以技术服务、新产品孵化、新工艺的研发为呈现形式的多渠道经营模式。先后成功承接了“LGM除尘器(中小型模块组合)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新工艺研发等项目,验证了新的产学联动机制的科学性。

图3 实习工厂的管理与运行

三、高等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及思考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放管服”改革背景下,从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出发,改革和突破一些原有体制机制的障碍,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促进院校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1.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效益分析

依靠在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等方面的改革与突破,实现了学术权力民主化管理,行政权力层级化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院校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切实释放了广大师生的创新活力,增强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近二年承担国家、省、市级及横向科研项目近80项,形成国家标准3项,省市成果多项。随着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升,将进一步协同政校行企做好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建立了“校企互通,人才共用”机制,聘请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优化“双师结构”教学队伍,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实体初具规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创新中心于2017年升级为省级绿色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下设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三维数字化与增材料制造工作研究开发中心和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三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由机械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协同合作创建的机电技术服务中心建有8个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各类设备台数510台,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关键领域的创新实体初具规模。

积极服务区域发展,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多次参与区域重大项目论证和企业重大技术疑难问题的攻关,并解决关键技术;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校企育人平台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取得良好效果,企业、学徒对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示满意,学徒学习兴趣增强,培养质量得到提升,有多名学徒被企业选为骨干人才培养对象;为合作企业培养了一批熟悉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构建的技术专家,获得了企业高度评价。

2.高等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些思考

受到传统观念惯性思维和固有办学模式、体制机制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行政权力泛化问题。比如:具备独立企业法人的实习工厂在签订合同等决策时须通过院校审批,而不能由法人根据市场自主决策或按照具备法律意义的合同进行运营;实习工厂不能按企业运行模式处理资产和薪酬,必须遵守学院的教学资产和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等。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本身的研究实力与生产实力比较弱,还需要逐步扶持才能孵化出足够强大的学术权力和生产权力;从短期看可以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术实力、生产权力,从长期看才能制约行政权力。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重要发展转型期,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组织实施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优质校”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等一系列建设项目,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涉及学校整体性的组织结构变革和内在制度创新,新的体制机制毕竟是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对它进行深入研究的迫切需要。

猜你喜欢
学术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学术动态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