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通过市级验收

2019-07-20 02:26
今日民族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嫂民族团结社区

5月13日至15日,沧源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迎来市级验收。在沧源,验收组通过形式多样的验收方式,考核涵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6+N进”各方面的内容。

用好“互联网+”打造新佤山

在勐省镇芒阳村,有一个集“展示、教育、文化、存储”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村史室”平台,这是沧源自治县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与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合作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云数据”群众可以将有纪念意义的生产生活微视频、图片等上传保存。此外,平台还会记录在党和政府惠民政策下农村的发展变化。通过看变化、做对比,精准服务,让党员群众更加深切地感受党中央惠民政策,感受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增强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性,让佤山边疆群众真真切切地“心向党”。

在沧源,“互联网+”的思维不仅体现在乡村,也体现在各机关单位。县政务服务管理局为了解决原有评标专家种类不全、人数较少等资源匮乏的问题,在公共资源交易上实现“网上全公开、网下无交易、全程电子化”,加快了公共资源进入电子化交易轨道。

沧源佤族自治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级验收汇报会

“2018年4月,我们全面使用‘云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的评标专家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打破了空间地域限制,破除了行业壁垒。全市评标专家、交易场所设施和电子监管环境等资源得到共享共用,大幅提高了优质专家资源在全市范围的利用率。2018年,进场交易项目数、交易额均突破同期最高水平。”政务服务管理局干部杨维芳说道。

传扬时代精神打造团结佤山

勐省镇芒阳村村民

沧源县班洪乡是“班洪抗英”和曾经闻名全国的“班洪四大嫂”的诞生地。走进班洪乡,村寨里随处可见飘扬着的五星红旗。为了传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班洪抗英”精神和以自力更生、团结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班洪四大嫂”精神,带动班洪红色旅游、促进周边群众就业,2017年班洪乡成立荣海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运营“班洪四大嫂饭店”“班洪四大嫂宾馆”“班洪乡电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带动1352户建档立卡群众,人均经济收入增加2000余元。

“总书记提出‘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我们除了扶持群众发展辣椒、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种植外,连选择班洪四大嫂饭店的员工,都是优先考虑本地建档立卡户,全乡上下团结一心,在新时代继续发扬‘班洪四大嫂’精神,携手共建边疆稳固、经济发展的新班洪。”说到本乡情况,班洪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李秀兰无比动情。

把“班洪抗英”精神和“班洪四大嫂”精神发展为更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美好生活家园,各民族团结一致,守护祖国边疆的“大精神”,是班洪乡上上下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近期目标。

一切为了群众打造幸福佤山

勐董社区是一个以佤、汉、傣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混合型社区,也是全镇人口最多、较为集中的社区。为了打破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局面,勐董社区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组建了“大党工委”,实现社区与驻社区部门党组织党员联管、组织联动、资源联动、责任联担,形成共驻共建共创的社区大党建格局。

管理上,勐董社区辖区划分为7个网格单元,由不同的网格长负责所在网格的矛盾调处、信息传递等工作,确保了信息渠道通畅,民生诉求及时得到解决,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化解,以党建促社区治理创新。

勐董社区将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听取一线党员、群众代表的意见后向驻区单位开出需求清单。驻区单位也根据部门职能特点、优势向社区开具服务事项及服务队伍清单。清单制定后,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调研会等方式,按照权责匹配,由社区大党工委和驻区部门党组织、党员进行沟通、分配、认领,确保交办的事项单位能落实、党员能办到、效果出得来。

“需求清单与服务清单,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勐董镇党委书记鲁文军说道。

“我们的农民有两个家,政府一个家,企业一个家。”位于芒摆村的碧丽源(云南)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丽源)总经理项桂英说道。

芒摆村毗邻缅甸,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村民基本上保留着佤族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公司进驻后,专门针对芒摆村村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设置了农民田间学校。

通过管理示范、吸引当地群众参与茶园种植管理和适时组织当地群众及茶农参加种植管理加工培训,逐步改变了原始的耕作方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中做出了表率。

作为全国首家通过国际“雨林联盟”认证的中国企业,碧丽源一直将茶农利益放于第一位,努力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芒摆村脱贫攻坚步伐。

“我们和农民是一家,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带动边疆人民与芒摆村村民共同富裕。不求500强,但求500年是我们的愿景。”项桂英说道。

在佤、汉、傣等民族杂居的勐来村,傣族群众赵秀兰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4年在政府的扶持资金帮助下,她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年收入达到2万左右。

“我结婚的时候,村里不通电,没有像样的路,我们家就养养猪,原来的日子不敢想,太苦了。现在党的政策好!真的好!我对现在的生活太满意了!”赵秀兰抑制不住激动起来。

这些改变源于2012年开始的“佤山幸福工程”建设,群众投工投劳,拆了旧房子,住进了宽敞明亮、富有民族特色的安居房。

翁丁新村

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佤山

在沧源县职业技术学校,拉祜族学生李阿芳,正就读于导游与宾馆服务专业一年级,她就读的专业已经在学校里开办11年,李阿芳对毕业后的前景充满信心。

“在学校开设的6大专业里,音乐舞蹈专业(佤文化方向)、烹饪专业,均与民族团结发展紧密结合,以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为导向开设。”美容美发专业教师刘晓华说道。

为了发展佤族歌舞文化,学校设置音乐舞蹈专业(佤文化方向);烹饪专业则除了中式厨艺外,更多的教学生从佤族传统美食上下功夫,让学生既会中式厨艺,又能成为佤族文化传承人。

两个民族类专业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作为沧源县旅游文化的名片,翁丁村一直以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抓手,开创翁丁新村、老村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在翁丁老村,通过保护独特民族文化,用民族文化凝聚人心,保护好“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这张名片,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茅草房保留下来,把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缩影展现出来。

2015年建成的翁丁新村,配套建设水、电、路、活动室、停车场、文化广场等服务设施,将景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功能释放到新村。实现了“生产生活在新村、旅游经营在老寨”。

“我们的特色村寨建设更多的不是陈列原始部落,而是用活用好原始部落,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勐角民族乡人大主席马志坚有着自己的见解。

最后,验收组表示,沧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政治站位高、创建的热情高、信心足,创建有举措、有载体、有抓手、有保障,扎实推进“6+N进”工作,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形成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沧源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紧密结合,相互助推,为村寨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做法与方案,直过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成效显著。沧源把“班洪抗英”爱国主义精神与“四大嫂”自力更生、互帮互助精神进行了更加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升华,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更加鲜明,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载体更加丰富。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已成为各族人民心向党、跟党走、感党恩的方向和目标。

猜你喜欢
大嫂民族团结社区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大嫂大,二嫂小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街上来了新城管
家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