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孟阳
[摘 要] 学生是文化自信传播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关系着高职学校与我国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高职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有利于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关 鍵 词]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82-02
一、高职院校学生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躬身践行,并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坚定信心。我们只有笃信自身文化,才能获得坚定的信心,克服自身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高职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的重要引导力量之一,他们对文化的信仰关乎我国社会发展的前途命运。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以及社会文化自信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助于高职生培养完善人格
文化自信的培育是要高职生扮演好文化主体的角色,而不是做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文化自信的价值在于培养完善的人格,不仅可以发展人的肯定性向度,更能够发挥人的否定性向度,其中包括理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文化自信并不是单纯的认同、接受的盲目自信,而是在经过辩证、系统的真实认知后,产生对文化内涵善与美的信仰与追求、解读与再创造。高职学生从刻板的应试教育步入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已不是为考试标准答案而学习的人,而是懂得独立思考、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青年。而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洽是可以激发高职学生潜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核心之一,蕴含于文化中,并通过文化表现出来,“价值”在认识论上,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培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特别是价值观自信,对文化自身和当代高职学生都是有利的。以文化层面讲,在价值观自信的培育过程中,有利于筛选整合出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高职学生文化主体层面讲,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培育价值观自信,有利于引导学生回归真正的需求观,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不被营造的虚假的、低俗的、无节制的物欲环境所左右,增强文化定力,为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而奋斗,从而实现其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助于高职生提高感性审美素养和趣味
相较于经济、政治这样的理性生活领域,文化更加具有感性一面的关照,它既反映理性的现实生活,也超越现实生活。而自信即信自,是个人对自身感性的体验。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属于感性的情绪、情感、意志甚至是行为,都是社会心理的外显,先进的优秀文化可以给予人提供精神归宿、精神家园,因而培育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这个文化主体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充斥着异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信念,不至于迷失人生方向,也是治疗当下高职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空心病”的一剂良药。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自发性对大学生审美取向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对网红脸的追捧,对三俗低级趣味的追逐,对“只要整容就可以成为人生的赢家”信条的追逐,正在从网络环境走向现实的校园环境,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占领”感性战场的优势,引导大学生认识什么是美,并树立良好的审美观,提升自己优雅的内在气质,而非是文化工业所复制粘贴的庸俗化标准的美和表面的肤浅。
二、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近年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势头迅猛,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人们的新宠。新媒体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和样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给文化自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很多文化产品,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但也给我们的文化自信带来潜在的威胁。长此下去,文化将不能自信,因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满脑子是西方文化。可见,中国文化自信在成长中面临些许烦恼。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出现信仰危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这种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高职学生价值观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如何有效应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是价值观自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扭曲
市场经济以利益的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出现错位。当前高职学生价值观功利化取向较为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落,导致部分高职学生民族精神淡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和生长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多年来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高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方位的认识,以至于在一些学生身上很难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对高职学生价值观自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一)注重提高当代高职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发挥批判与创造的能动性
要避免中学文化教育缺失,高职教育应当是先进的、开放的、包容并蓄的。激发高职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学生不是文化舞台的观众,而是文化舞台的主角,并不处在文化之外,而是身处文化之中。因而,提高高职学生文化自信,首先要培养高职学生文化主体意识。
目前,部分高职学生依然认为自己是课堂上的“观众”,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文化自信培育若缺少了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失败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对不同文化的辨别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其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教育者不仅要尊重高职学生的文化主体地位,高职学生自己也要认识到自己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中的重要角色,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互动,主动参与到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实践中去。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学生搭建各类文化实践平台,切实推进“实践自信”。如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鼓励高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开展文体活动,在文化实践中学会运用理性和批判的思维,甄别良莠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精粕,在认知的过程中,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创造力。
(二)注重从外部来引导当代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内在真实的需要观
培育高职学生文化自信,需要从“善”和“利”的层面,不断发掘文化中的价值,进行引导,通过外在的价值观引导,激发高职学生对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需要观相较于价值观,是内省的、感性的,价值观是经过理性判断和分析的感性升华,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调和。同时,需要观是个人的,而价值观却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能一味将核心价值观强加于个人,这样会引起排斥、不满的情绪。
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文化自信既然要融入高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化通识教育,也应该融入当下大学生最关注的就业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对新生开设了职业发展规划的课程或举办相关的讲座,这让文化自信的培育真正成为高职学生的内在需要,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培育文化自信有利于培養高职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心理素质。在就业的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理想上都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发展。学校教育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抓住高职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不要将课程任务和高职学生未来发展割裂开来,文化自信的教育要联系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职业规划中来。
(三)注重挖掘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美学价值,提高当代高职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
文化自信本身应当包含着审美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对他者文化的“咄咄逼人”,而是包容的、温和的交流与学习。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文化中蕴含的“真”和“善”的理性自信,还应该是体现文化“美”的感性自信。然而实际上,对现实生活中“美”与“丑”的评价多以思想政治的理性评价为标准,一旦方式不当,脱离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会造成感性关怀的空场,引发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冷漠,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下高职学生对美的评价越来越成为日常交流的重要谈资,因而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应当深入高职学生生活,遵循高职学生的情感心理活动规律,因势利导,文化自信培育不能简单的课本式说教、口号式的宣传,而是要去挖揭与整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感官的体验与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只限于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和展示的黑白图片,更多的时候,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物展示,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方面途径展现。尝试用体验式教学逐步代替应试的教学形式。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带领高职学生去体会诗词歌赋的文本之美、茶道茶艺的恬静之美、先秦百家的哲理之美、瓷器丝绸的匠心之美、京剧昆曲的音律之美等。对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者要通过多种形式展现红色文化之美,如可以通过舞台剧、歌曲、美术作品等各种方式来呈现,不要急于将这些艺术作品“上纲上线”地进行诠释,要允许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内心的感受,在与学生交流讨论探讨中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达到以“美”引“真”的效果。通过“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摆脱网络营造的不良审美取向,走向课堂、深入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和生活质感,洗礼思想、净化心灵,培育真正拥有文化自信的新青年。
总之,培育当代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要更多地给予当代高职学生感性的关照,从理性自知上升到感性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强:即达到自知之理、自信之感、自强之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
[3]周晔.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编辑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