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娟
[摘 要] 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老难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对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展开探讨。
[关 键 詞] 任务型教学法;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28-02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高职院校学生英语阅读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教学中的一块绊脚石。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找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方可完成教学任务。然而,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那么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究竟哪一种更适合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呢?英语是一门语言交际能力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它对学生的“说”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更多的心思要放在学生身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并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基于此,个人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将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需要了解的几大因素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面主要是以培养在“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综合发展的杰出人才为目标。但是光有教学目标是不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没能改变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不仅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可能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笔者曾在某高职院校听过几节老教师的英语阅读课,所谓“老教师”,自然就是在英语教学方面有相当经验的前辈了。在上课过程中,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所讲的知识句句都是要点,都是精髓,他们把阅读材料分析得很透彻,几乎让人找不错一丝丝的错处。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入式”教学。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入睡,理论知识一大片,师生互动仅限于简单的一问一答。其中有一名教师的课件做得非常精美,各种图片、音频、动画,笔者至今还记忆犹新。但是教师却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性和实践性,学生把精力花在了听和看上面,缺乏了实践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有口难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值得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高职院校的学情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在中考中达不到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均来自于不同的地方,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对于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他们英语基础较差,词汇量缺乏,没有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在听说能力方面相对落后。但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高职生敢于尝试,喜欢标新立异,不喜欢说教,接受能力强,有很强的表现欲,经过中考之后,他们更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定的可塑性。
(三)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主要是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早在20世纪就已经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主要是利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的引入,使外语课程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它吸收了许多教学方法的优点,自然与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并不排斥。在教学活动中,外语教师应该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设计出具体可行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表达、解释、沟通等语言交流方式来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因此,任务型教学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途径,值得我们一线英语教师的借鉴和应用。
二、高职英语中应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法教师应具备的技能
近年来,任务型教学已逐步引入我国英语教学课堂中,这也是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那么,如果把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呢?任务型教学对新上手的教师来说,是一门充满技巧的课程,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任务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几项基础技能。
(一)教师要具有设计任务的能力
我们知道任务型教学离不开对任务的设计,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在这节课中是否能自主发挥,是否有兴趣继续学习,进而影响了整节课的课堂效率。所以,英语教师在进行任务设定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存在的各种因素,从而进行周密的设计,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这过程中来实现提高自身阅读的能力。英语教师在任务设定的时候,还需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可以有个适应的过程。
(二)教师要具有课堂监控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课堂监控的能力,尤其是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把任务型教学应用到阅读教学中时,应时刻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如遇到特殊情况,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指导。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低,而且参差不齐,更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帮助,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习的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监控能力。
(三)教师要具有效果评估能力
一节课是否是一节成功的课,主要是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来判断,只有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评估才能说明任务真正完成了。但是我们的评估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监测学生的阅读速度来评定完成任务的效果,还可以采取讀书报告或者自我监督等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并完善自身的评估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它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任务型教学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次,任务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最后,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构建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主要采用的模式是把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任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从而达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助者。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任务,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知,并主动地去探究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案例分析
英语教师在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发事先准备好的阅读材料,然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查找工具书、与同学讨论或者请教老师等,对难以理解的句子,应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翻译出来,然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相互交换意见,看看谁的想法更准确。当学生可以找到观点,明确中心之后,应鼓励学生根据材料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试着阐明自己的想法。下面笔者将结合课堂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的材料是“The history of New York”,这则材料主要讲的是关于纽约的历史,这里面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背景知识。本则材料的语言并不难,因此我们可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背景知识和知识拓展方面。在上课之前可以先把材料发给学生,布置他们进行预习,并要求他们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上网查找以下资料
(1)The history of New York.(关于纽约的历史)
(2)Learn something about 9/11 New York Event.(了解9·11
事件)
任务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生词和材料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history of New York?(说说你对纽约过去的了解)
(2)Can you descried the terrorist attack on America?(你能说说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吗)
(3)Tell something about Manhattan.(谈谈曼哈顿)
任务三: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1)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分享,各自谈谈自己的见解,收集异同,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及感受。
(2)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总结分析,并对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法是英语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今语言教育教学中的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参与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事实证明,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特点,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也能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丽.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王峤.探析任务型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家教世界,2013(12).
[3]彭兴艳.培养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3(6).
[4]汤晓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施丽君.任务型教学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6]郭丽杰,张静媛.任务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0(1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