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田原
[摘 要] 中职学校教育虽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组成,但是大多数中职学校都会将语文作为基本必修科目列入课程结构,因为良好的语文教育可以发挥中职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中职语文教师则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中职生将语文学习行为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从提升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全面分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与落实方法。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进步意义;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04-02
相对来说,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低于常规的中学生,通常都是在中考中失利的学生。这个学情特点就增加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教学任务的实际难度,需要帮助学生重建学习自信,丰富学生成功的、积极的学习经验。针对这一教学任务,让中职生自主去探究语文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将从增强中职生的学习效能感、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三个角度分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中职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进步意义
(一)增强中职生的学习效能感
学习效能感是指中职生对付出与收获比重的感受,如果中职生为学好语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且很快便可看到成效,那么学生便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效能感,且收获越大,学习效能感就越强。反之,则会影响中职生的学习自信,使其进入自我怀疑、自我厌弃状态。培养中职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活动为基本,能够让中职生自主生成语文知识意义,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由此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促使中职生重新产生学习兴趣。
(二)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追求,目的是解决高耗低效问题。通过培养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把握主动权,自主参与语文学习,全面改善中职生“催一催,动一动”的被动学习状态。由此看来,培养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促使中职语文实现有效教学改革,为中职语文课堂重新注入活力,形成积极向上、积极探索的教学氛围。
(三)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中职生在过往的学习经历中已经承受了挫折与失败,不管是教师的轻视,还是家长的失望,甚至是同伴无意识的“对比”,都会严重挫伤中职生的学习自信,严重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另外,受我国国情的影响,部分中职生甚至因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失望,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致,开始自暴自弃。但是,如果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上日程,让学生在发现、质疑与创新中成长,那么这无疑将给中职生带来强大的鼓舞,全面保护中职生的身心健康,相信自己也是一个“好
苗子”。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对学生自身还对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职语文教师就需要正视现实要求,全面解放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下面,本文将从设计自主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学欲望;组织小组合作交流,丰富学生自学经验;设计专项语文练习,检测学生自学效果三个角度分析中职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中职语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自主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学欲望
以磨难与挫折为主的学习经历让中职生对成功与进步更加敏感,且随着自身心智发育逐渐成熟之后,中职生越来越渴望通过学习进步与成长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是处,好胜心、竞争意识十分明显。对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应该设计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利用任务驱动法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主动學习欲望,为提升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好准备。值得一提的是,人无完人,中职生的学习经验与语言能力不同,所以他们内化与迁移语文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中职生可以突破的自主学习任务也就不尽相同。对此,中职语文教师要设计层次化自学任务,保证所有的中职生都能积极参与语文探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进步与成长。
如在《过万重山漫想》一课中,我就综合分析了本课教育资源,结合中职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设计了几个学习任务: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初步梳理课文写作思路,概述文本内容;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厚哲理,讲述这种哲理对自己人生成长的启迪作用;分析课文的表达手法,从文章中找出例句并进行解读说明。这三个学习任务围绕《过万重山漫想》一文展开,便于中职生全面把握本课知识与重点内容,从整体上概述课文大意,从细节中体会文学语言特征,从深层理解“第一人”的精神与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本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优势表现并不统一,有的学生擅长梳理写作线索与事件发生经过,但是却难以代入自己的情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有的学生则易于产生共情心理,善于从字里行间归纳作者情感,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本主旨与作者思想。还有的学生则善于应用阅读技巧解析文本内容,等等。面对中职生的差异,我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自学任务,全面展现学生的阅读才能。当然,如果中职生永远处于“舒适区”,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则很难取得突出进步。所以,在自主学习任务驱动中,我会引导学生突破自己不擅长的学习任务,但是不会强制要求,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
(二)组织小组合作交流,丰富学生自学经验
许多教师将“自主学习”等同于“独立学习”,认为培养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个体独立学习学习知识的能力,将自主与合作完全对立起来。但是,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个人认知需求而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包含一定的学生独立学习行为,也认可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获取语文知识的互动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全面分析自主的内涵,及时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全面丰富中职生的自主学习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中职生都存在认知缺陷,但是每个学生同样有着独特的语言学习优势,所以以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作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可以促使中职生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及时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思维发育。
如在《鸿门宴》一课教学中,我就将6个学生分成一组,希望他们可以共同探究这篇文言文所蕴藏的语言知识与文本内容,全面分析人物性格与文本主旨。文言文一直都因特殊的语言习惯受到了中职生的排斥与轻视,如果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内听讲,那么学生很容易魂游天外,根本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中职生可以在同伴的提醒与监督下,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在讨论、质疑与交流中深化阅读思维,有效训练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有的学生十分熟悉“鸿门宴”这则历史故事,所以主动向同伴解说了《鸿门宴》的发生经过、事件起因与最终结果,有效降低了《鸿门宴》一文的理解难度。然后,学生便可在此基础上翻译文本,根据课文注释、辅导资料、文言句式、文言实词与虚词等基础知识把握本文内容,提炼基础语言素材。接下来,中职生则可尝试进一步分析《鸿门宴》一文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特征,借助课文所使用的对照手法与矛盾斗争等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树立实事求是的读史态度。然后,我会让学生轮流展示小组探究成果,相互补充、质疑,最终在全班探讨中得出相对准确的阅读结论。最后,我会在学生探究基础之上汇总《鸿门宴》一课知识,全面优化与完善中职生的阅读思维。通过本轮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很好地丰富自己的文言文阅读经验,掌握文言文阅读规律,所以渐渐削弱了自己的畏难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绪。
(三)设计专项语文练习,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说到学习,那么一定会伴随着一定的练习活动。这是因为“实践出真知”,中职生是否真正内化了语文知识,需要通过具体的练习检测得出结论,而这个结果也能反馈中职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便于中职生判断自身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否科学有效。不仅如此,解题能力本身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需要丰富的语文练习补充学生的解题经验,从侧面提高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每个中职生的成长发育变化都不同,所以语文教师要设计专项化的语文练习题目,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检查,查漏补缺,及时修正个人不足,准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为下一轮自主学习计划提供现实数据,促使中职生进入正向学习循环状态。
如在应用文总结一课教学中,学生需学习创作应用文常用的结构、格式与写作方法,并且尝试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创作一篇全新的总结型应用文,汇总自己在某个阶段的成长、进步与收获。但是,本班学生在写作活动中产生了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虽然可以很好地确定应用文总结的结构,即总分总、总分、分总,但是却不知道写什么,出现了思路堵塞、内容匮乏问题。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在整个学期内没有什么突出收获,选择临时编写作文内容,不够真实,违反了应用文总结的一般要求。还有的学生选择的写作方法不够恰当,等等。面對本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写作问题,我分别组织了不同的作文专项练习,即针对应用文总结的结构、格式、写作方法三项基本内容组织了针对性练习辅导,收集了经典例文并据此介绍了相应的写作技巧,希望学生可以及时反思,主动应用。
总而言之,提升中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语文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恒心与决心,绝不可因为学生的退步、停滞不前等放弃这一教学任务。为此,中职语文教师应综合分析中职生的成长特点与认知特征,全面丰富中职生的有意义学习经验,帮助中职生把握自主学习规律,使其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屈梦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效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83.
[2]王悦霞.探究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7(33):71.
[3]姜瑾.立足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成才之路,2017(18):47.
[4]陈必怀.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5(25):10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