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语华
[摘 要]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具有全民性和全覆盖性。智能制造产业是中国实现制造强国梦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把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专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作用以及文化基础课的渗透作用;以“三风建设”带动工匠精神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工匠精神教育。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智能制造专业;工匠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004-02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迅速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热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负有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职责。本文结合课题研究,着重谈谈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原来是手工业社会的一个词汇。工匠,就是有手艺或有技术,并以此谋生的人。工匠的根本使命是“造物”,工匠精神就是一种造物精神。这种精神包含学习精神、劳作精神、创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包含规范意识、品质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利生意识,包含对职业的虔诚之情和敬畏之心,其核心是严谨、细致、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中国古代重耕读、轻工商,然而,正是历代的能工巧匠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手工业文明。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时代在发展,生产在变化,工种在增多,“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永不过时。无论是过去的木匠、瓦匠、铁匠、铜匠、石匠、皮匠等,还是近现代社会的钳工、车工、铸工、锻工、焊工、电工等,还是现代先进制造业的每一个岗位、每個工种,都离不开这样的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中国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升华,就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基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
二、智能制造产业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智能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的每一个技术环节、每一道生产工序、每一个操作细节都需要精心打磨,从而达到精确、高效、完美。以智能机器人为例,其中央处理器的打造、系统程序的设计、机身结构的优化,都离不开反复推敲和琢磨;智能系统传送数据网络的设计和制造、光缆的制造和铺设,都需要有精工制作的意识;产品的售后服务,也要做到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率。
(二)工匠精神是智能制造产业国际竞争的软实力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中国要占领智能制造产业的制高点,智能制造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这不仅需要最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技术和工艺的孜孜探求、对质量的苛刻要求、对精品的执着追求。先进的技术优势、扎实的基础能力、笃实厚重的工匠精神,当是中国跻身智能制造强国的三大法宝。
三、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涉及全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职业学校是培养现代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要以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为己任,将工匠精神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工匠精神渗入学生的灵魂,成为终身持守的职业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
1.把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把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价值引领和精神激发。工匠精神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富强、文明、爱国、诚信、敬业等内容,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可见,培育工匠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弘扬工匠精神。要引导学生认识智能制造行业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意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造实践中。将工匠精神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钻研精神和创造热情,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劳动观和就业观,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技能基础。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的有关章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开发智能制造专业工匠精神教育读本或相关选修课,使工匠精神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落地生根。要建立工匠精神教育资源库,包括古今中外优秀工匠的故事、优秀校友和优秀教职工的事迹,以及介绍中西手工业文化、欧美现当代制造业文化的图文资料、书籍、视频。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选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主题教学等多种方法,将榜样激励、真诚说教与学生的体悟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实效。
(二)有效发挥专业教育和文化基础课的渗透作用
1.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
职业技能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离开了技能教学谈工匠精神培育就是无源之水;反过来,注入了工匠精神教育的技能教学才更有成效。把工匠精神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写入课程标准,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工匠精神细化成几个具体指标,纳入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所以,要重视专业实践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实训实习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锻炼技艺的实际操作中,对遵守规章、恪守标准、勤学苦练、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精诚合作等职业精神产生直接的认知和真切的领悟。要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便利,发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在师傅的心传身授和自身的体知躬行中学习智能制造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淬炼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要结合国情以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帮助学生认识践行工匠精神是提高專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必备条件,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催化剂,使工匠精神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职业追求。
2.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
语文、历史、艺术等文化基础课中都蕴含着工匠精神教育的资源。语文课本中的《庖丁解牛》《张衡传》《卖油翁》《景泰蓝的制作》《俗世奇人》等经典篇目都包含了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及具体的事件和细节中受到感染,获得启发。中国古代的纺织、制瓷、冶炼、金银品制作、造船等手工业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靠的就是强力而行、切磋琢磨的工匠精神。至于艺术,黑格尔有一段名言:“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业……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正是艺术与制造业的相通之处。
(三)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1.以“三风建设”带动工匠精神教育
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把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可以起到巨大的教育作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抓手。
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职业学校要根据其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大力营造严谨求实、崇尚创造、追求卓越,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优良校风。教风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要求学生“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工夫”,教师首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因此,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开展自我教育,用工匠精神武装和要求自己,做践行工匠精神的表率,提升自身在育人实践中的话语认同和精神感召。学风对学生的成长及工匠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通过课堂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教学环境文化建设、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等举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优良学风。制定符合新时代职业学校学生发展规律的学习和生活制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形成严谨自律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
2.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工匠精神教育
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以党团活动、社团活动、技能节、职业教育活动周等为载体,推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车间。比如,举办“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能大师、优秀校友等榜样的事迹报告会;聘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等担任技能导师或德育导师;组织学生参观智能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成就展(博览会);开展智能制造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充分发挥橱窗、板报、文化角、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团委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的作用,通过文章、图片、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讲好工匠精神的故事,营造积极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亲切感。
参考文献:
[1]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25-27.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