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燕萍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所谓个性化素材积累,簡单来说,就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写作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资料,从而为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写作素材是作文的“粮草”。教学中,为积累学生写作的“粮草”,笔者着力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细心观察,为习作积累精彩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天地万物都是阅读的好教材,只有善积累,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能独立完成基本的构篇,但在文章材料选择的新颖性和多元性上却有所欠缺。于是,笔者指导学生以自我的、独特的方式观察周围的一切,发现亮点,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自觉地用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选择、重组,用活化的语言记录下美好的镜头,描绘出生活的情趣,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习作水平。
一、起——布置任务
起是发端。
当前,儿童生活中出现了“三大三小”现象:“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外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这是造成小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公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只有让学生以独具个性的感官去观察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习作才会有新意,有个性。
开学一段时间后,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要开展一个‘小小摄影师活动。”话音未落,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看到学生好奇的目光,我又接着说:“老师要看看谁的上学、放学路上最精彩,谁又捕捉得最生动,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用眼、用脑、用笔记录下来,每日一两句或一小段都可以。”学生对这样一个新颖的任务欣然接受,跃跃欲试。
二、承——开始观察
承是接受任务后的进一步做法。
第二天,笔者在批阅备忘本时读到了以下的语句——
今天路上行人特别多,车子爬行如蜗牛。
一个妈妈接孩子步行回家,可是书包却压在妈妈的肩上。
警察叔叔指挥交通真忙碌。
天空很蓝,天边出现了美丽的云霞。
……
习作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这让笔者十分欣喜。每天的读书时间,笔者都会和学生一起分享“精彩在路上”,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可是很快,一周过去了,学生的观察进入了疲倦期,因为观察目标比较杂乱,学生一开始的好奇心渐渐消退。于是从第二周起,笔者和学生一起商定接下来的统一的观察目标:人物、景物、色彩、声音。
但是这样的设定让有的学生面露难色,笔者立刻猜到了他们是担心同样的观察目标会无从下笔。为了排解学生心中的担忧,笔者给学生讲了一段《莫泊桑拜师》的故事,当同学们听到莫泊桑观察不同的马车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点都会有不同的走法时,都很惊叹,同时也明白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细致地观察,才会有不同的发现。
1.人物传真
人物是世界的主角。身边熟悉的人有同学、家长,有认识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再者还有更多不认识的人,都能作为观察对象:
“今天爸爸老远就满面春风地向我挥手,看来他一定有什么开心的事。果然,他眯缝着双眼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今天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嘉奖,爸爸爽朗的笑声也感染了我。”
“暮色中,我看到依然是那位母亲,依然背负着孩子的书包,可是,她没有一丝的不悦,这沉重的书包压的是母亲的肩头,但也深深地压在了我的心上。”
“这个小男孩边走边向身边的父亲讲述着什么,一脸的兴奋,我猜想他今天遇到什么好事了吧!”
“那个卖止咳梨的老人依然和他那辆旧自行车守候在校门外,寒风中无人问津,可是他还是坚守着,我的心头猛的一颤。”
……
2.景物扫描
一路上,景和物也很奇妙,植物、建筑、车辆都是沿路的风景:
“今天的路上仍然很挤,看那辆小红车,虽然在壮观的车流中不起眼,但它凭借着自己小巧的优势,紧跟大部队,在长龙般的车流中丝毫不退却,反而更可爱。”
“呼——那辆奔驰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牛,我还没看清楚牌照,它已经呼啸而过,只留下一缕白烟渐渐消失在暮色中。”
“这车子挤呀挤呀,终于得到交警叔叔的通行许可,立刻扬长而去。”
“雨滴落在窗棂,然后顺着玻璃滑落,滑到地上,便散开成一条长长的小溪。”
“夕阳的余晖斜斜地铺在房顶上,一切都是那么祥和。”
……
3.色彩涂鸦
世界是多彩的,观察目标还可以是大自然的颜色:
“眼前,铺满了落叶。红的,那么热情;黄的,那么灿烂;褐的,那么成熟……它们共同绚丽了秋天,使秋天不再那么乏味。放眼望去,落叶成了鲜艳夺目的地毯。”
“抬头,天空大部分由蓝色组成,不过细看,里面却游动着一些白、一些红。”
“道路两遍的高楼依然站立着,以前,从没去仔细看过它们的色彩。今天一看,嘿,让我想到了美术老师上课常讲的协调美。”
“路上,还有各色移动的色彩。各色的车子以及穿着各色衣服的人们在城市间的道路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
4.声音刻录
这个世界的声音也很动听。
车辆声有很多种——嘀嘀(这是喇叭)、呼(这是飞奔)、吱(这是擦碰)。
景物的声音——鸟鸣、树叶舞动。
路人的声音——欢笑、谈话、训斥、关怀。
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
整整一个月,学生按照计划每天興致盎然地进行着观察任务。精彩层出不穷,每天的读书时间,就如同在观看一部有声有色的录影带。
三、转——多元角度
转是转折、变化,换个角度。
这一个月,上下学的路上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路还是一样的长,但是学生狭小的生活空间似乎被主观地放大了。学生在文字中透露出原来漫长的路途变得短了,甚至还有学生因为住得太近而故意绕个圈子回家。这正是接下来笔者提出的进一步的观察目标:“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大家都能观察上下学路上的情景,很精彩,今天开始,老师想要你们观察上下学路上的另一道风景。”
这另一道风景怎么来呢?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的上学放学的路线有几种呢?出行方式有哪些呢?”问题一出来,学生就饶有兴趣地进行了交流讨论。
1.改变路线
“今天回家改变了路线,虽然晚到家了十分钟,但是沿途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菜场门口熙熙攘攘,人们手中拎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塑料袋,疾步往回走。”
“今天放学路上,我换了个路线,沿途便拐进了小区花园,不妨进去溜一溜。
一个开阔的月牙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个花园。有时,几只小鸟会从水面掠过,划出一道道波纹。一些小麻雀可能口渴了,便停到了水浅的地方,低下头去,用它那又尖又细的小嘴巴,一点一点地抿到小嘴中,等喝足了,再扇着小翅膀飞向远方。”
大部分学生因为改变了路线,留意到了平常不太熟悉的一些景和物,这也着实让他们新鲜了一回。
2.转换方式
学生的上下学方式一般都是固定的,那就不妨改变一下,原来汽车接送的改坐公交,近的就步行,有的学生甚至让家人找出了许久不用的自行车、三轮车。
“放学后,我独自一人在车站等车。我坐在车站的椅子上,心里惶恐不安。路灯被棵棵高大的绿树给遮掩住了,在一片片被那无边的黑暗吞噬了的叶片后,隐隐约约的路灯闪着微弱的光芒,可这光芒在那让人心惊胆战的黑暗中显得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坐上自行车,真是陌生又新鲜。虽然没汽车那么宽敞舒适,但是很快我便被它小巧玲珑的身子和清脆的铃声所吸引。只是,一路的颠簸让我的屁股有点疼。”
……
看,转个角度,变个方式,换个思维,路上就有了更多的生命力,更加精彩。
四、合——精彩纷呈
合是总结上文,收束全篇。至此,“精彩在路上”活动告一段落,每日三两句的精彩画面既有序又有个性,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最后,笔者让学生把近两个月的“精彩在路上”的片段整合成文,将学生的个性化“精彩”张贴展览。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在循序渐进和坚持不懈下,世界在孩子们的眼中更多彩了,作文在孩子们的眼中更有魅力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