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都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老龄化速度正不断加快,不仅仅影响了劳动力对社会的供给,同时也给医疗、养老、服务等行业带来挑战,本文将结合人口老龄化特点,讨论其对于宏观经济中国民储蓄率、劳动生产力、社会成本投入、供需消费力、科技创新性等方面的影响,为促进社会稳定提供参考。
一、引言
分析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早期社会结构中,人类生存一直都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模式。直到十八世纪中期,这种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能提高,人民生活稳定后发生了改变。老年人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结构向老龄化递进,这也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据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表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整体人口数的8.9%,并预计在2050年达到24.7%,老龄速度加快势必会对社会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例如:养老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医疗保险购买数量增加等等,想要协调好老龄化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需要认识到两者相互存在哪些影响。准确分析人口老龄化形式有利于国家做好战略计划,根据当前人口特征制定外部市场环境运作策略,并对应改善经济制度形式,例如:养老制度、医疗制度等等,从而提高金融领域与劳动力生产之间的灵活性,确保我国能够正确、稳定的度过老龄化危机,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从定义上来看,人口老龄化可以从两方面说;1.老年人口数量多,并且比例还在不断提升;2.地区老龄人口与总人口之间比例越来越大,一旦60岁达到10%,就可以定义为该地区为老龄化状态。为有效降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二胎政策,从长远角度来说,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比重,降低老龄化人口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高储蓄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基础,一旦储蓄率发生变动,势必会造成宏观经济变化,对此就需要积极参考国外发达国家老龄化应对手段。目前我国储蓄方式分為政府、个人两种,国外学者弗里德曼曾经提出永久收入学说,认为个人储蓄量会随着人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因为在工作期间,人们有收入所以个人储蓄量就会不断上升,但是在进入老年或退休期间后,人们失去收入,就会开始动用之前的储蓄,对应的个人储蓄量就会发生变化。这一学说也证明了老龄化社会对于国家储蓄率的负面影响,从医疗保险就可以明显佐证,例如:当社会上需要被抚养的人数逐渐增加后,那么养老金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也会变大,而且储蓄量会随着老龄程度加深而不断降低,这一点不因为个人储蓄或者国家储蓄而发生变化,是一种宏观经济的通用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受到金融风暴影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劳动力缺失,随着社会红利的降低,生产行业的劳动力供给量开始不断减少,例如:珠江三角区、长江三角区近几年发生的“民工荒”,这种区域性劳动力缺失还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而不断深入,并开始呈现出全国性状态,甚至湖南、湖北、河南这些劳动力大省也开始出现用工紧张的问题。2015年,我国统计局调查显示,15-64岁劳动力数量下降了360万人,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次出现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不仅仅会造成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同时也增加了劳动力年龄结构,例如:1980年,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年龄组成部分为5-10岁儿童以及10-15岁青少年,而到了2010年,密度最大的年龄组成就变成了20-24岁-35-45岁的青壮年,根据这一变化可以预测,2050年我国人口最密集年龄段将会成为50-60岁,从社会形势上来说,青壮年劳动力充沛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老龄化社会会导致人口规模以及结构出现变化,并且负面影响会越来越明显。
(三)对社会成本投入影响
政府在落实社会资本投入时,人力成本投入是其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社会成本投入方向取决于群众意愿以及社会形势。所以在老龄化社会中,社会群众会更加倾向于政府将成本投入到养老金、养老机构、医疗保险等行业中,如果人力成本在养老方面投入过大,那么青少年的教育行业就势必会被削弱。而随着社会中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群众的呼吁也会越来越大,对此政府决策受群众影响也在加深,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对于老龄人口以外的其他领域的资本投入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另外,以个人家庭为单位来说,人口老龄化也代表着一个家庭中老年人数量的增加,青少年减少,从被抚养关系来说,老龄化严重会导致一个家庭的总体收入减少,造成个人人力成本投资下降。
(四)对供需消费力的影响
从消费习惯上来说,老年人普遍消费能力远远低于青壮年,而且中国目前仍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劳动群众在退休后可以对应领取福利、养老金,而很多农村居民就仅仅能够得到低保,收入较低,所以购买力更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人的消费支出都呈现大幅度减少形式,一旦社会老龄化严重,那么整体消费能力也会对应减弱,社会经济生产受到影响。另外,老年人生理机能开始逐步退化,我国目前针对老年人开发的食品、药品仍比较少,例如:无糖牛奶、无糖食品等等,老年人能够选择的范围也比较小。因此社会消费形式应该随着老年人的需作出调整,从生活、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协同进行,以此来带动经济产业。
(五)对科技创新性的影响
很多人都比较重视老龄化社会是否会对科学技术研发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实验表明,决定科研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一个社会的创新环境,而并不是年龄。例如:老年人增加会导致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增加,这种强劲的供需关系会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从诺贝尔得奖情况来说,非洲印度等地区诺贝尔奖的得奖人数远远低于欧洲与北美,虽然美国人口仅占据总人数的5%,但是却有超过60%的诺贝尔奖诞生在美国。
四、人口老龄化应对前瞻
人口老龄化影响宏观经济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是劳动供给,调整劳动力供给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有效措施。这一调整主要针对女性及55~65周岁之间的劳动人口进行,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弥补社会劳动力不足。此外,提高人们在工作年限中的储蓄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费增加、投资不足的情况,保证国家经济增长的资金动力,减轻社会养老负担。“青年”时期的储蓄率如何提高,研究者们大致提出两个方向。一是借助社保系统,强制提高缴纳比例间接提高储蓄率。在日本等发达国家此方法已经被执行,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强制“存款”,用以养老金支出。二是改变养老金的回报方式,以更大的收益率促进主动增加缴纳额。如将养老金的收益率提高到通胀率之上,形成一种回报稳定的“投资性商品”,促使人们存储更多青年时期获取的工资,提储蓄率[3]。最后,随着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深入,劳动力与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也将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种重要措施。人口老龄化已经发展为国际性问题,促进人力资源及资本在全球间的优化配置,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社会宏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按照人类社会自然规律来说,一个国家越繁荣,人口死亡率就越低。因为我国在改革初期实行了计划生育,加上医疗水平的提升,所以老龄化形式更加严峻,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就需要分析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并制定针对性策略。(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三二一地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