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峰
摘 要:农村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教师能力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程度。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相关教师除了需要有效完成日常的备课、授课等任务之外,其还需以学校自身特点为出发点,对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提出能够修正此类问题从而推动教育发展的详细计划与实施措施。本文我们将从校本研修的角度对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技术支持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
就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校本研修现状而言,其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大部分教师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缺少相应的时间对自身专业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其次,缺乏校本课程研究意识,这便导致了其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无话题、无事可研究的现象。除此之外,因为大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校本研修培训,从而致使了其在研修中无法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研究。此类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相关教师完成与完善校本研修任务。那么,针对此类问题的存在,我们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呢?具体如下:
一、利用技术发展自身专业
众所周知,教师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其在整个研修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确保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不仅对于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而言是一种有效的保障,其还可被视为激发学生潜能发展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就目前我国农村各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教师们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专业发展。就此问题的存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自身专业。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普遍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了,其在教育教学中也同样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就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而言:首先,技术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更准确地说,技术已经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及时的掌握与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其次,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手段、途径。具体来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现阶段教学的实际要求了。因此,相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此类信息技术,比如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们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等,从而帮助学生们开拓视野。除此之外,网络信息中存在的海量资源对于教师更新与开拓知识而言都是极为有利的[1]。
二、利用网络获取校本研修信息
因为缺乏校本研修素材从而导致相关教师无主题、无事可研修这一现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帮助相关教师解决此类问题。网络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校本研修案例,相关教师需要对此类信息进行大量的阅读与分析,从而在其中获取与总结相应的经验。除此之外,其还需对自己就职学校的发展特征进行相应的总结,分别明确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以及问题。将网络中获取的信息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在推动优势项目的同时弥补发展中存在的劣势。由此可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优越性[2]。
三、建立校本研修平台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农村教师在校本研修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培训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建立校本研修平台。具体来说,就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教师的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谓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若想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学校便需要不断的去探索以及开发各种更为有效的社会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简单来说就是线下的培训以及线上的研修讨论。所谓线下的培训就是指农村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们展开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分享自己的独特思想以及见解与经验等等。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形成对校本研修的系统化、标准化的认识,从而开拓视野、扩宽思路,进一步对校本研修产生自我的见解。除此之外,建立线上的研究平台也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针对教师与专家之间而言,因为时间以及空间因素的限制,相关教师与专家名师之间往往无法形成密切的联系与沟通,从而导致了相关教师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人可咨询的现象出现,而线上研修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解决了这一弊端的存在。除此之外,就教师与教師之间,其可以利用校本研修平台与其他教师展开相应的探讨,从而通过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就建立校本研修平台的益处而言,除了接受相应的专业培训以及共同探讨之外,其还取得了相互督促的作用。相关负责人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及时的获取各个教师校本研修的进度,从而督促其完成相应的任务[3]。
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其进行校本研修而言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辛一君,邓茜.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从校本研修的视角[J].亚太教育,2016(34):220.
[2]周红. 区域推进校本研修策略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唐文静. 苏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研究[D].扬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