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东 高欣
怎么正确地称呼陌生人?这可是个社交难题。
天津大爷叫你“姐姐”
论起说话带劲,自然是没什么人敢跟“京油子”和“卫嘴子”一争高下的。至于京津两大高手之间谁更胜一筹,我们不敢评判,但在待人接物的称谓上,一声“姐姐”(天津方言为“结界”),就道尽了京津两地的不同。
在天津,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叫小姑娘为姐姐也就算了,可偏偏五六十岁的大爷也爱管人家小姑娘叫姐姐。
天津卫是最早的一批工业城市,天津人讲究的是跑码头讨生活,这对天津方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界”的称谓来源与此也脱不了干系。
在没有广告推广的年代,跑码头做生意,讲究的就是嘴甜。嘴甜了,把顾客哄高兴了,人家才会买你的东西,而嘴甜的第一点就在于如何称呼别人。
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遇到最多的就是操持柴米油盐的女性顾客,对于女性顾客的称呼又有大讲究,要看对方结没结婚。比如“嫂子”“大婶”“大妈”“大娘”之类表示已婚的称谓,使用的时候就要特别慎重。要是看走了眼对一位未出阁的姑娘叫“大嫂”,不仅东西卖不出去,估计还得吃一顿白眼。
所以,在对陌生女性婚姻状况不明的情况下,“姐姐”这个词就成了最保险的称谓,您出了阁是姐姐,没出阁的也是姐姐,怎么叫都不犯忌。称呼不犯忌,生意就好做,生意做得下去,才能讨得了生活。
在济南,人人都是“老师”
到济南,学会“老师”这个词是必备技能,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济南的通行证。
济南人称呼“老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了。“老师”这一既高大上又亲切的称呼,从某些行业里对比自己有经验的人的尊称,逐渐演变成一个通用的称呼语,成为济南人的最爱。
路边的出租车想拉客,摇下窗户说:“老师,去哪里啊?”公交车上有个大姐没来得及下车车门就关了,她用特洪亮的嗓门给司机师傅喊话:“老师,还有人没下车!”在小卖店买东西,卖家找钱时也会说一句:“老师,找你钱。”
不过,你要是规规矩矩地喊别人“老师”,那可能会吓到对方。地道的济南话,在“老师”后面是要加儿化音的。用济南话说“老师”,从“老”开始语气就是上扬的,结尾再往上挑,既保留了原有的敬重之意,同時又不失俏皮。
虽然没有明确又直接的证据能够表明“老师”的叫法来源于儒家学说,但是可以想见,鲁中地区作为“孔孟之道”的发源地,影响肯定是少不了的。
济南话发音重、短粗,乍一听有些土,但如果真正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在老济南人的对话里,很多用词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比如宋代的“夜来”,明代的“崴拉”“倒达”“仰摆”“固踊”等,到现在都还出现在人们的聊天对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