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匠与师的区别

2019-07-19 06:14梅军华
神州·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雕刻艺术

梅军华

摘要:今天笔者偶然从网络看到一篇文章“画家与画匠的区别”,看后有着深刻的体会,不知是哪位高手大师先辈写的,艺术是相通的,笔者作为艺术工作者,笔者在这位尊敬的作者老师的文章基础上修改一下,加工一下,变成笔者的心得,给收藏昌化石的朋友们及同仁们,谈昌化石雕刻工艺师与匠的水平的区别。

关键词:雕刻;艺术;师与匠

当今社会,自称会做昌化石雕、会雕刻手艺的人满大街都是。有人学上几个月就自称是大师了,一个月不给个一万多工资宁愿闲着喝茶也不干。唉,所有的人都认为做石雕艺术又挣钱又能标榜有文化,做好了几年之后就成了“石雕大师”了。其实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师”谈何容易,即使干了几十年的人,有人也只能叫“工匠”。我们不禁要问:怎样才能称“石雕大师”呢?艺术大师与工匠的区别何在呢?

雕刻大师与工匠的区别是:石雕艺术大师不但能够全面的掌握雕刻技术,而且在其艺术表现中有着十分明显独特的艺术风格。工匠虽然也掌握了熟练的雕刻技法,但是他们的作品多以模仿前人的版本,或重复前人或今天其他工匠的技法,很难看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在雕刻的艺术领域里成为一个好的工匠很容易,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工艺大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能称之为大师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不够,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还有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艺术理论与艺术体系,这样才有可能登上大师的台阶。雕刻工艺对一个工匠而言只是一门专业技能;对大师而言是一门学问,一门心得体会。工艺大师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靠的是自己的艺术才华与对艺术独到见解以及曲折的人生阅历。因此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的艺术家,离不开人的艺术智慧、广泛的学识,以及对人生、自然的体验与感受。

想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必须要有理论根据,没有理论支柱的所谓风格很难成立,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艺术。毫无原则的糊雕乱刻、以及有意识的哗众取宠,不可能产生什么长久的风格。世界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大师靠的都是真才实学及人生经历,而不是依靠投机取巧或故弄玄虚。如果只是继承、重复古人,是建立不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们老师说过石雕艺术要分三步走:1、传承;2、造化;3、自然。我不反对继承重复古人的东西,但把古人的东西悟透后要有创新,否则永远只是模仿。创新的前提是结果必须要超过前人,否则叫退步。所谓创立新的艺术概念应该是:风格独特前所未有,这就是造化、自然。就是艺术的本身要回归理性,不能张扬,要含蓄、内敛、文雅、低调、精神,要符合儒家文化思想,君子风度。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谈不上什么艺术风格,由此可以看到,雕刻创新与科学发明有着同等的地位,无非一個属于社会科学,一个属于自然科学。

如何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首先要有个明确的认识,因此提出了以下三点拙见,仅供参考:

(1)艺术家在建立艺术风格之前,首先要对其艺术思维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此同时建立起对艺术本身的个人见解。只一味地模仿、学习前人或别人的优秀之处,缺乏研究与思索,只能造就出一个一流的工匠,而不可能成为一流的艺术大师。艺术大师的简介来自于对雕刻艺术本身的认真研究与探索;要努力的多了解民族文化;至少也得对文、史、哲等其它学科知道一些皮毛;对生活与人生的充分感悟;对社会的广泛认识;对自认的美好追求,传播正能量,热爱国家,这些都是赋予艺术生命及内涵的基本要素。在艺术之路上失败往往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失败可以使人正视自己;能够使人冷静清醒,重新审视自己;并且能够使人大彻大悟开发出艺术智慧,从而看到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艺术家才能看到“真善美”,才能对艺术风格的问题有更理性的认识。这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一步传承。

(2)雕刻艺术成就的好坏,取决于所雕刻题材的文化内涵及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对此,技法的创新与突破是其关键。然而,要想使技法达到根本上的创新与突破,考的不是僵化的艺术思维,而应从更美更高的层面上去认识技法创新的问题,所谓突破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我教徒弟时长讲的一些话,有些发明创新就必须站在圈外看和想,不能在圈里考虑问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如昌化石雕的技法创新与突破之灵感,均来自于大师们平常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研究国画的绘画技法,以及研究寿山石、和田玉的雕刻技法,你研究多了,见的多了,就吸收多了,它可以改变作者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注入新的艺术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艺术家完全可以构架出新的艺术体系、新的艺术概念、新的雕刻表现形式。这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二步造化。

(3)作品的表现要反映出雕刻题材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心声,否则无法体现歘艺术本质与艺术品位。成功的艺术家大师其作品不仅能够表现出新的艺术形式与新的表现技法,更要有作者赋予的艺术灵魂。有道是:心到则刀到,刀到则神到。“神”给了你一把雕刻刀,是让你雕刻出有“神”的艺术境界。这样的作品才能够称之为“神品”。这就是我说的第三部自然。

客观地说,近代许多雕刻师面对如何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或自成一派的问题,很少有人从传统国学与雕刻工艺发展相结合的理论中去探索、去研究。在一些所谓的具有某种创新风格的新流派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多种不同的认识与不同的表现类型。在“意向”思维的基础上力求技法的变化与改良。这就是我在现实的工作中体会的,大意无形,大象无形,看似无为,胜似有为,要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看似无形,胜似有形,只有这样刀法才会更流畅、更欢快、更活泼、更有灵气,可是要达到这些看似容易,其实很难,需要文化底蕴,需要不平凡的人生阅历。举例说明,我这次在2016(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获得的金奖,作品就吸收了中国国画的绘画技法,传承了书法的落款、题跋章法等等,山和水的雕刻方法就吸收了传统的国画山水中,画山的披麻皴、麻皮皴的一种技法,水波纹的表现方法,也是借鉴了工笔线条勾勒法,达到了工笔画中画仕女头发的那种精细严谨,细而不断密而不乱等等要求。在选择雕刻题材上,尊重中国古典文化为依据,融合了孔孟文化,泰山文化,历史名人典故,红木文化,鲁班文化。在意、型、神、韵等方面,追求人文第一,天地祥和,传播正能量,观后催人上进,追求最高境界是:昌化石雕艺术是一本文化教材,教人敬天、爱国、爱家、爱人。

猜你喜欢
雕刻艺术
《玻璃雕刻》
纸的艺术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雕刻时光
爆笑街头艺术
雕刻时光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