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摘要】幼儿阶段是形成认知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正确行为的关键时期。目前幼儿园中提倡以游戏为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综合素养。区域活动作为组成幼儿活动的基础,对于幼儿综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活动的重要过程。教师能够通过区域活动,观察幼儿行为,从而对幼儿进行深层次了解,寻找到有针对性的幼兒教育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环视法、跟踪法、定点法。在观察中,教师主要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完成活动,是否遵守规则,能否与其他幼儿正常沟通协调等。
一、对区域活动进行总体设计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学前教育改革也在同步进行。在当今学前教育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目前学前教育需要秉持的做法,幼儿园不能对幼儿施加过多学业压力,要让幼儿在更多的时间中通过游戏而学习到对事物的理解。对于幼儿来说,爱玩好动是其共有特性,因此,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区域活动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区域活动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中,如教室,走廊,或者园区空地中,将一些低结构材料投放给幼儿,让幼儿释放自身天性,发散自身思维,自主操作材料进行游戏[1]。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组合,但是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还是要将幼儿进行简单分组,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对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刺激幼儿思维的形成。在幼儿活动时,教师要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幼儿行为判断出幼儿心理活动,并且及时对幼儿进行指导。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有以下两个实例。
实例一,幼儿阶段,不同幼儿性格特点不同,对于事情分析能力以及承担能力不同,为了能够刺激幼儿大脑有效成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通常设置象棋区。在幼儿下象棋时,经常会有幼儿因为棋艺的差异性而产生矛盾。例如一名幼儿在下棋过程中明显处于下风时,出现了消极情绪,甚至想耍赖,对棋盘进行破坏。如果教师在这时过来对此名幼儿进行严厉批评,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与同学发生争执?”下棋处于下风的幼儿受到教师严厉批评时,将会产生自卑心理,继而导致心理严重受损。
实例二,两名幼儿在一起下棋,一名幼儿处于下风,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想要抵赖时,教师走了过来,对幼儿说道:“其实不管下棋的结果如何,你在下棋过程中能够让自己增长手艺,这样在你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就知道怎么去破解了,对不对?还没到最后,这一局谁输谁赢还没有最终落定,你可以尝试努力一下呢。”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与幼儿进行互动的方式,那么就会造成区域活动没有任何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实例一中的教师没有尊重学生意愿,只是站在教师自身眼光与角度去思考问题并提出指导。实例二中教师在指导幼儿时,紧抓幼儿心理,让幼儿能够欣然接受意见。因此,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总体设计时,要以幼儿能够自主游戏、自主思考为大前提。其次,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多样表现,以此判定幼儿是否需要进行指导[2]。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身标准去要求幼儿,而是要站在幼儿角度,尊重幼儿意愿进行指导。再次,在活动设计中,要让幼儿在教师投放的低结构材料中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并自主制定游戏程序,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
二、有效观察幼儿行为的方法
传统幼儿园开展教学时,教师对于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时,只停留在“观”的角度上,没有发挥出“察”的作用。过去幼儿园开展游戏时,教师只是看着幼儿进行游戏,只要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危险就足够。但是随着学前教育不断改革,这一方法不足以让幼儿更好地成长。因此,在目前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进行观察。观察是指教师通过观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而对幼儿心理进行分析的一项系统工作。
例如,一名幼儿在园区中水坑里不断践踏,大多数教师都会严厉制止幼儿这种行为,因为会将幼儿衣服上溅满泥污[3]。但是如果教师仔细观察幼儿行为,就可以分析出幼儿其实是在寻找水中倒影与实物的关系。如果这时教师对幼儿进行细致讲解,则会避免幼儿这种行为。诸如此类,笔者认为,教师观察幼儿行为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环视法。顾名思义,环视法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每一名幼儿进行观察,观察其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通过这一观察方法,可以有效得到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于哪一项材料具有兴趣;其次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喜欢在哪一个环境中玩耍;再次是幼儿在哪项活动中遭受困难最多,哪一项活动不适合幼儿群体。在使用环视法观察幼儿行为时,教师可以根据以上结论对区域活动不断优化,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了解到更多知识。
第二,跟踪法。从字面意思就可以了解到,这一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跟踪一到两名幼儿,进行全面跟随了解。这种观察方法适用于具有特性问题的幼儿。例如,某几名幼儿不能与其他幼儿共同游戏,那么教师就可以使用跟踪法对幼儿进行跟随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步步紧逼,应该与幼儿保持一些距离,否则会使区域活动起到反作用。
第三,定点法。定点法是指教师只在区域活动中一个固定区域进行观察。通过这种观察方法教师能够对于幼儿在某一区域中的活动行为进行了解。例如,在模拟工程施工场景中,幼儿大多扮演着指挥者、施工人员、司机等等,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是在玩耍自己的游戏材料。因而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目前沟通协调能力较差,不能与其他幼儿良好沟通从而对区域活动进行针对性改变[4]。
三、如何评析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策略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行为,能够得到一系列结果。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幼儿行为以下几点,对幼儿行为进行评析。
(一)幼儿是否具有主观能力
在区域活动开始时,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能否快速寻找到自身感兴趣的区域开始游戏活动,来判断出幼儿是否具有主观能力。部分幼儿在区域活动开始时,没有主观判断能力,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区域是哪一个,只能在活动场地四处活动。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这一现象,培养幼儿主观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对事物进行判别,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着手解决。
(二)幼儿是否拥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行为时,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是否充满兴趣进行游戏。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观察在区域活动中,哪一个区域幼儿最多,在这一区域中是哪一项材料吸引众多幼儿。其次,在幼儿开始游戏时,观察幼儿思维是否敏捷,在游戏过程中能否有步骤地进行操作。再次,在幼儿游戏中,观察幼儿能否对一项游戏充满耐心,重复进行游戏。
(三)幼儿是否能良好合作
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要观察幼儿能否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以此判断幼儿在游戏中能否培养自身合作能力。例如,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幼儿应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操作。因为幼儿与低结构材料比例差距过大,采用合作方式能够让所有幼儿都玩到感兴趣的材料,也能有效提高幼儿沟通协调能力。针对一项活动内容,幼儿能够与其他幼儿达成共识并最终完成任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一直在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启蒙幼儿对世界进行认知的重要阶段,区域活动则是学前教育中利用游戏作为教育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秉持着对幼儿负责的理念,提升幼儿综合素质,锻炼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并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培养其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对于事物钻研的精神。因此,在区域活动培养中,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深刻了解幼儿,并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指导,为幼儿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析[J].山西青年,2017(08):258.
[2]段昕彤.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与评价[J].中外企业家, 2016(27):161-162.
[3]郑玲.区域活动现场的教师介入——论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 2012(32):70.
[4]段莅.浅议区域活动中的“介入”——一次现场观察研讨活动引发的思考[J].学前教育(幼教版),2017(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