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与“无法”

2019-07-19 20:18罗仕福
教育界·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新传统

罗仕福

【摘要】学习绘画要先学习方法与规律,即“有法”,亦即“传统”;在掌握了传统方法与规律后,还要突破传统方法与规律的束缚去“创新”,即“无法”。这就是“有法”与“无法”的辩证关系,也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有法;无法;传统;创新;法无定法

什么是“有法”与“无法”,“传承”与“创新”呢?任何学问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绘画上说的“有法”是学画者先要学习方法,方法即规律,而且画画是有章可循的,这就是“有法”,亦即“传统”;学会方法、规律之后,要与众不同,突破规律,建立新方法,规律是可变的,这就是“无法”,也就是“创新”。

一、艺术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法”与“无法”,“传承”与“创新”

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人类历史经历了漫长的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人类寻求生存之道的过程,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如人类对灯的发明与使用历程,经历了从钻木取火到油灯再到电灯的过程,伴随的是人类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当下更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从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艺术是伴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创新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种流派层出不穷,有的流派甚至只是昙花一现。每当一种艺术风格或者一个艺术流派发展到极致或者顶峰时,就会出现新的艺术风格或者艺术流派来替代它,艺术不断翻新和不断进步,就如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一个兴衰过程,“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艺术始终在“有法”与“无法”的交替中变革发展。

关于艺术的产生,有一说是艺术最初的方法是“模仿客观对象”,将客观现实的主观认识反映出来,并尽量与客观对象一致。艺术作品由不像到像的过程是一个探寻艺术方法和艺术规律的过程。西方美术史从原始美术到古典写实再到印象派又到后印象派的出现,发展到野兽派、立体派、现代艺术等,艺术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局面,艺术发展的过程是艺术不断地变化与更新,不断地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法无定法),从“传承”到“创新”。艺術最初是模仿记录人类的现实生活活动,如狩猎舞蹈、田间劳动、庆典祭祀活动、图腾图案等,此时艺术是为了记录生活。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绘画的象形方法就成了最原始的记录方式。绘画符合记录的要求,具有直观性,为了记录得准确生动,一部分绘画形象符号成为最早的文字,这便是文字的雏形。人们为了记录得真实生动准确,就得探索绘画的方法,这样,绘画艺术语言就丰富起来了,也逐渐地发展起来了。而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与方式,也就有不同的绘画方法。最初的方法是单一的,如原始时期绘画是线描的方式,或者是剪影式,颜色是简单的,如红色、黑色等。在造型上也是简单粗犷概括的,如原始时期的雕塑与洞窟壁画等。如中国画的发展经历了线描(白描)到重彩、工笔到写意、人物画到山水画的过程,继而不断地发展。绘画艺术不仅具有记录功能、教化作用,而且具有审美功能,可以表达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等。中国画的发展过程是人们不断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方法的过程,这就是绘画艺术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

在西方艺术史上,当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绘画发展到极致时,有人预言绘画已经死亡,将要被照相机所替代。因此,艺术家不得不去寻找新的艺术方法,去创新,印象派就是变革的产物。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艺术流派与艺术方式,如现实主义描绘现实生活的真实,超现实主义不满足于现实主义艺术描绘眼见的真实,走向内心的真实与梦幻梦境等潜意识的表达。诸如此类艺术方式与艺术风格的不断出现,就是艺术的创新。

二、一个艺术家发展过程中的“有法”与“无法”,“传承”与“创新”

艺术初学者没有自己的方法,需要学习与借鉴前人的艺术方法,学习艺术规律,从没有方法到有方法,这是“有法”。就如一个学走路的孩子,只有借助他物、他人慢慢行走,在学会直立行走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行走”,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可以“奔跑”了。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探索艺术方法和艺术规律,当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方法且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可以去探索自己的艺术方法了,即“法无定法”。这样就需要摆脱传统方法的束缚,探索与创造新的艺术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即艺术特点,这便是“无法”。

一位艺术家的成熟过程,都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由“传承”到“创新”的过程。如齐白石先生到了五十岁后,总结自己所学进行衰年变法,认为“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要在“似与不似之间”探索。“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方面是训导别人不要复制他人的作品与人相似,另一方面谈的也是自己的艺术追求,艺术作品需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风格。白石老人衰年变法,1920-1929年,齐白石在十年时间里闭门谢客,突破改变原有的艺术方法与面貌,追求全新的境界,脱去一身匠气,追求自然之美,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成为一代国画大师。

再如林风眠,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在中国山水画中融入了西画的色彩、光阴等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方法与特点,使自己的山水画别具一格。书法艺术的个人风格的形成也是如此,一个人在学书法之初,需要临帖,学习“颜柳欧赵”,学古人的笔法、结构与章法等,但是,临帖不是最终的目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必须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譬如郑板桥学书法时,临帖入魔,晚上睡觉时仍在床上琢磨,手指不知不觉地在妻子的身体上写画。妻问何故,郑板桥说明缘由。妻听罢笑着质问:“练字,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身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练什么呢?”妻子无意的话语使他受到了启发而顿悟,尔后创立了自己的书体——“六分半书”,也叫“板桥体”。林风眠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也就是说,艺术的变革与创新,从“有法”到“无法”,“无法”即形成个人的风格。

又如毕加索突破传统形成“立体派”,其早期的作品是传统现实主义风格,如1890年的作品《第一次早餐》与《姑妈佩帕的肖像画》;毕加索1897年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形成不自然的紫、绿色调,这是现实主义时期,同时受到罗塞蒂、史丹林、蒙克等的影响,步入现代画风。毕加索不断探索艺术方法,采用拼贴、几何形块组合人物创作,成为“立体派”的创始人。其风格一直在变换,经历了蓝色时期(1901-1904年)、玫瑰时期(又名粉红色时期,1904-1906年)、立体派时期(1907年)。《亚维农的姑娘们》是他创造立体派风格的里程碑。

再如美国超级写实主义油画家查克·克洛斯,将写实主义油画推向极致,主张超越照片的真实性。他的画,人物毛发毕现,细节逼真,在艺术方式上突破传统写实绘画,创造新的方法,成为时代的高峰。但是克洛斯后来的作品走向马赛克式的风格,看起来描绘逼真的人物,近看却非常抽象,是运用不规则的几何形化色块表现,犹如色盲检测表一样的“马赛克”式风格。这是艺术家克洛斯的一个变化创新过程。

这些例子说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是需要经历一个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即“传承”与“创新”的过程的。

三、“无法”亦即“法无定法”,就是“创新”

“无法”亦即“法无定法”,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两忘”,是顺手拈来、恰到好处,是“有方法但是没有固定的方法”,这是艺术方法运用的最高境界。我们学习知识,就是学习方法与规律,学习了规律,就要活学活用,大胆创新,敢于打破规律,突破传统,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例如,李小龙学习武术,先是学习各门武术的规律,运用自如后,再创新。他通过对武术的众多门派的实践实战,在武术理论中就提出了“有法也无法”的观点。艺术家用笔从有意到随意再到无意,这个过程是“有法”到“无法”的过程。齐白石提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明艺术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艺术与艺术家的生命。只有经历“无法-有法-无法”这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创新过程,才能物我两忘,达到新的境界。

如董西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是油画创新的尝试,他将油画与中国传统年画结合起来,在色彩上将写生色彩与装饰色彩相结合,画面的天空、柱头、菊花与天空等环境使用了装饰色彩,增强了画面的欢乐热烈气氛以及艺术表现力。

又如王怀庆的油画,从中国古老木建筑的框架结构中汲取营养,运用近乎抽象的几何形块分割画面,形成的画面既具有具象结构之美,也具有抽象结构之美。

又如波洛克从中国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突破传统用笔用刀的作画方法,将画布平铺于地面,在颜料中掺和石块、沙子、铁定、玻璃渣等,用笔尖、木棍蘸上颜料滴洒或甩到画布上作画。波洛克沿画布四周运用滴色流淌与甩的色彩点线创作,被称为“滴洒绘画”,也叫“行动绘画”,因此波洛克的创作独树一帜。

吴冠中突破传统的绘画方法,追求画面色彩的黑白灰构成关系、艺术语言点线面的高度概括与结合,色彩简洁豐富而微妙,创作出注重表达形式美及近乎几何抽象美的油画以及中国画作品,其作品的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四、结语

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谈道:“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两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是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法。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其作品是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的,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永不褪色,一方面应当学习古法,对古法(传统)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即继承传统“有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不断变革,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艺术方法与艺术特点,这便是创新,即“无法”,亦即“法无定法”。既要“有法”,也要“无法”,既要“传承”,也要“创新”,这是艺术不断发展的营养与动力,也是艺术的方法与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修订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创新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竹”的传统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