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贫困山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019-07-19 20:18李塬
教育界·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贫困山区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

李塬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将贫困山区农民失地后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为贫困山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贫困山区;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贫困山区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大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农民失地的问题开始不断显现出来。由于贫困山区区域内地形复杂,山地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要远高于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再加上由于长期的交通闭塞和教育体系滞后,山区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政策认知不清,因而失地农民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形势要比其他地区更加严峻。

一、贫困山区农民失地后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农民失地后面临土地补偿和安置问题

一方面,区别于一般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征用,贫困山区的农民失地主要是资源汲取过度形成塌陷区的整村迁移型失地以及退耕还林过程中征收土地导致的失地现象,情况较为特殊。在补偿安置上,由于地方经济与区域位置不同,所给予的货币补偿是按人口和宅基地数量的一次性补偿,数额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性补偿有着很大的区别,故所给的补偿资金并不能解决一个家庭的长久生计问题。

另一方面,贫困山区地形崎岖,可用于提供安置的建筑面积有限,所以塌陷区和环境改造区的整村移民难以一次性集中安置,一般都是在城镇周边建立多个移民村进行分散型安置,户籍社保问题也难以迅速落实。山区人民多注重本地习俗和生活方式,小地区之间的民俗生活也不尽相同,分散安置后在新居住地进行新的生产生活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所以也会引发一些干群矛盾和邻里纠纷。

(二)耕地荒废,国土资源浪费

在具体失地情况方面,除了退耕还林政策下的农民失地,更多的是农民与原有耕地的人地分离。山区部分耕地本就路途遥远,在移民安置后,很多山地废弃耕种,杂草丛生,很多原本土壤肥沃的区域变成荒地,造成了国土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山区环境治理难度大,也为地区性的土地利用与长期发展带来了很多不便。

(三)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农民失地与迁移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解决从农民失地到农民失业的问题。山区的耕地面积有限,无法均分到户,在移民后很多农民必须另谋生路,而贫困山区长期以来生产方式单一,大部分地区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留守农村,他们仍以务农为主业,一边要务农养家,一边要照看孩子,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来源,再加上思想意识单一,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有限,很难自行融入别的行业,而山区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不但使得很多劳动力闲置,更为当地增加了很多的治安维稳隐患。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贫困山区失地农民的再生产体系之构建

在制度建设方面,应逐步建立与推进实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贫困山区农民个体情况特殊,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长時间生活在大山里,语言交流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对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都没有很清楚的认识。在此情况下,自上而下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极大的阻力,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干群矛盾。在精准扶贫的新背景下,应该建立与其对应的落实到户的失地扶持制度,最好是实行点对点、人对人的帮扶,让失地农民认识到国家政策的实施方向与政府帮扶的力度,激发失地农民的积极意识;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保障措施,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一直是安置保障中的重中之重,可对失地农民原有户籍的变动实行地区负责,进行乡镇区域的统筹登记管理,尽快全面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医疗社保问题,给失地农民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保障环境。

在移民地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贫困山区不同于平原区域,山区产业发展单一,失地农民无法寻求就近的就业岗位,所以除直接的货币补偿外,也应引入适合该移民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模式,比如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集体承包办产养殖或者引入一些简单包装服务产业,以增加失地农民的收入,另外,针对有户外劳动能力和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群体可组织培养运输、建筑、医疗等工作技能,引导多方面的就业发展方向,对移民区的经济产业进行新一轮的改造,以适应区域的整体发展,让移民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循环体系,促进移民区的经济再生产。

针对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应多开展一些家庭和区域的娱乐活动,对不同的习俗、生活习惯进行一定的调和引导,倡导过年过节相对应的区域节庆,加强失地农民家庭与移民区的互动联系,提高移民区失地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改善在补偿纠纷过程中引发的干群矛盾,也可为区域维稳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手机信息技术也逐渐为山区人民所接受,可以通过手机语音等方式对山区农民进行政策传播、文化知识教育和普法教育,建立相对应的网络互助平台,为以往消息闭塞的山区建立信息流通渠道,为失地农民与政府之间建立可靠的信息信任关系。

最后,在再就业发展方面,应多方积极筹措资金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提供有利的自身条件。在培训过程中,应考虑到山区农民基础知识文化水平差的问题,将贫困山区的失地农民与其他地区的加以区分,选取与就业岗位对接的简单的职业技能为培训方向,尽量节省培训形式上的资金用度,强调培训过程中的专人辅导多次实地重复,“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失地农民能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总之,考虑到贫困山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针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两个特点“延续与发展,稳定与融合”,为贫困山区失地农民延续原有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让失地农民对生活有着乐观的期望,保持其对发展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寻求适合移民区与当地社会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温暖稳定的社会区域,让失地农民能够进行长期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多方协调互助,加快多方移入群体与当地生活生产方式的融合速度,由此为失地农民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再生产体系,是促进现阶段贫困山区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立平.造成农民失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5):289.

[2]丛旭文.中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李泽刚.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4]兰措卓玛.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8(10).

猜你喜欢
贫困山区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
聪明药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现状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山里炊烟暖 孩子笑开颜:“春苗营养厨房”落户宁夏贫困山区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