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宁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2017年的相关财务指标和杠杆率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杠杆率等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资产总额、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营业利润率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杠杆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管理费用率、存贷比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基于此,提出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杠杆率 商业银行 经营绩效
一、引言
杠杆率衡量了一家商业银行的负债经营程度,是银行业核心监管指标。充足的杠杆率水平能够确保商业银行拥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资本,在到期时偿付存款人本息,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稳定以及抵御风险并保护投资者的存款都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成为我国银行业监管领域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体系的初步构建。“管理办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杠杆率的计算公式,还对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做出了最低限制,表明监管部门开始注重商业银行在其财报中对有关杠杆率计算的表内外资本余额等信息的公布,从而促使银行合理配置其经营过程中的资产结构。
商業银行作为银行业乃至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融通社会资金并将其输送到亟需资金的各产业部门的作用,从而使闲散资源得到快速高效的配置,因此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绩效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商业银行因其高负债的特点一直存在高杠杆经营的问题,这是大部分金融机构经营所存在的行业内在属性,同时也是扩展业务、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支撑。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高杠杆运作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在经济的剧烈波动时得到成倍放大,银行业最终难以摆脱大规模的破产清算浪潮。次债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更促使全球各国探索新型商业银行监管模式。作为全球金融监管纲领性文件的《巴塞尔协议》,在危机爆发前只明确资本充足率为商业银行核心监管指标,而杠杆率水平的高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危机爆发后,杠杆率监管缺失带来的商业银行无序扩张的经营风险开始暴露,由此2010年新的国际监管协议《巴塞尔协议Ⅲ》应运而生,随后我国银监会颁布杠杆率管理办法,规定了不低于4%的监管准则,对杠杆率的监管被提上日程。
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居于主体地位,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保持经营的稳健性。因此加强银行业杠杆率水平监管,逐步稳定提升银行业经营绩效,是当今时代银行业所必须经历的任务和历史使命。
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因素可分为内外两种:内部因素除杠杆率之外,通常还包括银行管理者的才能、资本充足率和管理费用率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GDP增长率和通胀率。杠杆率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通常指权益资本和总资产的比率,与杠杆倍数成倒数关系,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杠杆率水平通常意味着银行资本实力强劲,对资产价格波动风险的抵御能力越强。因此,本文将从杠杆率水平入手,对样本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以此来研究杠杆率以及相关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保证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前提下,提出能够提高其经营绩效的建议。这对于降低杠杆风险,维护投资者权益以及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具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对杠杆率的研究,是考察一家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足够风险抵御能力的重点。对此,国内有多位专家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一些学者将商业银行去杠杆所用时间及其方式进行了划分。王连军(2018)基于我国120家商业银行13年的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商业银行长期的去杠杆化趋势会降低其破产概率、提高经营的稳健性,而短期的去杠杆化趋势则不利于银行下一期赚取稳定收益。同时一些主动型去杠杆方式,如利用留存收益和发行债券更有利于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稳定性。党均章(2011)分别对5家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短期内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普遍高于监管标准,“去杠杆”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长期内则会限制商业银行的扩张,影响其盈利能力。一些学者发现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指标,缺乏对各类指标同时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的研究。巴曙松、张晓龙、朱元倩(2013)同时引入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两项指标,从银行股东权益最大化视角出发分析两类指标与股东权益收益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在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扩大银行资产总额、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是增加股东权益的主要途径;刘信群、刘江涛(2013)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8年内的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以股东回报率作为衡量经营绩效的变量,分析商业银行杠杆率和资产流动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得出结论:杠杆率对经营绩效影响显著,二者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资产流动性对经营绩效虽呈正相关关系,但影响效果有限,最后作者从银行自身资本结构和监管者角度出发提出增强稳定性和盈利能力的措施。一些学者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从加强杠杆率的监管出发,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研究,并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巴塞尔协议》进行对比。郑振龙、宋琴(2011)选取29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04-2008年的样本数据,通过Z-score测度法发现杠杆率水平的规范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从而改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破产清算概率,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王耀青、于研(2014)对我国18家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法和构建VAR模型,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研究银监会新的监管准则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新的监管标准在短期内会对银行的资本扩张造成负面影响,而在长期内则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提高银行资产质量,进而提高经营绩效。基于以往研究,本文认为若能充分解释资本结构如何通过杠杆率这一指标影响商业银行稳健性和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经营绩效则更加完善。
基于此,提出本文假设:杠杆率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所用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与上交所公布的各商业银行年度信息报告。为充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本文在数据选取时剔除掉部分数据不完整以及成立年限较短的商业银行,最终选取了2010-2017年16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囊括了除农村商业银行外所有类型的商业银行,基于它们的实证分析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变量选择
1.经营绩效Y。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可以由多个指标来衡量,业界学者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经济增加值法(EVA)、杜邦分析法和风险调整收益率法等。但这些方法大都只能片面地反应经营绩效,银行公开的信息也没有对相应的指标进行充分的披露。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相关数据便于查找且较为精确,因此本文选择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其经营绩效。
2.杠杆结构变量X1。在金融领域,杠杆率配合着资本充足率成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都反映商业银行各类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杠杆率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融资比率,是权益资本和总资产的比率,它表示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多少是由股东出资的真金白银构成,杠杆率的引入有利于避免债务融资过多,提高银行资本的质量。杠杆率越低,说明商业银行杠杆化经营程度越高,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杠杆率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此选择杠杆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银监会在《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中规定:杠杆率=一级资本净额/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鉴于《管理办法》颁布时间较晚,可得到的有关杠杆率的数据较少,因此本文设定:杠杆率=所有者权益/总资产。
3.控制变量。本文在进行研究时,选择了以下7个变量进行控制。首先,控制了资产总额X2。资产总额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和经营基础,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本文将总资产数值取对数处理以控制异方差问题。其次,本文控制了不良贷款率X3和拨备覆盖率X4。二者都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其中不良贷款率越高,资信较差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大,因而会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而拨备覆盖率是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考察银行财务是否稳健、风险是否可控的指标,因此本文控制了这两个变量。第三,本文对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X5进行了控制。该指标可用于判断个股成长性,反映了商业银行预期业绩增长幅度,对经营绩效有一定影响。此外,本文还控制了管理费用率X6、营业利润率X7及存贷比X8。
(三)研究模型设计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设计如下研究模型:Y=β0+β1X1 +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ui,本文的分析工具為SPSS Statistics17.0。
四、实证分析
(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由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23,最小值为0.10,标准差较小,说明以净资产收益率反映的经营绩效水平整体趋于稳定。均值约为0.1622,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拨备覆盖率和资产总额的标准差较大,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的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和经营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对各变量的极值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既有正值又有负值,且极差较大,说明不同商业银行或同一银行不同年份的盈利水平存在较大波动;管理费用率和存贷比都处于较小的标准差水平,说明各银行的管理和资产流动性水平接近;而主要的解释变量杠杆率的标准差最小,说明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各商业银行都积极提高自身杠杆率水平,减少因过度杠杆经营带来的风险。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近年来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均值为16.22%,表明随着杠杆化经营得到控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逐渐回归到正常的水平。第二,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来说,国有银行和一些大型的非国有银行的杠杆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银行,均在6%左右,超过了银监会4%的最低监管要求。从侧面反映出这些银行经营的稳健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银行发展历史悠久、资本雄厚,资本补充能力更强,同时不同规模的银行发展方向和竞争环境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杠杆率水平。
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原因除了“去杠杆”的大趋势外,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市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和股票等方式进行融资,从而提高了所有者权益。2014年7月南京银行发布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并于次年通过新增股份融资80亿元,带来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二是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截至2013年末期,浦发银行作为被告的案件涉案金额达3.39亿元,间接使得所有者权益下降,从而带来净资产收益率的降低。三是外部投资增加带来的所有者权益增加。2009年西班牙对外银行增持中信银行股份,导致所有者权益大幅上升,从而带来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2010-2017年杠杆率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给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通过杠杆化经营盲目发展,泛滥的资产证券化趋势成倍放大了经营风险,而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指标难以反映银行面临的真正风险,因此对杠杆率的监管提上日程。另外商业银行在新业务领域经验不足出现的经营亏损,可能会使资产总额相对于所有者权益下降,使杠杆率出现上升趋势。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结果分析
1.解释变量分析。杠杆率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在回归结果中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效应,其系数达到-1.893,说明在控制变量不变的条件下,杠杆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下降1.893个百分点。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杠杆率实际上反映了银行发展对负债经营的依赖程度,杠杆率较低的银行在资产价格上升时能赚取超额利润,但面临的风险也成倍增加。而较高的杠杆率虽保证了经营的稳健性,但经营绩效也受到了限制。一般而言杠杆率高于4%不仅符合我国的监管标准,也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对债权人来说,杠杆率越高,银行资产质量越佳,其到期无法偿付本息的几率下降,因此债权人面临的风险越低,这对于他们到期获取本息是有利的;对商业银行股东来说,他们通常希望较低的杠杆率,当资产回报率高于借款利率时,银行杠杆化经营程度越高,所获得的风险溢价增大,股东的期望回报率也就越高;而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在利用负债扩大银行规模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因此遭受的财务风险,防止因债务负担过重或市场波动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到期偿还债权人本息。杠杆率往往取决于银行经营者对市场风险的预期以及他们个人的风险偏好程度。如果银行经营者风险厌恶程度较低,且认为短期内所持资产价格不会发生大幅度波动,则银行的杠杆率一般较低。反之,若经营者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对市场态度消极,为了防止成倍的亏损,通常保持较高的杠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