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解读 理性思考

2019-07-19 06:17张建荣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梅贻琦民国大师

张建荣

个性化阅读必须要有个性化的下锅的“米”。进入高二后,学生手中的阅读材料很丰富,《作文与考试》《第一时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材料贴近高考,贴近现实,学生能从中感受高考作文的多姿多彩、现实的五彩斑斓,但如果让学生的头脑中多些历史的厚重不更好吗?那一定是锦上添花!于是,我就从《追问大历史》中摘取文章,读完《赵氏孤儿》学生能触摸到古人身上的义薄云天,读完《萧规曹随》学生能思考到一种体制的传承,能思考到“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妙处所在。

历史的厚重其实不排斥现代的“潮”,“民国热”风吹来,借着这股东风,于是就给学生推荐阅读了《先生》。这本书写了民国时期十位教育家,这十位教育家以其卓越的德才、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无可置疑列入大师的行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学生拜读大师,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积累写作材料,更多的是感受到大师的“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的责任和担当,更多的是感受到力挽狂澜的人格魅力,更多的是学习到如何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担当的人才。

基于以上原因,利用周六、周天和每周的閱读课读完《先生》之后,为了检验阅读效果就设置了感、思、学的教学目标。“感”是为了让学生展示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的解读没必要一刀切,只要学生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精神,能和作者来一次心灵的交流就够了,只要合乎文本,就允许他们进行个性地解读。

“思”就是让学生结合现实有所思考,任何一本“风头浪尖”的书,都有它“火”的时代背景,《先生》当然也不例外。当下教育是热点,人才的培养是焦点,“钱学森之问”至今回响在每个人的耳边。为当今教育立一面镜子,为我们每一位有志学生立一面镜子,恐怕是“先生”一书的写作目的,而我设置的“当下中国大师稀缺吗?你怎么看”的问题也就有了现实的土壤。这一环节的预设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互相反驳、互相补充。胡琳同学认为当下大师是稀缺的,他写到:

翻完《先生》,掩卷而思。

书中并无太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作者以一个客观的角度,一桩桩,一件件,用这些小事勾勒出一个个民国大先生的形象,亲切而又令人敬仰,平淡却又让人唏嘘。

我不禁思索我们今天大师缺乏之因。文学界、教育界、思想界,我们今天能称得上大师的人有几个?真正能像民国先生们那样心无旁骛,兀兀穷年,为学术、为知识殚精竭虑的人有几个?我认为一个原因,是时代不同。若水花飞溅的深潭才有大鱼,那风雨飘摇的时代更能砥砺出巨人。民国那个动荡的年代,陈寅恪要靠卖藏书维持生活,张伯苓为筹学款东奔西走,而日本侵略者又一步步将魔爪伸入中国,国已不国。这种情况下,更能使人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教育强我中华,一智慧启我国民,才有了一个个为教育,为民族鞠躬尽瘁的先生。而当今,人们生活过于安逸,早已不知道危机是何物。即使不尽心尽力仍过得十分舒坦,但我们又不能埋怨时代,毕竟,它只提供背景,我们一个个的“人”,才是创造并推动时代的人。

诚然,大师的稀缺是我们时代的痛,但,我们每个人都可成为大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你要对你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无比的热爱。张伯苓说:“我没有特殊的才干,在学问方面也无很高的技能。我所取得成就的唯一原因,是我对教育的兴趣与热爱。”有了热爱,方能用心投入,方能心无旁骛,兀兀穷年,方能成大师,热爱你所从事的事业,待之如生命,以对待生命的真诚、执着、坚守,去成就自己的热爱,那么你就是大师。

总之,文章里有学生自己的认知,有立足现实的思考。事实证明,只有思考才能让学生脱离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境地,能让学生在对现实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学”是让学生从大师身上汲取营养,目的是在以后的学习之路、人生之路上学生都有不竭的动力。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对走在成为大师路上的我们的鼓励辞”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有的激情昂扬,有的事例丰富、旁征博引,有的说理滔滔、灵活思辨,真是精彩纷呈。“取法其上,得其中也;取法其中,得其下也,取法其下,不是道也。”这句话告诉我必须引导学生向高层次的人学习,这样才能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摘录某学生的一段文字:

最爱梅贻琦先生。这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喜欢,也许可归结为清华对我的吸引,因为清华是梅贻琦的,梅贻琦是清华的。

每次读梅先生,我总能嗅到一种暗香,梅的暗香。梅先生是个安静的人……当然是这样,你何时见过傲立雪中的梅喋喋不休?沉默为梅增添三分风骨。梅先生是个勇敢的人……当然是这样,没有勇气梅何能压过风雪地绽放?勇气为梅增添了三分清高。所以这就是梅先生,安静且清高,在大风雪中扛起为万花守望的责任,却从不多说什么。

我常思考,一种人生……做一个简单的人,一个沉默的人,却未料到在梅先生这里找到了最好的范例。

总之,感、思、学三个目标的设置,就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理性思考来训练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培养这人生中必备的四种能力。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把阅读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一中(261400)

猜你喜欢
梅贻琦民国大师
大师剪我也剪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