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艳冰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积极实践,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消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语文水平也就无法提高。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就格外重要。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素养为手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教学理念缺少正确的认识。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将现有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便完成了自身的教学任务,将传授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这不仅是对语文教学的片面认识,也是学生语文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逐渐得到教师的认同,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开始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开始支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这一观点,认为思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必备能力。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缺乏专业理念、使用方法不当,这一观点未被有效地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当中。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四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因材施教,调动学生思考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承担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的责任。因此,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加快教学节奏,许多教师采用“讲课—板书—作业”的平面化形式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快速,但却忽略了学生和教材的多样性,将其视为同等事物,导致许多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课堂节奏、不适应教材内容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以学生为本”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准则。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将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并会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年龄相似,他们的成长经历、发育状态、思维能力等也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教师不因材施教,就会使学生差异化发展,影响他们吸收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二是教材。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就以有感情地朗读为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这首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而我在教授《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课时,主要分析出课文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因此,不同的教材内容,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丰富内容,引导学生拓展
高中教材包含的文章是有限的,学生能从其中学习和掌握到的知识也是定量的,而这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指的是广泛的知识积累,它代表了学生的思维能够到达的最远处;所谓深度,指的是深刻的思考和分析,它代表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丰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去拓展自身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拓展方式:一是课外阅读。高中教材包含的基础知识虽然数量和种类已经足够,但对学生来说,教材文章是教师几节课讲授和分析的内容,过于简單和熟悉,无法准确地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因此,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强化自己学过的知识。二是课外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如查找资料,写读后感、评价等,都可以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其外化,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和联系,真正实现引导学生拓展自身思维这一目的。
三、情境教学,帮助学生体验
语文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践,就是脱离了文章创作的源泉,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任何帮助。因此,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问题,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和观察生活,从而使他们体会到真情实感,形成语文思维。情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下体验文章所处的环境,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利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理解文章的方法:一是多媒体设备。科技日新月异,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作为一种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于一身的新技术,它不仅能够通过各种生动、立体、有趣的方式与教材结合,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教师创建教材应有的环境,使学生体验到文章中的真实情节。二是角色扮演。情境模仿是文章情节重现的常见方法之一,而角色扮演不仅能使学生与文章角色紧密接触,还能使他们在广泛、有趣的课堂参与中学习并理解文章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理解文章。
四、小组合作,鼓励学生探究
探究是高中生必备的语文思维之一,是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理论性学科,如数学,还是实践性学科,如化学,都离不开探究思维的帮助。它是一个理论诞生的催化剂,是一个实验得以完成的保证。语文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培养鉴赏水平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的主要方法便是小组合作。让学生4~6人为一小组,布置一个话题,让每个小组以同一话题为讨论中心进行交流。其间,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发言,对自己所在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交流,从而迸发出新的思想,提升自身的语文思维。例如,我在讲授《雨巷》一课时,就以“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为讨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每个组都得出了高质量的结论。小组合作讨论,不仅是学生分享自身观点的过程,也是学习他人思维方式和观点的机会。因此,鼓励学生去探究,不仅能使他们有所创新,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和主观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约定俗成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对文章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些不同则代表了每位学生的语文思维,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观点的不同。而教师不仅要尊重这些差异,还要鼓励学生锻炼自身的语文思维,避免走上人云亦云的道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