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洁玉
语文学习虽然有记忆、有理解、有思考,但绝非理性思维的形式。感性认知、生命体验、情感要素都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本质动机。如果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忽略了感性维度的价值思考,极易造成自学兴趣丧失,延误学生自学意识的形成。那么,教师如何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尊重学生兴趣,激发自学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则很难开启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索动力。而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导致学习目标茫然,学习形式被动,学习思考匮乏,产生了语文学习的惰性。
语文学习绝非记忆,而是基于学生兴趣所产生的本质动机,驱动着学生向未知的诗词歌赋探究、华美的辞藻研读、有趣的小说题材解析、丰富的文章内容考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非学生的兴趣度不足,而是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思考的边界,才是高中语文教学亟待突破的传统误区。以学生兴趣为着力点,深度激发学生的自学思考能力,方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质量。
二、苦中求乐,抱团取暖
受一些传统教育思想的蒙蔽,“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其中的“苦”恰恰是学生自学的误区。在高中语文自学环节,必须纠正一个根本性的观念——自学是“苦”。对于学生而言,如果自学语文知识是“苦”的,心理上必然倾向于逃避、回绝、躲闪,并无法真正发自内心地在语文学习中寻找到喜悦之情。假设语文自学是“快乐”的,那么学生的心理动机则会产生一定的倾向性,不断催发自身的自学动力。而学生认为语文自学是“苦”的,往往是由于自我封闭、主观狭隘、沟通交流少、自我矛盾多。如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动机则会不断弱化,逐渐失去对语文知识的兴趣爱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启学生与人交流的心理动机,方能加强学生的自学意识。这种自学意识潜藏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苦中求乐”的学习本能。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交流,探讨自学的方法,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这个学习小组可以探讨课堂之外的语文知识,可以交流对诗词歌赋的人生感悟,可以探讨文章深层的生命哲思。以小组成员的相互学习与合作,激发学习动力,让语文自学变“苦”为“乐”,方能真正开启学生的自学动机,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阅读环境,引导自主学习
法国哲学家阿兰说:“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感知,在阅读中自学,方能给予学生情感支持。这种情感支持是引导自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假设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感性认知,则很难从作者角度审视其中的情感要素。反之,当学生读书读到喜笑颜开,读书读到悲从中来,才是真正融入文章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理共鸣、共思、同情,方能感受到语文自主学习的魅力所在。基于此,引导学生自学并非强制性的束缚,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并非绝对的理性思考,更应当倾向于感性认知的维度。教师可以尝试构建学生喜爱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学习要求束缚之时,感受阅读内容的情感积淀。
以司马迁《鸿门宴》为例,学生阅读文言文感觉吃力,教师提供故事背景、人物介绍或者是电影素材,都可以辅助阅读环境的构建。当学生对本节课程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方能静下心来品读《鸿门宴》中的精髓。而阅读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从而感受历史人物在特定场合、时代背景、人生机遇中所产生的思考。从文章外走入文章内,从读者视角转化为题材人物感知视角,深入思考文内主题与思想,方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人生感悟与哲思,进而摒弃文言题材的阅读限制,感受语文学习中自主阅读的真正魅力。
四、创设写作环境,辅助自主学习
如果将阅读界定为思想的输入,那么写作则是思想的输出。高中语文自学环节中,既要掌握输入思想的方法,也要总结输出思想的规律。既然能够创建阅读环境丰富学生的思考,那么也能够创设写作环境,考查学生的自学反思。这种反思是得来不易的,需要学生真正从阅读中感受和积淀文学素养,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落实于笔头,倾诉人生感悟。如果语文教师抱怨学生的文章缺少真情实感,那么绝对与写作环境配置不合理有关。
外在环境是激发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写实人生、抒发情感的关键所在,外部氛围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调整,让学生思考写作方法如何能够完善。而并非强加于学生某种固定的写作思考模式,如何开篇、如何用词、如何分段、如何收尾,反而是固化的写作模式约束了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只有打破固定模式的僵化性,不约束学生的写作思考,才能激发其想象力。通过观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演化生活琐事的点点滴滴,记录人生成长阶段的不同感悟,才能通过自主写作完善写作质量。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写作爱好培养,才是高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且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环境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激发自学动机的写作环境是自然的、舒适的,没有束缚地流露情感元素,写意人生感悟。这种写作环境往往需要学生的心灵体验,且需要教师的辅助。此时教师并非学习的主导者,而是思想的引路人。以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这样的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学生的写作训练可以超脱时代背景,重塑当代青年应该有的梦想。教师此时不妨设置诸多思考性的问题,一问一答,学生便能文思泉涌。随着时代的发展,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实现了,若干年后你的梦想如何实现?随着“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身为新时代接班人,你的梦想何时启程?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相当于拓展了无限的思考空间,学生借助阅读《我有一个梦想》产生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将他人梦想、自身梦想、中国梦作为写作素材,可以无限延伸自主学习的广度。那么学生构思的文章才会真实,才会附有当代青年的思想意识觉醒力度,才会不断激发学生自学语文知识的原始驱动力,真正形成主动学习的情感要素。
语文是感性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变学生的思维误区。让语文自学变得快乐,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逻辑思维走向感性思维,产生对语文学习的主观意愿。在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阅读”和“写作”两项基础教学模块,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受情感要素,从写作中畅想文思情怀,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消解学生对于自学语文知识的心理障碍,真正融入语文知识的感性理解,逐步形成自学习惯。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4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