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摘 要 职教集团是一个松散型的联合体,职教集团建立的目的在于为集团成员提供一个互助互利的平台。基于政府的大力推动,职教集团在组建的过程中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出现了学校、企业的盲目联合,但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却遇到了瓶颈。为了改变职教集团这种名存而没有实质性运作的松散联合体的存在状态,紧密而行之有效的运作体制机制势在必然。创新职教集团体制机制:一是探索创新基于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的集团管理机制;二是形成多方联动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建立利益互惠的资源共享机制;四是推进协同育人的定向培养机制;五是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
关键词 职教集团 体制机制 江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集团是一个松散型的联合体,职教集团建立的目的在于为集团成员提供一个互助互利的平台。基于政府的大力推动,职教集团在组建的过程中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出现了学校、企业的盲目联合,但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却遇到了瓶颈:成立时热热闹闹,成立后悄无声息,表面上看起来很“火”,但实际上徒有虚名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过程中出现了教育界过热、企业界过冷的局面。
为了改变职教集团这种名存而没有实质性运作的松散联合体的存在状态,紧密而行之有效的运作体制机制势在必然。
1职教集团运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政府统筹指导引导缺位
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职业院校在职教集团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比企业更高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企业对于职教集团建设的参与意愿却不高。究其原因,职教集团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职业院校的需求与企业需求的没有达到契合度,由于职教集团中各利益相关体的相关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實现,在职教集团的成立及运行中,职业院校的“热”始终与行业企业的“冷”形成强烈的对比,集团办学常陷入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困境。
职教集团涉及到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政府在职教集团发展初期起着重要作用。职教集团不是企业组织,不以生产和营利为目的,需要中长期投入。职业院校为了突破生存困境,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积极寻求众多企业参与到职教集团建设中来。而企业以生产和营利为目的,对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来说,规模大、实力强,合作压力相对小一些,长远发展还是可以预见的。但是相关区域、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毕竟是少数,在中国企业群体中,中小微企业还是占很大比例的。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规模较小、资金紧张,自身技术、信息、场地等资源严重不足甚至没有生产场地和场所,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都比较困难,与职业院校合作也仅限于一对一的单线合作——人力资源的短期供应,即提供相关专业的实习生。员工工作不稳定,短期收益看不到,自身也没有这种经济实力,更难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其他资源共享和投入成本。总体来说,职教集团内校企合作密切的较多是大型企业或者是本校毕业的学生创业成功后出于对母校的感恩回馈的企业,这类企业与职教院校在人力资源、实训场地、教育教学培养方面合作比较密切,这也是职教发展良好的一面。大多数情况下,职业院校与企业还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单方面的合作。
1.2多方利益协调机制缺位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有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和企业/行业主导型三种,其各类型利益相关者分别为:政府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利益相关者、院校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利益相关者、企业/行业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利益相关者。职教集团是一个具有多元主体构成的充满利益冲突与利益诉求的联盟组合。无论政府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院校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还是企业/行业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他们的利益动机是一致的,利益诉求是相同的,利益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归结一点,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实现多方共同互赢,才能促使职教集团更好地走下去。
当前,诸多职教集团陷入了实质性运作难以有效开展的困境:在职教集团的成立及运行中,职业院校的“热”始终与行业企业的“冷”形成强烈的对比,集团办学常陷入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困境。很多职教集团在成立时“火”,热热闹闹,成立后就悄无声息,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职教集团内的各成员单位都是独立运作的,看似权责清晰,运作良好,实质上缺少互动与联结,致使集团成员之间不能有效合作。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组织不同,职教集团是一个松散型的联合体,不能像独立单位一样,分工明确,权责明晰,相互协调与配合,否则,就会出现工作上的推诿扯皮和部门的条块分割。职教集团缺少多方利益协调机制和相应的工作部门,不能有效调动集团内成员的互动、合作与磋商。
1.3约束管控激励机制缺位
职教集团虽然在形式上作为一个组织而出现,但是由于集团内各主体单位性质独立、隶属关系独立,人、财、物归属独立,实质上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职教联盟过于松散,职教集团办学发展不尽如意,办学效益发挥不力,职教集团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存在集团办学认识不到位、集团建设缺乏理论指导,政府功能缺失和缺位越位、政策经费支持不充分,统筹协调不力、集团成员内部组织松散、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办学效益大打折扣、企业投入产出比例不协调、院校教师权益得不到保障、毕业生就业难等很多利益不协调现象。
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流于形式。职教集团是一个松散型的联合体,职教集团的建立目的在于为集团成员提供一个互助互利的平台。在多数情况下,企业与职业院校并未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项目,而仅仅是在名义上加入了职教集团。绝大多数合作项目的开展是依靠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行业联系或是通过政府力促才得以进行,企业主动寻求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的项目很少。集团内缺乏相应的约束管控激励机制,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教集团的运行流于形式。
2创新职教集团体制机制
2.1探索创新基于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的集团管理机制
有效的统筹管理体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顶层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并不是凭空建构,而是源于并高于实践,顶层设计体现了精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顶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集团今后的有效运作。
2.1.1探索建立有效的集团治理结构
开展多元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通过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等试点改革形式,探索建立具有产权属性的职业教育集团,明确各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以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为主线,进行有效经营,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重组和共享。
要明确职教集团的性质、目的和运行机制,明确牵头单位和集团内成员单位的职、权、利,江西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以农业厅两所高职院校为载体,吸纳政府机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组建成非营利性,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利益共同体。集团在农业厅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行业发展为目的,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原有单位性质、行政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经费拨款渠道、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1.2建立有效的理事会制度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集团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改革,赋予职业教育集团必要的事权和财权,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实现实质性融合,实现基于产权制度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突破。实行由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制定集团章程。章程对集团的性质、宗旨、成员单位的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清晰的界定:集团实行理事会制,理事会由全体理事单位组成,是职业教育集团最高权力机构,下设常务理事会、秘书处,负责职业教育集团的制度制定和运营管理。常务理事会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若干名。理事长、常务理事长、秘书长由理事会推选产生,每届任期三年。秘书处是集团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地点设在理事长单位。集团成员共同在《章程》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加强集团成员间的密切合作与整体凝聚力。
理事会(董事会)下设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创新及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基地建设工作委员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委员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等,推动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在培养目标、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招生就业管理、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有机统一,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中高职衔接、实训基地建设、师资互聘、教学资源共享、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行有效统筹。规范校、政、行、企合作,促进管理体制完善,为职教集团化办学进行有效统筹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
2.2形成多方联动的利益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教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校企合作还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还有待于向内部深化、向外部拓展。谋求职教集团内部成员和学校在组织文化、质量标准和组织形态上的整合,加强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推进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融合,推动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的应用。这就要会聚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和职能,协调职教集团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达到“共生共赢”。
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在职教集团发展中拥有不同的资源,参与职教集团的形式、目标、任务、需求各不相同。职教集团能否很好的发展及其整体目标的实现与否,完全取决于集团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实现效果和协调程度。当前,职教集团还处在不成熟时期,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利益关系和格局尚未形成。为此,在教集团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利益诉求。
2.2.1争取政府最大化支持
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与政策倾斜,本着统筹兼顾原则,推动资源整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为集团建设初期的发展解决困境。在职教集团内各成员利益关系协调中,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利益关系。在利益關系各方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避免不正常利益之争、利益矛盾尖锐而导致危机,在利益均衡基础上,保持动力与活力。
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一方面政府协调其相关部门、直属单位及集团内各成员的关系,调动各方利益相关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寻求各成员的实质性开展和深层次合作,推动职教集团向更好方面发展,向更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争取政府给予集团政策引导和学校资金支持,从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
2.2.2形成多方联动的利益协调机制
江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在江西省农业厅和江西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拟联合政府部门、农业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江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江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以全面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校已和100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与赣州农校、江西通用技术学校等7所学校开展中高职对接。此外,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还开展了校政、校事、校企、校研、校校等方面合作。同时,集团承担全省农业干部、基层农业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职教集团要想有效的开展运作,需要建立利益协调部门。一方面,单独成立专门的利益协调机构,负责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召集组织协调,定期或不定期的召集集团成员组成圆桌会议,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磋商,定期会商、联谊、互动,进行多方合作对话,促进合作与工作进展。在集团组织内部,可提供讨论平台,或定期召开项目讨论会或举办专题交流会,让成员单位科研人员、教学人员互相交流心得。另一方面,集团可以通过不同委员会定期会商,使不同的部门互相配合,以确保评价或审议结果能提高集团组织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定期举办活动,可以有效促进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往来,使工作更好的开展。三是发挥集团理事会的作用,定期召开集团理事会和集团成员大会,制定大会主题,积极推动校企和校际合作,推进集团发展。
3建立利益互惠的资源共享机制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认为,教育是投资,是生产性事业,能带来巨大经濟效益,职教集团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实践形式,旨通过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集团化办学采取注重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强调多元参与,是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资源、社会智力资源、社会物力资源,各方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一种办学模式,以期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校际资源、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帮助职业教育和成员单位向深度发展,实现集群化的最大效应。职教集团的建立,在共享的内容、共享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要优于独立单位的共享方式。职教集团实现这种集群化效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紧密型合作。
3.1实训基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中,学校面临着两类企业,一类是生产性企业,这类企业有作业流水线、有生产场地和场所,与学校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技术岗位和生产场地,很多实习生实习后部分会留到该企业从事生产工作。这种合作可以满足校企双方的基本需求,达到职教集团建设的初衷,但是这类企业相对较少;另一类是经营性企业,这类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的营销推广,没有生产场地和场所,公司设施设备较为简单,不可能也没有技术性的实习实训场地提供给职业院校,这类企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这些经营性企业与职业院校对企业需求的目标有差距。
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寻找生产性企业进行学生实习实训或顶岗实习,而企业需要的场地资源职业院校又不能提供。对于企业来说,学校现有的场地资源无非就是硬件基础设施,如教室、会场、足球场、篮球场、实验室等,这些设施企业基本上用不到,如果需要,也很少找学校借用。总体来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
鉴于以上原因,为了吸引企业有效参与到集团建设中,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应充分加强“四个紧密合作”:一是推进校政紧密合作,实现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建设。二是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实现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建设。生产性企业如国有企业或龙头企业,规模大,集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能够提供学校所需的技能技术性的专业实践,三是推进校企政紧密合作,加强伙伴性合作关系。围绕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发展要求需要,以项目为纽带,以利益分配为原则,互借或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实训基地试行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受益,实现企业与科研院所、学校三方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利益分配成果。四是共建共享实训场所。如共建共享实训车间、共建共享实训中心,共建共享配套设施,这些共建共享的实训场所需要集团内的企业、学校、政府多方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三方全程参与。
3.2生源共享
校企合作中,首要合作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随着中国企业的转型发展,农民工式的简单劳动力已赶不上现代企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精密化要求,原有的低级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现代转型的生产发展需要,企业需要的是一批懂技术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这样的专业的懂技术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这正好契合了现代企业的需求。目前,职教集团与企业的利益契合点就是毕业生的供求。鉴于企业类型的不同和专业对接的不同,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强与生产性企业的密切合作,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培养一批批高、精、尖的技术技能实用性人才,主动对接企业自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继续与中小微等经营性企业建立伙伴性合作关系。
3.3师资力量资源共享
师资力量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高级形态。师资主要包括校际间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的共享,以及校企间企业技术人员、下企业实践教师的共享。职教集团内各成员单位性质独立、隶属关系独立,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毕业生供需浅层次的合作上,职业院校向企业输出多,校企人力资源在深度合作方面还没有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职业院校的教师理论水平高,但是动手能力差,缺少企业一线的实战经验,致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往往稀缺,企业生产发展没有高层次人才的队伍支持,创新发展方面不能突围,而从事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往往学历水平层次较低,虽然常年累月在生产线上打磨,依靠的毕竟是经验,理论水平与经验认识有脱节。
加强校企师资力量资源共享,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职业院校教师下到企业从事一线生产实践,增强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二是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兼职,担任企业顾问或专家,指导下的生产与生产下的指导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阅历知识。三是聘请企业兼职老师,聘请企业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践指导老师,到校内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总经理、总工程师进行悉心指导,在公司产品研发、出差谈判、产品销售、处理售后投诉等方面,进行多岗位轮换、“手把手”传授;四是聘请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或技术人员到企业或学校进行知识传播或技术指导。五是校企相互培训。职业院校为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企业里的专家里手、技术人员对学生实习实训进行培训。通过有效调动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资源盘活,达到资源共生共享。
3.4产学研资源共享
倡导“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方式,实行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运行机制。在职业教育集团运行过程中,产、学、研各承担主体各自为战,各搞各个的,看似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实则是一种低效的方式。产学研本是一体,产学研有效结合,才能最大优势的发挥技术效应和经济效应。
职教集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应以利益为契点,以项目为纽带,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强强联合,优化配置整合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设施设备资源与企业进行生产性经营与技术研发合作,开展相关领域内的技术研发、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共同攻关研发项目,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投放市场。
4构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4.1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機制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新学徒制等办学方式,在人才培育培养方面,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元主体参与的校企深度融合、双方共育人才的协调育人新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对接, 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紧密结合,学校要以企业需求人才特征为导向,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共同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企业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开发课程,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共同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评分标准,共同开发教材与课程。
4.2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一是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补充,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二是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即县级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N”即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县级农广校要成为“N”中的骨干机构;“X”即建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立足县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聚合优势资源,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络,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大力培育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必须要针对务农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设计适合新型职业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模式。在办学形式上,要敞开校门。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办学方式,把职业教育培训办进乡村、办进合作社(场),就地取材就地培养,以“田间学校”的模式,让农民在学中干、干中学,既能缓解生产与学习的矛盾,又能扎住根、留得住、用得上。在教学安排上,要打破常规。按照农时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地点,并要将多媒体远程教学、现场指导、集中授课、实践实习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有机衔接,充分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突破学科。强化课程、淡化专业,强化实践、淡化理论,强化模块、淡化系统。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全过程,设计课程或能力模块,突出“一事一训(课)、一技一训(课)”的现场实践教学,突出教学实用性、实效性。通过创业农民教育培训、田间学校等培训模式,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他们示范作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4.3推进校企员工培训
依托校企合作,加深校企之间员工培训是加快企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培训是企业提升生存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必备手段,企业可以依托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技能鉴定站,鼓励员工参加学习,提升学历和技能,推进集团内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一是依托成人教育提升学历文凭。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员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企业员工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的自学考试助学中心,完成相应阶段的自学考试、成人考试,拿到专科、本科的学历文凭。二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由于企业很多技术工种要求持证上岗,然而,很多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发展跟不上岗位的需要,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各种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相关培训,通过职业鉴定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职教集团机制体制创新研究——以建设江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项目编号:JXZJJG-14-0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