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冠心病二级预防是避免复发或恶化的关键,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尤为重要。在现有的护理模式下,临床护士的护理对象单一,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大记性差、照护者的参与感缺失等,不可避免的出现效果差、依从性低的现象。朱志红等[1]将协同护理模式(collaborative care model,CCM)引入国内,应用于临床多个专科,但在冠心病领域研究较少。近期,Snaterse教授[2]等提出协同护理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依从性并且控制危险因素。本文通过拟定冠心病协同护理方案,调查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
选取2016年10月-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96名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人。纳入标准为:临床确诊为冠心病;年龄35-75岁;意识清醒,可有效沟通,能接受定期随访;生活自理能力评分>40分;至少有固定一名家属同住照顾;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为: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心功能Ⅳ级;确诊并发肿瘤、精神障碍或其他影响寿命的疾病。
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胆固醇)、生活习惯(吸烟、饮酒)、住院资料(住院天数、治疗方案)、检查检验指标(前-脑利尿钠肽、肌钙蛋白、射血分数)。评价工具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3](CSMS),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分数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结合实验对象的住院时间、治疗方案、接受程度等,拟定协同护理方案。对于对照组,根据现成的护理指引和评价标准,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协同护理。调查员在患者干预前进行面谈,并分别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每次均填写CSMS量表,计算得分。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分类变量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分组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均值及t检验进行分组描述;对两组患者的4次调查分别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描述。
表2-1显示,两组患者的CSMS量表得分在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院1个月后、出院3个月后、出院6个月后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2-2显示,两组患者的CSMS得分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都有统计学意义,时间和分组存在交互作用
表2-1 两组患者的CSMS得分情况
表2-2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CSMS得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总水平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4],协同护理模式可以协助患者提升自我概念和责任感,在心脏疾病治疗和预防发作中均发挥协助作用[5]。有计划、有组织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精神负担,有效改善其抑郁、焦虑症状,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6]。本研究提示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其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但有研究[7]显示,协同护理模式对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不明显,这可能与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限、提升限度不高有关。此外,协同护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应用效果随时间不断增强,持续时间可长达半年或以上,这可能与多次强化干预有关,因为调查员在每次随访都向实验组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行为指导。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持续时间可长达半年或以上。本研究通过前期调查,拟定冠心病协同护理方案,为规范化冠心病协同护理模式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