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的“延毕”博士生们

2019-07-18 01:46佚名
华声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制博士生毕业论文

佚名

近年来,博士毕业成了一个大难题。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预计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69022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8032人,延毕率为65.67%。

中科大博士生刘春杨六年未发表一篇论文,不堪学业压力自杀身亡等事件的发生,让“博士”这个隐匿在象牙塔尖的群体,开始频频进入大众的视线。

论文发表是毕业路上的“拦路虎”

程明是上海某985高校的工科博士生,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四年学制,他本应去年9月毕业,但由于达不到毕业要求,只好申请了延期。

他所在的学院,要求发表三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一篇英语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收录,才有机会申请毕业论文的答辩。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大部分都是延期到五年多毕业。

学术论文要被SCI收录,对作者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较高,而英语一直是程明的软肋。他大学英语四级考了四次才过关,六级考了八次,还是博士入学考试之后才通过的。“如果英文好的话,第一篇文章至少可以节省半年。”程明说。

2017年初,程明耗时两年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开始投稿。却没想到这是另一段艰难的长征。延毕至今,程明的期刊论文发表总算有了着落。回顾三篇期刊论文发表的过程,光审稿时间第一篇就花费12个月,第二篇8个月,第三篇9个月。这个时间是从投递到被期刊接受的总时长。程明等着等着就过了毕业的节点。

韩磊是一名理科博士,至今“延毕”半年多。

要达到毕业要求,韩磊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文章也必须让导师来挂名通讯作者(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和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临近毕业,韩磊的实验成果依旧没有做出来,他向导师提出课题方向可能存在问题。但导师并不认同,觉得成果做不出是因为韩磊的手比较“毛”,质疑他的实验操作能力。

即使韩磊的论文达到发表要求了,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仍需要导师的签字同意,导师对韩磊的态度决定着他是否能顺利毕业。“毕业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关卡导师都可以拖,或者表示没达到要求。”韩磊说。

2018年9月,他申请了延期毕业,并最后换了导师,现在的导师会主动给他提供一些课题思路和方向,愿意和他沟通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延毕”之后的各种“伤不起”

延期毕业的博士生除了承受论文压力、养活自己的经济压力外,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父母、亲朋好友甚至同学并不理解,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延毕生”,这常常让“延毕生”觉得很焦躁。

一般来说,主动“延毕”的博士都会在“延毕”之前,准备好“延毕”期间的生活费。程明出生于农村,家庭不太富裕,他希望读博期间至少能养活自己。

读博四年,程明平均每个月有五千元左右的补助,包括国家学校助奖学金加起来两千多元和导师助研经费发放三千元。一般“延毕”之后,学校的补助虽然没有了,导师还会照常发放助研经费。

但“延毕”之后,程明并没有收到导师的补助,同门的师兄师姐也没有收到。考虑到年纪比较大,也没有经济来源,他便发邮件跟导师申请了几次,却没有得到回应。今年3月,导师提出想让他帮忙指导下硕士生,口头答应会发放补助。

程明硕士阶段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余下了一些钱,加上博士阶段存的,“延毕”之后有一笔不小的积蓄。这笔积蓄暂时缓解了他“延毕”期间的经济压力,但只出不入,还是会有紧迫感。身边的同龄人都成家了,有房有车的,31岁的他也希望自己能早点赚钱养家。

韩磊没有谈过恋爱,32岁的他常常被“催婚”,很早就踏上了相亲之路。从博二开始,他陆续相亲过七八次。为了和女生见面,上海、南京、杭州、滕州、济宁他都去过。他觉得如果喜欢,距离不是问题。

有些刚见一面就不聊了,也有一些聊得还不错的。韩磊曾遇到一个很喜欢的女生,为了追她,他还特意跑了南京五六次,想着毕业之后也可以去南京工作,但最后女生没有答应。她告诉韩磊,身边有一个买了房子、工作稳定的人也在追求她,她想跟他谈。

感情上的不如意,时常会让他有挫败感,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哪里没做好。他渴望爱情和家庭,但如今还没毕业,一切都定不了。

相比男博士,女博士“延毕”可能还面临着生育的压力。35岁的易云已经是一位10岁孩子的妈妈,她是越南人,2014年来中国攻读博士学位。本该2018年6月毕业,但由于毕业论文遇到了困难,她申请了“延毕”。

读博的过程异常艰难,独自一人在外,语言的学习和论文的撰写都让她觉得力不从心。父母又不断催她赶快回去,继续生孩子。压力大的时候,她几度有过自杀的念头。不过现在易云看开些了,努力过后,如果今年还要延毕可能就会放弃了,为了家人和孩子,她想尽早回越南。

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给各方都带来沉重压力的博士生延期毕业,一定是坏事吗?

不少学者认为,延期毕业正是对博士生质量高要求的体现,说明门槛正在提高,但是,为避免博士生延期毕业带来的各种问题,应该不断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

博士生学制及与学制相应的改革有待跟进。虽然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学制,很多高校也把学制设置为弹性学制,一般在3至6年,但实际上,学校在补助、宿舍提供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上,往往以3年为限,这就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尴尬。如果规定了具体的学制,而没有配套措施跟进的话,很多学生往往会选择较为简单的毕业论文课题,这就违背了高校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本意。

与此同时,对博士研究生的各種投入有待进一步跟进。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多次呼吁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博士生补贴每月至少不应低于本科毕业生3年以后的月薪,也不应低于硕士毕业生的月薪,这才能让真正有兴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念博士。”

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是抑制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另一项重要措施。不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采取更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招收博士生。同时加强中期考核,通过强化博士生资格考试、开题报告等环节,及时掌握了解博士研究生各个时期学习、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很多高校建立了博士生培养信息跟踪体系,对于科研能力太差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不少学校都根据规定及时进行淘汰。

博士生培养机制的各项改革和探索都在陆续“试水”之中,除了期待能提高博士生的质量,还希望社会环境对延毕博士生更加宽容,也许有一天,他们能够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需要延期毕业!”

猜你喜欢
学制博士生毕业论文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
本科毕业论文:取消还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