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子宫穴治疗产后宫缩痛30例

2019-07-18 07:03:04楼于冰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后宫症候艾灸

楼于冰

浙江省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 浙江 诸暨 311814

在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称为产后宫缩痛,多见于经产妇。目前临床上对于本病,西医以止痛药治疗为主,笔者采用艾灸子宫穴的纯中医疗法,收效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产妇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26~35岁,平均30.87岁;剖宫产13例,顺产17例。观察组年龄23~36岁,平均31.08岁;剖宫产11例,顺产19例。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①出现产后宫缩痛的产妇;②孕周37~42周者;③局部皮肤无红肿、溃烂者;④中医辨证标准:证见患者小腹疼痛,拒按,腹部有明显冷感,得热则减,恶露量少、色紫黯、夹血块,胸胁胀痛,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紧,属瘀阻胞宫之证;或证见患者小腹疼痛,喜暖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属气血两虚之证。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规格:200mg/粒,生产厂商: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63)每日2次,每次1粒,服用3天。

2.2 观察组:对患者进行子宫穴艾灸治疗。产妇取仰卧位或半坐卧位,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定位双侧子宫穴。将点燃的艾条,对准子宫穴,距离皮肤约3cm进行熏灸,以产妇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约lO分钟,每日2次,连续治疗3天。

3 治疗结果

3.1 观察指标:①中医症候积分[1]:包括疼痛的程度、疼痛的次数、疼痛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计算积分之和作为症候积分。②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3.2 疗效标准:治愈:疼痛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疼痛及症状较前减轻;未愈:疼痛及症状无任何改善。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治疗前对照组总积分13.58±3.31分,观察组13.63±3.29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积分8.68±2.7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06±2.64分(P<0.05)。

3.4 两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7.42±1.12分和7.36±1.26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 2.85±0.9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1±0.61分(P<0.05)。

3.5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4 体会

产后宫缩痛属于中医学“产后腹痛”范畴。产后腹痛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通常分瘀阻胞宫和气血两虚两种证型[2]。瘀阻胞宫者多为产后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通。可由于产后伤血,百脉空虚,血少气弱,推行无力,以致血流不畅而瘀滞;也可由于产后虚弱,寒邪乘虚而入,血为寒凝,瘀血内停,不通则痛而致。气血两虚者可因血虚体质,或产时失血过多,冲任空虚,胞脉失养,或气血虚弱,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迟滞而痛。子宫穴,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大全》,具有调经止带、理气和血之功效,主下腹部瘀滞、疼痛,如痛经、崩漏、不孕等妇科病症。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3]。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笔者采用艾灸子宫穴,起到了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化瘀止痛等诸多功效。

猜你喜欢
后宫症候艾灸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戏曲研究(2020年1期)2020-09-21 09:35:58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后宫正传
看历史(2018年11期)2018-12-27 08:51:58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基层中医药(2018年7期)2018-12-06 09:25:38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中医护理干预产后宫缩痛的效果分析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