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时代的古今对话

2019-07-18 08:07陈佳慧
现代苏州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记者 陈佳慧

尽管京杭大运河是由隋炀帝下令开凿打通,但苏州人的运河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在这两千五百年中,我们的古城位置未变,我们的运河却发生了一些变化,而随之变化的,是身处不同运河时代的苏州人所看到的风景。

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遗产

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苏州古城河一直是一条围绕和保护着苏州古城的玉带。它的来历要从吴王阖闾说起。据史书记载,为实现“逐鹿中原”的目标,吴王阖闾一登上王位就向伍子胥讨教强国之策。《吴越春秋•阖庐内传》称,伍子胥的强国建议是“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十二个字。于是阖闾就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而伴随着这座城池诞生的,便是上塘河、胥江和环古城河。

当然,苏州的运河风光,不止这一段。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中国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联系,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网,直接带动了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崛起。除人们熟知的北京、扬州、杭州等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外,作为中心城市苏州,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运河苏州段通过作为运河主航道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护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至今一直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苏州古城水网成了古代大运河的水系之一,而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成了大运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城姑苏,就此成了大运河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堪称古代筑城与水利技术融合的杰出典范。

2014年,大运河项目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苏州也是运河沿线30个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呈现出大运河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

由此,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中苏州运河时代的辉煌:在文化脉络上,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文化繁荣,有着桥文化、米市文化、驿站文化、宗教文化和军事文化,典型的文化遗迹有亭子桥、彩云桥、枫桥米市、横塘驿站、寒山寺和铁岭关等。在经济影响上,明清时工商业空前繁荣,据《吴县志》记载:“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 苏州因运河而盛。

融合遗迹的城市功能

而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大运河苏州段,除了有着历史遗迹,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特新风景。

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已经成为了市民们最为熟悉的运动场所。根据特色地方和建筑,步道总共分成了11段,每段都有不同的景色,并联起拙政园、盘门、狮子林等十几处大大小小的景点。共经过20多座桥,如明珠串连,将古城一众美景纳入其中。

2018年,苏州市吴中高新区总长约5公里的运河红色健身步道正式启用。它是吴中区贯穿运河风光带的人文走廊,也是吴中高新区投资逾1.1亿元打造的一项惠民实事工程,供市民放松身心、感受大运河魅力的红色观景台。步道沿途水色绿意相映成趣,河、滩、堤、圩错落有致,串联起宝带桥、澹台湖景观桥、新塘景观桥、长桥以及澹台湖公园、五龙桥公园等各个景观亮点。

与此同时,19.8万㎡的望亭运河公园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座“运河公园”在相城望亭的大运河畔,位于望亭中心镇区,在京杭大运河西侧,总占地面积约19.8万平方米,景观面积17.5万平方米。公园分为农业体验区、休闲生活区、历史文化街区、工业体验区、改造艺术区、府前休闲滨水区六个部分,详尽地展示了望亭的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以及市民休闲文化。在公园的核心位置,还恢复了御亭、皇亭碑、驿站、石码头牌楼等历史遗存,并新建望运阁、文化展示馆,同时将望亭老街风貌、遗址考古文化、中医文化等特色内容融入其中。

而苏州高新区京杭大运河堤防加固暨运河风光带启动段已经免费向市民开放。整条风光带北起寒山桥,南至友新高架,全长8.8公里,面积约60公顷。作为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程将修复运河沿线破损驳岸,规划整改道路景观及绿化设计,调整建筑外立面,建设文化廊带和慢行系统。在规划方面,它被定位为沿运河建设“精彩三带”,即:生态景观风光带、健康生活带、历史文化带,将大运河从“城市的背面”、污水厂等基础设施集中的区域,转变为黄金水岸与旅游高地。同时沿运河自南向北分为“自然历史•民生民俗”“创意休闲•人文风情”“商业文化•城市名片”“历史文明•艺术风雅”“工业文明•潮流文化”五大篇章。其中,“创意休闲•人文风情”篇章,将着重展现烟波空濛的横塘古风光,再现亭子桥的文化记忆,打造健康、舒适的湿地路径,让“凌波不过横塘路”的意境重现在人们面前。按照规划,运河边的污水厂将化身成为“水厂风情街”,在给人们保存污水厂场地记忆的同时,实现与永利广场的整合,通过引进潮流餐饮、酒吧,打造高新区段的运河“不夜城”。

而“两河一江”运河东岸、胥江两岸慢行步道也在规划之中。根据规划方案,胥江慢行步道项目用地面积约13万方,规划步道总长7.6千米,分布于胥江南北两岸。建成后,胥江两岸的慢行布道将全线贯通。胥江慢行步道将与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相连;在唐胥桥西侧将新建步道,与西侧京杭大运河步道相联系。环古城河周边设置慢行系统,能让大家体会到在河畔漫步、寻古探幽的乐趣。这种贴近自然的游览方式,可以到达环古城河风光带内的所有景点。同时,环古城河的慢行系统设置还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残疾人与儿童的游览安全,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游览能力。

运河周边,成为了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新时代里的文化气象

千年以来,苏州依托大运河发展成一个水运发达、商贾云集的城市。文化,也因大运河而兴盛。对21世纪的苏州而言,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文化新地标、提升文旅经济增量,是大运河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苏州沿线有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但这座城市的运河文化,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历史遗产。

2018年4月,由互联网音乐服务商酷狗音乐打造的产业孵化基地正式落户姑苏69阁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大运河苏州段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音符。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苏州提供资金、用地计划等保障,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苏州的目标,就是把大运河苏州段建设成为古今辉映、令人向往的世界级文化高地,更好彰显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9年6月,“2019首届吴中&保利运河戏剧节”在苏州保利大剧院启动。近年来,吴中区坚持系统性思维,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作为“中心城市核”打造的重要环节,让大运河深度融入吴中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成为吴文化传承的载体,托起城市发展的灵魂。运河戏剧节则积极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吴中人文会客厅”的品牌打造增加艺术色彩与戏剧魅力,向世界讲好大运河吴中段精彩故事。本届运河戏剧节的主体单元——“名家名剧精品舞台艺术展演”板块,将为苏州观众献上18场精彩戏剧演出。蒋雯丽、赖声川、王君安、周东亮、杜镇杰、江映蓉、李玉刚等名家名角先后献演。此外还将串联“吴中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吴中区评弹团艺术展演周”和“青年戏剧展演”等地方文化元素,多板块并行,让市民从多维度感知戏剧之美,运河边的吴中之美。

传承升级的当代工程

如今的大运河不再仅仅是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更是展示传统文化与生态景观的窗口。如何将大运河苏州段的堤防加固、环境保护、景观建设、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既满足水利工程功能需求,又充分保护和展现沿线文物遗产,还能实现合理的产业化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今天的大运河苏州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016年,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启动,2017年至2018年全线开工,计划于2019年完工,主要通过堤防加固、环境整治,为建设苏州大运河文化带提供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把运河苏州段打造成“生产生活的安全屏障、运河文化的活态展厅、苏城南北的宝石绿廊、世界遗产的璀璨明珠”,最终在运河沿线实现提升人居环境、丰富文旅要素、传承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目标。

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是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石”,工程总体功能定位为“1+2+N”。“1”是指运河文化带建设,“2”是指防洪排涝、环境整治两项基本功能,“N”是指在此基础上因段施策,附加步道、景观、文旅等功能。

通过“提升运河防汛标准、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挖掘运河综合价值、整理运河发展空间”四个手段,我们熟悉的大运河将成为一条滨水风情人文带、旅游休闲观光带、防洪排涝安全带、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带。

苏州把大运河苏州段的堤防加固当作一项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来做,既确保沿线防洪安全,又充分保护和展现沿线文物遗产,还能实现合理的产业化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努力把大运河苏州段打造成一条滨水风情人文带、旅游休闲观光带、防洪排涝安全带、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带。2019年,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全力冲刺应完成155公里堤线建设任务。我们的运河,在新时代里将会呈现出更多新风景。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