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
摘 要:經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法定职责的过程中,因对特定审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评价意见,而承担责任或损失的可能性。为了有效防范类似审计风险,本文将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容及表现着手,就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风险;原因;控制措施
对经济责任审计,应做到有审必严。开展审计中应认真执行审计法的规章制度,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追责问责,并严查领导干部工作失误或失职渎职等问题,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做出客观、具体、公正的评价,使之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事业单位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和抵制抗风险能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深远意义。
一、经济责任风险的内容及表现
1.准备阶段的风险
这种风险指是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始前,审计人员并未按照规定审计程序开展,主要有如下表现:①未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审计工作开始时,责任者往往已经调离本单位,导致审计核实、定性、评价等工作面临困难;②忽视了审计通知书的时间限制,在审计前三日,并未将审计通知书送至被但审计单位,也没有抄送给责任者,而是以电话的形式进行口头通知,也有的在进驻审计日才向被审计单位发出通知;③审前未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导致无法全面了解责任者与所在单位情况,所编制的审计方案也是形式主义,执行力度不大,重点、责任均不明确,相关措施未能实施到位。
2.实施阶段的风险
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由于受到自身技能、政策水平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审计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增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风险。
(1)取证风险。倘若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未能获取足够完备的审计证据,使得审计结果与事实偏离,进而导致风险的产生。①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体现责任者的经济责任,比如说,工作方法以及生活作风等证据,并不在审计工作范围以内,但被写进了审计报告。②审计工作底稿取证手续不齐全,比如,针对有关事项而对当事人进行调查与询问,所获取的询问记录并无被调查人的签章。③审计人员不按作业准则规范等进行操作,一人单独开展审计调查和取证工作。
(2)检查风险。在实质性检查过程中,审计人员因自身工作失误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符的可能性。①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未进行严格检查与测试,而只是根据口头汇报和书面信息进行判断。②在开展审计抽样检查的过程中,由于样本选取量不够,造成审计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部分违法乱纪的审计事项就有可能被忽略。③在资产核实过程中,只是检查资产数量,并未从资产构成角度和存货分析对成本、利润造成的影响。
3.出具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
该阶段的审计风险是指全面反映审计事项,由于审计人员并未对责任者做出准确的经济责任评价,所出具的报告未能对责任人做出准确的评价和建议,没有和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意见交换,导致审计主体受到不良影响,报告出具没有价值,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这种风险表现为以下三点:①调查结果、取证凭证、评价依据不够充足、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写入审计报告。②未征求责任人及所在单位对于审计报告的意见或口头征求意求,未要求书面意见。③提出异议后,未核实、未解释原因。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分析
1.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独立性缺乏
当前,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有些事业单位未单独成立审计部门,把审计人员和监察部门人员合并在一起;有的单位把审计人员和财务科人员合并在一起,并兼任审计岗;导致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严肃性受到不利影响,由于得不到领导人的直接领导,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就会受到阻碍,由于这些原因,必然会产生审计风险,特别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审计人员在事业单位内部地位有限,工作受限,不能保证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自主性,也不能保证审计质量。这就导致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受到影响,部分领导为了达到自保的目的,就会做出一些违纪行为对审计人员施加压力,这样一来,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审计风险便会由此产生。
2.审计工作环境对审计工作存在限制作用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事业单位为赶上社会发展潮流,不断深化自身改革,而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并未及时做出相应改变,导致已有的审计工作程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同时审计工作方法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审计风险进一步增加。然而,事业单位往往过于注重财务管理工作,而忽视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审计工作可有可无,就是事后的检查,同财务审核没有区别,也就没有必要加强审计工作环境和队伍的建设。
3.难以界定领导者的经济责任
在界定经济责任时,原则上管理者应积极配合,但他们往往会阻碍审计工作开展,这是由于他们在经济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他们就会和审计工作人员站在对立面,也不会为审计工作提供协助,使得审计工作存在较多未知数,为此,界定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就会存在诸多困难,而难以确定其责任。
三、事业单位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1.完善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人员结构,提升综合素质
对事业单位来说,应当加快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明确审计机构职能,并赋予其更多的权力,深化审计机构责任,准确划定其工作范围,使其不再归属于其他部门,独立出来并接受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如此一来,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就能得到有效保障,这也是审计机构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除了业务素质良好外,还要确保其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质和责任意识。如要深入查证取证、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以及经济责任的认定和处理等。要改变观念,应当注意加强对审计人员业务的培训,做到提升技能、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以便更好地处理审计业务。审计人员要正确行使审计监督权力,提高廉洁自律水平。
2.加快审计工作方法和手段更新,发挥信息优势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拓展计算机的审计领域,运用计算机现代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面临新挑战、运用新方法,所以,我们应当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并根据新情况的发展加快审计方法与手段更新,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升,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优势,确保相关资讯更加真实快捷,使审计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审计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把握风险导向,探索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避免因决策风险、管理失当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以实现对总风险水平的有效控制。对审计工作方法与手段进行更新,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于是就要发挥好计算机优势,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
3.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操作规范,增强法律意识
要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法规与制度,让事业单位法人能更好地遵纪守规,在管理中使得权力运行要公开化、资产和资源配置合理化、操作行业规范化,在阳光下运行,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的工作权限,保证他们的法律地位,为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提供保障。按照审计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避免审计工作行为的随意性,防止出错,依靠法律為审计这种经济监督形式提供强制性保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评价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严格审计执法,对于审计违规违法等行为,应当加强惩治,使法律威慑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审计工作才能得以有效推进。
4.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细化审计评价
加快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合理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于领导人员任期内所做的各种决策,是否合理、合法都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和人民考察,其个人经济行为也是同样。因此,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评价是极其重要的,这就需要在审计事实的基础上,对经济责任进行合理界定,并运用各种细化与量化方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尽可能地避免经济责任审计之外的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当明确区分各种责任,必须分清前任与现任责任、间接与主要责任,唯有如此,方能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5.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强化问题整改
审计部门要制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安排,按照预期时间进行审计。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与公告,拓展审计结果的广度和深度,多渠道、多层面公布审计结果。应在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涉及问题的部门中进行公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加强审计问题的整改,有利于促进被审计事业单位领导和职工对规范管理、有利于完善体制建设、有利于审计监督、职工监督、舆论监督,并促使审计整改措施的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审计建议的整改,事业单位要成立督查审计整改工作小组,跟踪检查、形成审计整改报告,并逐一排查、整改、落实。通过经责审计结果公开,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丁旭.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4).
2.李秀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分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03).
3.余梦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研究.当代会计,2018,No.53(5):47―48.
4.郝丹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规避策略.现代商业,2017(20).(责任编辑: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