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资源服务休系的网络扶智研究

2019-07-17 08:38刘忠民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扶智吉林省教育资源

刘忠民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网络扶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党的扶贫攻坚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如何开展精准扶贫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吉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别巨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依托吉林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基于平台+资源体系服务支撑的模式,形成吉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平台+资源服务体系,构建网络扶智新模式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数字鸿沟

1999年美国电信管理局(NTIA)发布的调查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中最早提出“数字鸿沟”一词,本意是指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和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差异。“互联网鸿沟涉及接入、技能和应用等三个层面,其中,互联网接入指向是否拥有互联网设备、端口等基础条件;互联网技能指对于硬件和软件的操作能力;互联网应用指向如何融入和提升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初期“数字鸿沟”多指由于设备缺乏导致无法拥有相关信息产品产生的鸿沟;随后在有了设备之后,“数字鸿沟”指对信息产品技术使用上的鸿沟;当下进入智能时代,技术得到有效普及,“数字鸿沟”是指对信息产品发展存在思维与观念上的差距。正是存在信息产品、技术使用、观念更新等多方面的问题,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领域的精准扶贫。

2.网络扶智攻坚行动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随后教育精准扶贫纳入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扶贫中具备“精准”优势,其优势为对象锁定、评估追踪、项目开展、检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帮扶成效,成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

“网络扶智攻坚行动”一词源于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目的在于“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

“网络扶智攻坚行动”体现出政府对欠发达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关注。一方面表明对国家脱贫攻坚大局的支撑;另一方面更能体现出对教育信息化全局覆盖的攻坚和对欠发达地区的关注,让全民可以共享信息化教育的成果,是对教育公平的关注。

3.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网络学习空间的形式支持资源服务并支撑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类型的教学模式。其构成包括国家级和各省级体系。

吉林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由省级平台和下属市(州)县平台经省级枢纽环境连接而成的逻辑统一的整体,由省教育厅根据实际统筹建设与实施,覆盖全省义务教育以及部分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

4.“平台+”体系建设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承载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功能,以实现资源共享应用为基本服务的教育云环境。“互联网+”源自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发展成果,随着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实体得到发展,互联网为创新发展改革提供丰富的网络支持环境。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基本实现全省各个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借助“互联网+”思维,形成“平台+”体系建设新模式。

(二)平台+资源服务体系,构建网络扶智新模式

吉林省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网络扶智行动”为落脚点,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地区特征,选取延边州、吉林市等乡村学校作为试点,以平台+资源服务体系为依托,打造本土的网络扶智新模式。

1.体系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经通过虚拟部署和实体映射等方式,实现全省大部分市(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覆盖。通过提供“同构部署、虚拟映射、异构接入”三种方式使全省乡村学校全部纳入到体系中,从而实现乡村学校信息化全覆盖,解决数字鸿沟引发的不均衡問题。

2.资源供给提升“扶智”水平

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那么资源供给就要做到“精准”。结合欠发达地区落后发展的现状,以英语、美术、音乐三个学科为主要建设方向,一方面乡村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人员,另一方面三个学科本身的属性适合信息化手段介入,配套资源也比较齐全,目前互联网学科类产品以英语学科为主,大量的英语教学资源在乡村教学中产生良好效果。

3.培训研修深化应用能力

在线知识社群已经成为有共同内容偏好的学习者聚集在一起建构知识、交流情感的有效学习环境。剖析在线知识社群成员的行为轨迹不难发现,其获取知识的途径一般集中表现为个人认知、相互分享、指导者引领等方式。网络社群化学习,促进欠发达地区学习共同体形成。面向农村地区的培训研修采用网络直播课+社群活动等多种学习形式开展,促进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深度应用,有效提升学习效果。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手段创设的同步课堂,城市优质资源能够有效作用于农村,应用远程交互设备乡村学校的学生可以和城市学生进行同步课堂互动,不但提升乡村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城市学校信息化能力发展。

4.管理服务保障“精准”效能

网络扶智需要配套的管理保障体系。一方面,通过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能力,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并不断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平台+资源体系关注服务提升,从服务资源供给及网络学习空间深入应用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支撑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网络扶智模式如下图所示。

网络扶智建设模式

二、吉林省“网络扶智攻坚行动”的实施背景

吉林省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传统的农业大省。2018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046所,在校生186.25万人。其中乡村学校有2718所,学生数147921人。在城镇化的推进大潮中,有很多村完小因为生源减少、年级不全,逐渐成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甚至是教学点。特别是在东部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利,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全省这样的教学点累计671个,学生13366人。因此,尽管吉林省在全国中西部地区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验收,但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城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别,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存在乡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等部分学科专业教师不足的现实,存在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教学实际。

吉林省电化教育馆依托吉林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和活动的引领作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全省乡村教育“公平化、优质化、一体化”发展。一方面,本着“务实有效”的原则,面向全省乡村学校师生,探索网络扶智的系列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增强对落后地区的信息和服务供给,助力精准扶贫,减小“数字鸿沟”所造成的发展不平等,阻断贫困的“自循环”。

三、吉林省网络扶智攻坚行动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云网端一体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网络教育或为解决之道。开展网络扶智,首先得解决云网端一体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此,我们采用“统筹共建省体系,互联共享云资源”的研究理念,大力推进覆盖全省城乡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同构部署、虚拟映射、异构接入”三种方式整合联通各市州教育资源平台,致力形成“全省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以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资源体系的运维服务核心,以网络学习空间开通和应用为突破口,针对师生教与学的实际需求,上联国家教育云,融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平台的公益资源能下达推送到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同时,面向市场,以开放、共享的理念,择优审核准入企业开发的第三方应用供师生自主选择。基本形成了优质资源的动态整合、优化配置与共建共享。

截止到2018年12月,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联通全省13个市州平台,和西藏日喀则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也已经联通。开通网络学习空间4186432个,其中教师空间257602个、学生空间1365950个、家长空间2562860个,接入学校4318所,汇聚资源14523578条,接入第三方应用106个。教师空间开通率接近100%,学生空间开通率超过70%。吉林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全省中小学提供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问的资源供给与服务的网络学习环境,为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二)实施“吉林省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开启乡村学校美丽空间建设与应用

2018年9月,以“网络扶智总动员,大家都来做贡献”为主题,在全省广泛开展了吉林省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行动包含了乡村学校人人通、青椒计划、东北师大附中名校网络课堂、吉林市互联网学校、延边州云课在线、家校帮等12个子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优势,打破师生学习、进修的时间与空间壁垒,为全省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场景,为深入实施吉林省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迈出了扎实起步的脚印。

网络扶智行动之初,首先遇到的是乡村学校网络不畅的问题。通过采取众智众筹、寻求社会力量支持的办法,克服资金短缺的现状,面向农村边远地区,实行“乡村学校人人通”计划。鼓励乡村学校联网接入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号召开启乡村学校美丽空间建设与应用,为乡村学校教师免费配发“教学助手”等应用,组织培训乡村教师应用“教学助手”开展备授课活动,让乡村学校师生学会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翻转课堂”等教学实验,改进家校沟通成效。截止2018年末,全省已有1784所乡村学校接入省资源平台,97164名乡村教师、213740名乡村学生注册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乡村学校的网络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一批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也由此发生改变。“边境校联通省资源、朝族娃畅享云空間”——通化地区集安市凉水乡朝鲜族学校的空间应用案例由此入选中央电教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集。

(三)推行“吉林省青椒计划”,助力乡村教师快速成长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的关键在教师,网络扶智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对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展开普及性培训。但乡村教师,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由于教学日程紧张和家务农活拖累,很难脱产参加集中式面授培训。因此,开通线上的远程培训对于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很有必要。吉林省电教馆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上海沪江网校的师资、扶贫基金和互联网技术等多方优势,发起“吉林省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也称“吉林省青椒计划”)”,作为“吉林省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之一,组织乡村教师线上的网络大规模社群化学习活动。

2018年9月,“吉林省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活动”得到了广大乡村教师的积极响应。省内48个区县、1127所乡村学校的3891位青年教师报名加入了该计划。通过“吉林省青椒计划”,以网络直播课+社群活动等多种学习形式,让乡村教师足不出户地聆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课程,接触到最前沿的互联网教育思想,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素养,为乡村教师提供了一次全新的学习成长机会。“吉林省青椒计划”的网络社群化学习,这种免费共享优质资源的网络学习新模式,渐渐地被乡村教师们接受和喜欢。截止到2018年底,“青椒计划”学员课后打卡22583次,教师撰写课后反思累计超过1000篇,为网络学习研修留下了大量过程性资料,网络化学习成为乡村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吉林省青椒计划”学员吉林市龙潭区杨木实验学校王利杰老师说:“我们都是一粒种子,努力的发芽、开花,变成大红大紫的辣椒。在茫茫宇宙中,我们每一个看起来是多么的渺小,可是当我们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

(四)推出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提升乡村教育发展内涵

乡村教师培训搞得再好,也难以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科学等学科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赶鸭子上架”,让乡村教师跨学科教学,虽然勉强算是能“开齐课”,但“开好课”就难了。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开齐课”,还为了“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体系有了,空间通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了,还要向空间推送好用的优质资源。因此,汇聚提供符合乡村学校实际需求的、完整学科体系的网络课程,也是吉林省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吉林省电教馆一方面联合上海沪江网校推出“互联网+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一方面鼓励市州和县区开展网络直播课,形成区域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提供更接地气、符合本地学情的网络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小规模学校专业教师不足、课程难以开足开全的困境,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差距。

推出网络直播课这一举措受到了省内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欢迎和关注。以吉林市龙潭区为例,在龙潭区教育局的支持下,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创建了名师直播团队,以优质教育资源定向辐射到农村为宗旨,集中名优教师通过网络直播课堂,为域内乡村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定期推送课程。龙潭区网络直播课开通以来,10个直播分队总播出时长达到2000时长,课程总数1000节,收听人次10000次。这样有组织、成体系、贴近学科教学的直播课程的开通,为克服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的困难,建设小而美、美而优的乡村学校起到了助力作用。

(五)网络扶智结硕果,山里娃登上大舞台

“吉林省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实施短短一年,已经给乡村教育带来了可喜变化。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大课表,给不同区域的乡村学生约定了共同上课的时间。只要联通网络、打开电脑,屏幕上就呈现出音乐、美术、科学、晨读、外教英语……等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村小孩子们不再孤独,全新的授课模式也让更多山沟里孩子的课堂越来越精彩。

吉林省艺术教育科研十佳教师、吉林市龙潭区的王曉野老师直播的《山里红美术教室》,成为“吉林省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最闪亮的明星。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就组成了《山里红美术教室》的直播间。一支笔,一张白纸,从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的乡村娃娃跟电脑里的王晓野老师学习画画,开启了接触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美术教育启蒙。

《山里红美术教室》加入了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大课表,不仅为吉林省的乡村学生服务,也为全国各地乡村娃娃开通了美术课程。截至2018年底,王晓野老师的《山里红美术教室》已经给全国村小带来13节网络公益课程,覆盖近20个省份,累计超过11658个班次参与学习,平均每讲896个班级跟着《山里红美术教室》学习美术。在课后打卡区,每个学校选取代表作上传,目前全国学生作品已超过1000张。

四、结语

(一)网络扶智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

经济欠发达直接制约了吉林省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借助互联网+等一系列手段,依托平台+体系建设,形成学习共同体,缩小教育鸿沟,有效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二)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是推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村学校连接到服务体系中,为学校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完整学科体系的网络课程,开展同步课堂、在线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的教学弥补师资缺乏、资源缺乏等困境,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平台+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模式为“互联网+教育”开辟了创新多元的线上服务方式

在“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果初步显现的现阶段,平台+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模式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提供了优质的线上教学与学习资源服务,随着网络学习空间的日益普及应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互补,将为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提供更多的学习场景和机会,使学习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猜你喜欢
扶智吉林省教育资源
奔跑的小浪花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扶贫·扶志·扶智
反腐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