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预算法为核心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2019-07-17 11:06赖爱华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新预算法预算管理事业单位

赖爱华

摘要:预算法是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一部“经济宪法”。当修改预算法时,会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形成一定的影响。文章以新预算法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所发生的变化及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调整措施,希望能为相关单位及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预算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一、新预算法概况

2014年8月31日,在经过两次审议后,我国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为新预算法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新预算法的颁布,有利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新预算法与旧法相比,具有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等特征。新预算法的颁布,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利于其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针对新预算法的横纵向分析时发现,在横向分析中,新预算涵盖了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4项关键的组成部分。在纵向分析中,新预算法则涵盖了中央、省、市、县、乡的五级预算,同时不同级的预算工作均保持着相应的独立性,并形成相互监督与促进的格局。这样的一种预算法则,与当前较为繁杂的社会经济以及时代发展需求形成了有效的贴合。

二、新预算法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形成的影响

(一)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预算法中明确规定,需要将单位的决算草案与预算形成有效的对应。同时,将其划分为不同形式的分类: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和决算数。需要根据预算所具有的功能类别对其经济类别分别开展有效的会计核算。在新预算法中还明确规定,不同层级人大需要将政府预算作为关键的审查重点,并以预算为核心目标确保决算与预算形成对应。所以,在新预算法正式实施时,对行政单位会计核心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开展具体会计核算工作时,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状态得到全面、真实的体现。同时,还有利于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构建起有效的预算责任机制,并能让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使用。

(二)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当前事业单位所采用是年度预算管理模式,其模式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单位的年度收支可以达到平衡。这样的管理模式存在有一定的人为调节收支的问题,甚至会在年终时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比如:在预算收入非常理想时,部分单位会将所应收取的收入进行推迟。反之,如果预算收入并不理想,则人为地将支出推迟。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新预算法中明确制定跨年度平衡预算原则,对事业单位提出了“大预算”财务管理理念,从而可有效发挥出预算所具有的长期约束作用。

(三)在事业单位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新预算法中针对预算内、外资金分析给予了取消,并将事业单位的全部财政收入列入到政府预算中。通过对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类别的取消,可以让整个预算结构转变得较为完整,为在事业单位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随着不断地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与跨年度预算模式进行结合,为事业单位延长预算年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更与当前公共事业发展需求形成了贴合。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可以有效地构建起事业单位“大预算”财务管理框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实施“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

(四)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新预算法中要求提高事业单位预算收入以及相关活动透明度。通过此规定,能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过程开展有效的监督,进一步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工作以及相关财务管理工作形成优化。此外,在此规定下,可以规范化事业单位信息披露机制,从而有效地节约相关管理支出,并提高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

三、以新预算法为核心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偏低

在新预算法全面实施后,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偏低成为了其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新预算法的实行,主要是为了降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风险,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但部分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合理化的理财意识,导致其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滞后性的现象。比如:缺少成本意识、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事前以及事中管理不重视、缺少完善的资金考核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造成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偏低的主要问题,甚至还会导致其单位出现资金紧缺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不够全面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新预算法全面实施后,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开展实际工作时,需要以精细化、全面化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但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时并不重视,并没有针对市场开展有效的調研,从而导致预算工作不够全面的问题出现。这样的工作模式无法真实地体现出单位的整体收支情况和财务使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预算约束的作用,容易造成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出现。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执行力不足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缺少合理化、科学性的工作机制,其工作信息程度并不高。甚至有的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并不重视,在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中表现出了非常大的随意性等等。这些问题是导致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滞后性的主要原因。同时,在缺少与财务管理相匹配的监督机制情况下,其单位会出现账实不统一、呆账坏账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

四、对以新预算法为核心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队伍建设

要想满足新预算法的具体要求,需要事业单位构建具备较强专业技能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工作队伍,为提高新预算背景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及水平奠定基础。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并在工作队伍中树立起较强的制度意识,让整个工作队伍对新预算法中的所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此外,还需要在单位主导下,为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并以提高专业技能为中心定期开展合理化考核。可以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并将工作绩效与相关工作人员的利益形成直接挂钩。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还可以有效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二)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制定实施细则

在加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实施细则来针对性地提升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当前为了满足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需要事业单位加强其预算编制工作,并通过规范和充实预算编制范围,来确保事业单位预算指标具有合理性。此外,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预算编制制度来开展工作。切忌不可出现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等问题,严格遵守新预算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必须要制定有效的预算、管理以及执行细则,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实效性。

(三)构建规范化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新预算法的实施目标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为其工作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因此,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需要坚持以《会计基本工作规范》为前提,构建适用于自身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同时,还需要构建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设置独立监管部门,让相关工作人员树立起较强的责任意识,确保预算管理战略得到有效的延伸,如图1所示。从而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避免因工作失误而导致损失和风险出现。此外,事业单位应重视相关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融入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合理使用办公软件,切实提高其管理工作的绩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地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通过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并根据新预算法中所提出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还要针对新预算法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为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颢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探究——基于新预算法视角[J].财会通讯,2018(02).

[2]甘永丽.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23).

(作者单位: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

猜你喜欢
新预算法预算管理事业单位
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新预算法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创新管理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