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培养区域性世界公民的意义与路径

2019-07-17 12:06薛雷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路

薛雷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通途。着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区域共同体建设中所面临的多重国际交往需要和多种外交策略,高等院校要着力培养既能保持本国文化基因又能快速适应多国文化,既通晓本国利益排序又能适度满足他国利益诉求的国际人才,在此过程中应坚持“知华友华”的教育外交理念,从处世理念、跨文化适应等方面着手培养区域性世界公民。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知华友华;区域性世界公民;在华留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1-0077-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中的重要公共产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通途。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各种专门急需人才,同时也为我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优质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面对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历史机遇,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从被动、自发地满足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转向主动、自觉地明确教育理念,统领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全面发展。为此,高等院校需要秉持需求导向,准确把握沿线国家的国际交往需求及其外交原则,统筹考虑我国与沿线国家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需求,努力培养既符合中国利益,又能满足沿线国家需求的各类人才。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往需求与基本外交原则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多重国际交往需求

结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现状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蓝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与三类国家的国际交往需求:

一是同中国的合作与交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中国对大多数沿线国家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以及改革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与交往是沿线国家发展本国经济、提升本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有些沿线国家在同中国交往的时候,既有合作需求,同时又心存顾虑;既想参与共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又在寻找“搭便车”的可能空间,寻求当下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同沿线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一带一路”共涉及亚、非、欧沿线国家60余个。这些国家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具有产能合作的机遇和可能。相邻国家更具有地理、文化及制度衔接优势。因此,沿线国家之间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当中国以“一带一路”首倡国的身份为沿线国家提供交通互通、制度互联等区域性公共产品之后,沿线国家的合作更为便利。因此,沿线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日趋频繁。

三是同相关世界大国的国际交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而成为许多大国区域合作和战略投入的对象。区域性国际交往频繁出现,如,俄罗斯的“欧亚联盟”、欧盟的“东部伙伴计划”、美国的“丝路计划”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印度的“东进计划”和“季风计划”等[1]。这些区域计划所涉及的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有重合之处。这些处于多个“计划”交接处或重合处的沿线国家不仅要同中国交往,而且要与其他世界大国保持合作关系。以东亚国家为例,由于美国为东亚提供了所谓的安全预期,中国为东亚带来了经济收益,东亚国家往往采取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的外交策略[2]。沿线国家因应多重的国际交往需要,表现出既合又离、既友又敌、既稳又变的复杂外交策略。这种外交策略决定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愿景之下,采取更为高瞻远瞩的教育外交策略、更为包容并蓄的人才培养理念,吸引沿线国家青年学生到我国留学,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友谊和交流。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外交原则

为了更好地应对多重、多元、流动的国际交往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秉持广泛開放、利益至上、制度协商等基本外交原则。

一是广泛开放。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愿景下,在已有的区域合作制度资本的支持下,在道路联通、货币流通等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助推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性显著增强。沿线国家面临着更多的国际交往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相关国家需要持有广为开放的国际交往定位。闭关锁国或者只同个别国家建立封闭、狭隘的小圈子的做法难以符合沿线国家的最大利益。一种胸怀全球、富有国际兼爱和善于国际交往的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将深受各国认可和喜爱。

二是利益至上。“利益”是一国行动的最根本依据[3],国家利益是一国外交的全部衡量标准。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以及当下利益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根本价值选择和基本利益排序。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国。由于受到自身实力的约束,小国无法确保自身的生存安全,而与能够提供安全保障的国际大国保持友好外交是沿线国家的首要外交策略;其次,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谋求经济发展是沿线国家愿意与中国构建“一带一路”的主要动力;最后,在世界格局错综复杂,权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沿线国家国际交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因此,追求本国的当下利益是沿线国家的理性外交选择。在这样的价值选择和利益排序之下,既能保持本国文化基因又能快速适应多国文化,既能通晓本国利益排序又能适度满足他国利益诉求的外交人才成为沿线国家对来华留学生培养的重要需求。

三是制度协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是制度的发展史[4],制度构成了人类行动的外在框架和行动规范。20世纪以来,国际交往呈现出“制度化”的外交形态[5],即国际交往是一种在国际制度框架约束下的国家行为体的互动,国际制度实质性地决定了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由于国际制度容易被大国主导,可能会成为大国牟取私利的工具,从而对沿线国家造成损害。沿线国家迫切需要以双边或多边平等协商基础上的国际制度设计,都需要培养一批能够影响国际制度制定、真正维护本国利益的国际人才。

上述三种外交原则基本框定了沿线国家对出国留学生的培养需求:“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交流与制度协商”以及“保持本国文化基因同时能够适应多国文化”等。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区域性世界公民的意义

(一)区域性世界公民是契合区域合作时代的身份定位

“世界公民”不仅是一个以地理界分的概念,更是一种人文理念。由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最早提出的世界公民概念[6],其不仅指公民个体所处的城邦居世界一隅,已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更是指城邦公民的情感归属、思想境界、权利义务、行动能力由原来的城邦范畴提升到世界范畴。当世界迈入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一位国家公民的个人行动可能对世界他国的某些方面产生实际影响,一个国家的公民也应该因为这种可能的影响而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另一方面,世界公民概念虽然能够在理念上表达出不同于国家公民的多种内涵,但在实际落实方面概率很低。因为世界公民理念的养成需要公民们长期地、高频次地生活在世界共同体之中,接受世界共同体的语言、文化的熏陶,形成对世界共同体社会、历史的认同。但是,迄今为止还从来没有存在过一种全球性的文明或者一种全球性的共同体[7]。由于对世界共同体的认同与实践缺乏本体基础,世界公民理念也会因为无根而难以生长。同时,由于世界利益格局受大国控制,全球发展不均以及不平等现象难以消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公民理念的应用与发展。

相比之下,区域共同体在全球发展历史中频繁出现。二战以后,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国际交往的基本方式。区域共同体的区域需求、区域合作以及区域文化有效催生了区域性世界公民的养成。欧盟、东盟、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区域共同体对区域性世界公民的养成具有明显效果。因此,较之世界公民的宏大概念,区域性世界公民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现实性。习近平主席在提出“命运共同体”之后,提出了“亚太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等区域性共同体理念。这些区域性共同体理念因为更加符合现实条件,更加具备实施的基础,而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起点、“奠基石”和“试验田”[8]。区域共同体建设的可行性与紧迫性决定了区域性世界公民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因此,区域性世界公民是契合区域合作时代的身份定位。

(二)培养区域性世界公民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

“区域性世界公民”虽然属于世界公民概念序列,但在思想视野、价值理念以及具体行动等方面与世界公民概念有很大不同。在思想视野方面,世界公民着眼世界全局,关注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困差距等全球议题;区域性世界公民着眼局部发展、关注区域性共同体的和谐共处、合作发展以及文化融合等区域性问题。在价值理念上,世界公民持有普适价值,遵守普适规范;区域性世界公民则主张认同互相包容、友好协商等价值规范。在具体行动上,世界公民以全球大众福利为行动出发点,区域性世界公民则以区域合作的互利共赢为行动目标。显然,区域性世界公民是更为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交往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国际人才。同時,区域性世界公民的上述特征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区域性合作的需要以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要。

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担负着教育与外交的双重职责。其中,教育职责的实现与否以能否满足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为标准,外交职责的实现与否以能否促进我国与他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为依据。当中国培养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所需、沿线国家国际交往所需的人才之后,沿线国家会对中国有更高的满意度,“知华友华”的国际情感会更为深厚,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关系的建立。因此,培养区域性世界公民既能满足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又能满足我国同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合作的需要,是一种能够满足我国教育外交需求的教育理念。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性世界公民的培养路径

在我国大力提倡构建“一带一路”区域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图远略之际,培养区域性世界公民能够满足我国与沿线各国区域性合作的需求,既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多国利益,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意义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可以在处世理念、跨文化适应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着手培养。

在处世理念方面,培养来华留学生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世界主义情怀。区域性国际交往与合作在外在形态上是国家与国家的外交互动,在行动理念与行动方式上则是不同类型文化彼此碰撞、相互融通的结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类型多元,如果没有一种超越某一具体民族国家文化的理念引领,仍然固守文化的唯我性和排他性,则沿线国家之间容易产生文化矛盾和观念冲突,不利于区域共同体建设。这就需要在国际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来华留学生更为高远的国际格局,更为广阔的世界主义情怀,既能坚守本国文化品格,又能包容域外文化嵌入。目前,中国一直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和而不同”“天下”等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化选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已经深受来华留学生的认同与喜爱。

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培养来华留学生对各国文化的辨析理解思维。来华留学生未来可能成为不同领域的区域合作人才。在治理外交、国际制度时代,能够胜任区域合作使命的国际人才既需要对国际合作制度的理解、运用与修正,又需要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给予理解与接纳。这就需要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方面,培养各国青年学生保持理性、客观心态,对世界不同文化进行理性辨析,分析各类文化的历史成因、思想源流及其社会功效等。这种辨析理解有助于来华留学生在遇到不同文化时能够快速理解、适应域外文化,满足区域性合作过程中文化适应的需要。在此方面,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向来华留学生宣介中国戏曲、中国武术等多种文化;安排来华留学生共度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旅游等多种活动;介绍中国的改革经验、扶贫攻坚、医疗改革等,这是能够满足各国青年学生来华留学需求,深受来华留学生喜爱的文化传播活动,这是能够让来华留学生回国讲述的“中国好故事”。

特別需要明确的是,我国一直持有“知华友华”的教育外交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内在遵循礼尚往来的人际交往逻辑,外在表现为对来华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照顾以及环境、文化方面的适应和融入。不论在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知华友华”的教育外交理念在我国政治外交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在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国际交往的世界情势之下,“知华友华”的教育外交理念正在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形势下,“知华友华”是我国教育外交理念的基本底色,是各类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度背景和行动框架。因此,培养“知华友华”的区域性世界公民是满足各国所需、符合中国利益、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教育外交理念。

参 考 文 献

[1]韩保江,项松林.“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7(2):7-33+84.

[2]陈小鼎.区域公共产品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战略内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8):37-55+157-158.

[3][8]卢光盛,别梦婕.“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周边外交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以澜湄合作为例[J].国际展望,2018(1):14-30+148.

[4][5]赵可金.协商性外交:全球治理的新外交功能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 ,2013(8):29-38.

[6]张鲁宁.世界公民观念与世界公民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25-28.

[7]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1-114.

Significance and Paths of Cultivating“Regional World Citizens”under Initiative of“One Belt and One Road”

Xue Lei

Abstract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as education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an important way for Chinese education to go to the world stage. Focusing on the multipl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needs and various diplomatic strategies faced by the countries along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ive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talents who can not only maintain their own cultural genes but also adapt to the multinational culture quickly, not only understand their own interests, but also meet the demands of other countries interests. In this process,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education diplomacy of“Knowing China, Being Friend with China”, and cultivate regional world citize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hilosophy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Key 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Knowing China, Being Friend with China”; regional world citizen;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 studying in China

Author  Xue L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路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王毅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