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福建 同安 361100)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为国际头号检疫性病原,具有极强的扩散蔓延特点,防治困难,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树的毁灭性疫病。自1982年在南京发现以来,短短20多年,疫情扩大到江苏、湖南等14省,累计致死松树5亿多株,毁灭松林30多万hm2,造成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对生态安全关键区域,尤其是南方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各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了些进展,但防控方面仍有很大困难[1]。
松材线虫病的最主要媒介昆虫为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天牛科墨天牛属的一种昆虫,也是我国松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在松材线虫的扩散和侵染的过程中,松墨天牛起着携带、传播和协助病原侵入寄主的关键性作用,分布面积可达整个国土面积的3/4,浙江、安徽、云南都有发生[2],尤其在纬度较低的南部最严重,间接导致松材线虫病迅速传播。防治松墨天牛是防止松材线虫病蔓延最关键、有效的措施。
松树是福建省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全省松林290多万hm2,占有林地总面积的42%。厦门市2001年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目前,全省已有119个乡镇公布疫情,松墨天牛重度危害面积达1.3 万 hm2[3]。
目前国内对松墨天牛在不同地区的危害、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密度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报道[4],松墨天牛的综合防治措施也有所涉及[5]。为遏制松材线虫病蔓延势头,福建省主要采取综合防治:严格检疫制度,清理、熏蒸病死木,生物化学防治和消灭松墨天牛[6]。在一线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过程中,笔者发现健康松树枯死侧枝(以下简称枯枝)上松墨天牛蛀入孔率较高,大概在5%左右,属于较高水平,有羽化孔或蛀入孔的枯枝直径绝大部分在2~5 cm之间。笔者认为这是以往防治工作的盲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少有涉及。为此,本研究在以往以清除枯死木为主的综合防治基础上,增加了对枯枝的修剪清理措施,以期进一步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本文旨在通过在时空连续性上,跟踪调查统计防治区域内枯枝被蛀率,以及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和其身上携带的松材线虫情况,评判增加修剪清理枯枝措施后的综合治理成效,并探索松墨天牛虫口密度、松墨天牛线虫携带率、枯枝被蛀率和松材线虫致死枯木数量之间的关系。
福建省厦门市某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118.16°E、24.73°N,年均气温 21 ℃,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12.8 ℃,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4 ℃,年平均降水量1 467.7 mm。森林植被属闽南博平岭东南温热带雨林小区,种类繁多,层次复杂,森林覆盖率42.6%。典型植被群种以马尾松、相思树、杉木、桉树、木荷等为主。松林面积近2万hm2。最早于2001年发现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210 hm2,分布于A镇56.7 hm2,B镇73.3 hm2,C 镇 80 hm2。
从2013年开始,A、B、C等3镇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治松材线虫病,主要措施包括清理枯死木并套袋熏蒸除害处理,喷洒噻虫啉、施放白绿僵菌、挂设诱捕器、设置松墨天牛诱集木,同时采取疫情监测措施,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新增措施为每年春季或冬季,在较易形成衰弱木的成熟林、过熟林和郁闭度0.8以上的近熟林内,全面修剪清理直径2 cm以上的枯枝,集中枯枝装袋进行熏蒸除害处理。
枯枝被蛀率统计:分别在综合治理区内的A、B、C镇各选取1个山头作为样地,分别称为a山、b山、c山,样地内随机选取一定面积林地为样方,结合枯枝修剪清理,逐片、逐株地统计枯枝数量、松墨天牛蛀入孔数量。
林间松墨天牛活体收集:2013~2018年,在综合治理区内寻找林间开阔地,选择合适枝干悬挂诱捕器配置APF-Ⅰ型引诱剂(福建农林大学研制),高度略低于林冠层。每年3月底前挂设完毕,4~9月定期更换药芯,每10 d收集1次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活体,按照编号记录数量、时间、地点,装袋及时带回实验室分离鉴定。其中,2013年进场较晚,挂设诱捕器的时间错过羽化高峰期。
分离鉴定:采用“杨希水浸法”从松墨天牛成虫活体内分离线虫,镜检分离液统计线虫携带情况[7]。依据线虫雌雄成虫的形态,主要是雌成虫的形态进行鉴定。为确保统计无误,分离液中不见成虫或极少时,采用杨希的“多毛孢培养法”进行扩繁培养[7],以获得足量雌雄成虫供鉴定之用。
由表1可见,2015年春季,枯枝被蛀率为5.00%,至当年年底11月下降到1.50%,次年春季枯再次下降到0.88%,相比2015年初,下降比率达82.40%。2017年枯枝被蛀率又明显上升,这可能与受台风影响有关,风折、风倒衰弱木增加,松墨天牛滋生场所增多,2017年全区松墨天牛虫口密度因此有所增加。从2015年春季到2016年冬季,尽管每次调查统计的样地各不相同,但枯枝密度稳定在500枝/hm2左右,枯枝被蛀率则持续降低;2017年春季到2018年冬季,枯枝密度持续增加,枯枝被蛀率则持续下降到不足万分之一,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相比项目中其他未采用新增措施的山头(枯枝被蛀率仍维持在3%左右),说明修剪清理枯枝对于控制松墨天牛虫口密度增益作用明显。
表1 枯枝被蛀情况年度变化
由表2可见,a山面积较大,c山面积较小,两者松墨天牛带虫率相近,说明松材线虫病情都较重;b山面积与a山面积相当,松墨天牛的带虫率则较小,只有a、c山的一半左右,说明松材线虫病情较轻。但3处松墨天牛带虫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均在2018年陡降为5%上下,可以认为松墨天牛带虫率得到有效控制。2017年,a、b、c山3处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分别比2016年高出17.36%、27.84%、8.60%。结合表1,究其原因是2016年秋季发生的台风,导致林中风折风倒衰弱木数量多,未能及时清理,形成松墨天牛滋生材料。
由表2可见,2014~2018年,治理区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松墨天牛带虫率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样5年来每年清理的松材线虫病枯死木数量逐年呈显著下降趋势,两者呈正相关。2014~2016年间,松墨天牛成虫带虫率始终保持在25.00%~27.20%之间,年度差异不明显,但在2017年开始明显下降,并在2018年迅速下降到2.75%。主要原因是在2017年不仅进行了台风风折、风倒疫木采伐,还进行了全面的卫生伐,同时清除了松墨天牛幼虫和松材线虫的结果。
2018年松材线虫致死枯木下降到个位水平,可以认为该病得到有效治理。
上述结果表明,2014~2018年综合防治成效显著,修剪清理枯枝减少松材线虫病害,减少病枯死木的增益作用明显。
表2 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率比较
清理枯死木、喷洒噻虫啉、施放白绿僵菌、挂设诱捕器、设置松墨天牛诱集木、修剪清理健康树枯死侧枝等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明显,松墨天牛虫口数量及其携带松材线虫的比率、病死枯木数量均显著下降,达到控制疫情不扩散、发生面积不增加的预定目标;最终,综合防治区松材线虫病致死枯木数量下降到个位数水平,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其中新增修剪清理枯枝措施增益作用明显。
本研究防治实践证明,特定林分的的松材线虫的种群数量迅速增殖主要依靠在罹病松树体内完成。在了解当地松墨天牛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综合防治,有效降低林分中松墨天牛虫口密度,松材线虫病致死枯木随之减少,连续及时彻底地清理枯死木后,健康松树上的枯枝成为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滋生的主要隐蔽场所。为尽快最大限度地降低松墨天牛密度,修剪清理枯枝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郁闭度0.8以上的近熟林、成熟林,应根据除治目标采取不同强度的修剪措施。在大范围修剪枯枝后,松材线虫将会集居于松墨天牛产卵材料中,以被压木、衰弱木的枯枝相对集中。因此,在传统措施基础上适当加大修剪强度和被压衰弱木清理强度,能够更经济、有效地防治松材线虫病。本研究未涉及被压木上松墨天牛和松材线虫数量的研究,有待深入探讨。